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
學誠
一、認識學修常見誤區,建立學佛正確知見
怎樣學佛好?怎樣才是修行?如何弘揚佛法?對這些問題,學佛久的人都會有一些認識和想法。如果這些認識似是而非、想法不切實際,學修就容易陷入誤區,學佛可能偏差,修行難以成就,不能廣弘佛法,這當然是不理想的。怎麼避免和超越呢?先要認識學修的誤區。
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第一、有些人學佛法,一會兒看這本經,一會兒又翻那本論,一會兒從頭看,一會兒又翻到後面,沒有次第,沒有系統,學得非常零碎,漫無頭緒,漫無目的。實踐上一會兒試試這個修法,忽然又換成那個法門,修行雖久,卻不得其門而入。或者只學了一點點皮毛,就得少爲足,盲修瞎煉,勞而無功,甚至終生善行悉成過 失。
第二、有的人修行急不可耐,用功勇猛,總想短時速成,但卻欲速不達,日久退心。
第叁、有些人看重個人聞思修行,而不注重良師益友等學修環境的營造,缺乏團體意識,結果獨學無友,學佛順緣缺乏,學修不能持續進步。
第四、有些人學佛修行偏重于離境修,不願意對境做事,結果養成退縮逃避的習慣,心行離大乘越來越遠,也不能對佛法的弘揚做出大的貢獻。
陷入這些誤區的原因在于對學佛、修行和弘法缺乏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缺乏正知見。我們所有的言行、身語的造作都是內心知見的外在體現,都受到知見的影響和指導。
可以通過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來看一看知見和行爲的關系。比如說在寺院裏看到一堆垃圾,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可能會想:“這個寺裏的法師、義工, 怎麼連垃圾都不掃?讓垃圾堆成這麼高都不理!可見這裏的人素質不高,不是我要學法的地方,我呆一會兒就走吧。”這是一種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知見。還可能 有人會想:“我一進廟就看到這些垃圾,我自己的業怎麼那麼差呢?怎麼這麼髒的垃圾偏偏被我看到呢?”他心裏就會很難過。第叁種心態認爲:“這垃圾是這個寺 院裏的,跟我沒有什麼關系,對我也沒什麼影響。”就當沒看到一樣,也就是說,看到或好或壞的境界時,他內心裏是麻木的,無動于衷。第四種心態認爲:“我到 寺院裏來,主要是來學佛法的,外在的境界好不好沒有關系,再髒再累再差我也能夠克服,這些東西不必管它。”這又是一種反應。第五種心態:“叁寶清淨福田 地,不可以有垃圾,有垃圾的話,我們很對不起佛菩薩,應該讓人來打掃。”于是他就去向寺院相關負責人反映。另一種認知的人想:“大家太忙了,沒有注意到這堆垃圾在寺裏,今天剛好是我積福的機會。”于是他就去把這堆垃圾清理幹淨。諸如此類,各種各樣的知見和想法,讓人有所不爲或有所作爲。當我們看到或好或壞的境界時,內心對這個境界是怎樣的認知,持一種什麼樣的見解,是非常關鍵的。
通常人內心平時一直是無明狀態,看到善惡是非種種境界時,很難生 起恰當的反應,就像電腦死機或者出了故障一樣。這種恰當的反應非常重要,因爲有了反應之後,才會去表達。比如對于看到的人、發生的事情、見到的東西等等,我們就會參與到其中的境界裏去有所作爲,進而自己身語造作的行爲會影響到第二個人、第叁個人,甚至影響更多的人。反之亦複如是,別人的行爲也會不知不覺地 影響到我們。如果我們的思維進入到一個似是而非的邏輯體系和思維模式中出不去,就會充滿邪見。知見已經錯了,自然而然各種行爲、反應也都是錯誤的。
因此我們學修佛法,必須首先建立起正知見。有了正知見,修行才能走得穩、走得好。
二、積極依靠良師益友,認知學修系統次第
修行誤區中的第一種,是因爲不了解趣入佛法必須學修並重,而且要遵循一定的系統次第,實踐的時候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導致的。
世間的學問和做事一般都要按部就班、一環套一環地學習和開展,佛法的學修一般也要依循次第,先學什麼、後學什麼、先修什麼、後修什麼要清楚,不能盲目地學修。如儒家的《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要遵循“道次第”,如《修行道地經》說:“譬如彼月初生之時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滿,光明普照,衆星獨輝,次第學道爲菩薩法,……。初發意菩薩,慈念諸十方,如父母子身,等心無希望。漸漸發行迹,如樹芽至莖,枝葉節華實,種者功不唐。菩薩亦如是,稍稍奉行道,功德以成滿,平等最吉祥。猶若起大屋,平地始基牆,累之令高大,覆蓋正圓方,請會親鄉黨,飲食作樂 倡,菩薩救衆生,度脫以道光。”
