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
学诚
一、认识学修常见误区,建立学佛正确知见
怎样学佛好?怎样才是修行?如何弘扬佛法?对这些问题,学佛久的人都会有一些认识和想法。如果这些认识似是而非、想法不切实际,学修就容易陷入误区,学佛可能偏差,修行难以成就,不能广弘佛法,这当然是不理想的。怎么避免和超越呢?先要认识学修的误区。
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第一、有些人学佛法,一会儿看这本经,一会儿又翻那本论,一会儿从头看,一会儿又翻到后面,没有次第,没有系统,学得非常零碎,漫无头绪,漫无目的。实践上一会儿试试这个修法,忽然又换成那个法门,修行虽久,却不得其门而入。或者只学了一点点皮毛,就得少为足,盲修瞎炼,劳而无功,甚至终生善行悉成过 失。
第二、有的人修行急不可耐,用功勇猛,总想短时速成,但却欲速不达,日久退心。
第三、有些人看重个人闻思修行,而不注重良师益友等学修环境的营造,缺乏团体意识,结果独学无友,学佛顺缘缺乏,学修不能持续进步。
第四、有些人学佛修行偏重于离境修,不愿意对境做事,结果养成退缩逃避的习惯,心行离大乘越来越远,也不能对佛法的弘扬做出大的贡献。
陷入这些误区的原因在于对学佛、修行和弘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缺乏正知见。我们所有的言行、身语的造作都是内心知见的外在体现,都受到知见的影响和指导。
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看一看知见和行为的关系。比如说在寺院里看到一堆垃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会想:“这个寺里的法师、义工, 怎么连垃圾都不扫?让垃圾堆成这么高都不理!可见这里的人素质不高,不是我要学法的地方,我呆一会儿就走吧。”这是一种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见。还可能 有人会想:“我一进庙就看到这些垃圾,我自己的业怎么那么差呢?怎么这么脏的垃圾偏偏被我看到呢?”他心里就会很难过。第三种心态认为:“这垃圾是这个寺 院里的,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就当没看到一样,也就是说,看到或好或坏的境界时,他内心里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第四种心态认为:“我到 寺院里来,主要是来学佛法的,外在的境界好不好没有关系,再脏再累再差我也能够克服,这些东西不必管它。”这又是一种反应。第五种心态:“三宝清净福田 地,不可以有垃圾,有垃圾的话,我们很对不起佛菩萨,应该让人来打扫。”于是他就去向寺院相关负责人反映。另一种认知的人想:“大家太忙了,没有注意到这堆垃圾在寺里,今天刚好是我积福的机会。”于是他就去把这堆垃圾清理干净。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知见和想法,让人有所不为或有所作为。当我们看到或好或坏的境界时,内心对这个境界是怎样的认知,持一种什么样的见解,是非常关键的。
通常人内心平时一直是无明状态,看到善恶是非种种境界时,很难生 起恰当的反应,就像电脑死机或者出了故障一样。这种恰当的反应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反应之后,才会去表达。比如对于看到的人、发生的事情、见到的东西等等,我们就会参与到其中的境界里去有所作为,进而自己身语造作的行为会影响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影响更多的人。反之亦复如是,别人的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地 影响到我们。如果我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出不去,就会充满邪见。知见已经错了,自然而然各种行为、反应也都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学修佛法,必须首先建立起正知见。有了正知见,修行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二、积极依靠良师益友,认知学修系统次第
修行误区中的第一种,是因为不了解趣入佛法必须学修并重,而且要遵循一定的系统次第,实践的时候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导致的。
世间的学问和做事一般都要按部就班、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和开展,佛法的学修一般也要依循次第,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先修什么、后修什么要清楚,不能盲目地学修。如儒家的《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要遵循“道次第”,如《修行道地经》说:“譬如彼月初生之时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满,光明普照,众星独辉,次第学道为菩萨法,……。初发意菩萨,慈念诸十方,如父母子身,等心无希望。渐渐发行迹,如树芽至茎,枝叶节华实,种者功不唐。菩萨亦如是,稍稍奉行道,功德以成满,平等最吉祥。犹若起大屋,平地始基墙,累之令高大,覆盖正圆方,请会亲乡党,饮食作乐 倡,菩萨救众生,度脱以道光。”
又如《中阿含经·七法品》中讲“七车”的比喻:“贤者,复听。昔拘萨罗王波斯匿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彼作 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尔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 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彼于婆鸡帝办其事已,大臣围绕,坐王正殿。群臣白曰:云何天王,以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如是。云何天王,乘第一车一日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 曰:不也。云何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群臣复问,当云何说?王答群臣:我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我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我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 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如是,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答对群臣所问如是。如是,贤者,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 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卷第二)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学修佛法依照一定的次第,有条不紊地进行,就会比较稳健。因此在学佛的初始和以后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认识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要达到目标需要经过哪些阶段,自己目前是在什么位置,这样就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次第,避免盲目、偏狭和杂乱。
在弄清楚学修佛法的次第之后,还要知道究竟修行要如何修、有什么方法。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这些修道的善巧方便,那么佛法也很难学好、很难修好。
打坐要有方法,才能入三摩地;念佛要有方法,才能一心不乱;念经要有方法,才能破迷开悟;看经也要有方法,才能够领纳经中的内涵。也就是说,世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方法的,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条路、八万四千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让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将这颗心纳 入到佛法的轨道上去。如果我们在面对种种境界时,内心不能做到了了分明,没有很强的觉察力、念知力、判断力,就是脱离了佛法的轨道,没有真正同佛法相应,就说明自己的修行还不得要领。
这些善巧方便是不容易摸索出来的,一些人会把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当成善巧方便,自己喜欢这么去 做,习惯这么去做,然后就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修道。这往往是错觉。人的习惯跟人的行为有关系,人的行为跟人的起心动念有关系,人平常的起心动念往往是跟烦恼相应的,所以习惯性的行为并不一定真正跟法相应。特别是习惯性的行为慢慢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有些人喜欢静,有些人喜欢动,有些人喜欢看书,有些人喜 欢拜佛,有些人喜欢打坐……自己喜欢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性,成为一种执着,往往就失去正念正知和缘起智慧。
那么怎么建立学修佛法的正确知 见?怎么弄清楚修行的次第?怎么获得修行的善巧方便?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经典和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和依靠现在的良师益友。在良师益友的指导和辅助下学修,就易于超越自己的无明习气,保证正确、系统、稳速地学修进步。如《大般涅槃经》说:“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覆没,是名为住。……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低弥鱼乐见光明,不沈不没。”(卷第三十六)
三、切实认知修行历程,依止师友长期学修
我们建立起这些正确的认识以后,在学修上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学习佛法是一个需要长期熏习、渐渐净罪集资、培福养慧的过程,如《(八十卷)华严经》说:“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 ”(卷第三十九)佛法学修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太急了反而可能导致学不下去。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种误区。
我们可以从共世间的角度来做一 些类比,譬如坐宇宙飞船飞离地球,先要造好飞船,备足燃料,坐船人还要练就强壮体格,然后坐着飞船渐渐加速,当速度达到地球离心速度时,才能顿时超出大气层,自在遨游于太空。虽然飞船冲出大气层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飞船的制造、燃料的准备和体格的锻炼等等是需要较长…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