又如《中阿含經·七法品》中講“七車”的比喻:“賢者,複聽。昔拘薩羅王波斯匿在舍衛國,于婆雞帝有事。彼作 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複作是念:我今甯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于其中間布置七車。爾時,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于其中間布置七車。布七車已,從舍衛國出,至初車,乘初車;至第二車,舍初車,乘第二車;至第叁車,舍第二車,乘第叁車;至第四車,舍第叁車,乘第四車;至第五車,舍第四 車,乘第五車;至第六車,舍第五車,乘第六車;至第七車,乘第七車,于一日中至婆雞帝。彼于婆雞帝辦其事已,大臣圍繞,坐王正殿。群臣白曰:雲何天王,以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曰:如是。雲何天王,乘第一車一日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車、乘第叁車至第七車,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 曰:不也。雲何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群臣複問,當雲何說?王答群臣:我在舍衛國,于婆雞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我複作是念:我今甯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于其中間布置七車。我時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于其中間布置七車。布七車已,從舍衛國出,至初車,乘初車;至第二車,舍 初車,乘第二車;至第叁車,舍第二車,乘第叁車;至第四車,舍第叁車,乘第四車;至第五車,舍第四車,乘第五車;至第六車,舍第五車,乘第六車;至第七車,乘第七車,于一日中至婆雞帝。如是,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答對群臣所問如是。如是,賢者,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 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迹知見淨;以道迹知見淨故,得道迹斷智淨;以道迹斷智淨故,世尊施設無余涅槃。”(卷第二)
這個譬喻告訴我們,學修佛法依照一定的次第,有條不紊地進行,就會比較穩健。因此在學佛的初始和以後的過程中,應該積極認識學佛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哪些階段,自己目前是在什麼位置,這樣就能明確努力的方向和次第,避免盲目、偏狹和雜亂。
在弄清楚學修佛法的次第之後,還要知道究竟修行要如何修、有什麼方法。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這些修道的善巧方便,那麼佛法也很難學好、很難修好。
打坐要有方法,才能入叁摩地;念佛要有方法,才能一心不亂;念經要有方法,才能破迷開悟;看經也要有方法,才能夠領納經中的內涵。也就是說,世間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方法的,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條路、八萬四千種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讓我們能夠快速、有效地將這顆心納 入到佛法的軌道上去。如果我們在面對種種境界時,內心不能做到了了分明,沒有很強的覺察力、念知力、判斷力,就是脫離了佛法的軌道,沒有真正同佛法相應,就說明自己的修行還不得要領。
這些善巧方便是不容易摸索出來的,一些人會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的習慣性行爲當成善巧方便,自己喜歡這麼去 做,習慣這麼去做,然後就認爲這樣做有利于修道。這往往是錯覺。人的習慣跟人的行爲有關系,人的行爲跟人的起心動念有關系,人平常的起心動念往往是跟煩惱相應的,所以習慣性的行爲並不一定真正跟法相應。特別是習慣性的行爲慢慢會成爲一個人的性格,比如有些人喜歡靜,有些人喜歡動,有些人喜歡看書,有些人喜 歡拜佛,有些人喜歡打坐……自己喜歡的方式,會變成一種習性,成爲一種執著,往往就失去正念正知和緣起智慧。
那麼怎麼建立學修佛法的正確知 見?怎麼弄清楚修行的次第?怎麼獲得修行的善巧方便?一方面要學習相關經典和過去祖師大德的開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尋求和依靠現在的良師益友。在良師益友的指導和輔助下學修,就易于超越自己的無明習氣,保證正確、系統、穩速地學修進步。如《大般涅槃經》說:“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咨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覆沒,是名爲住。……雲何爲住?常樂睹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爲住,如低彌魚樂見光明,不沈不沒。”(卷第叁十六)
叁、切實認知修行曆程,依止師友長期學修
我們建立起這些正確的認識以後,在學修上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學習佛法是一個需要長期熏習、漸漸淨罪集資、培福養慧的過程,如《(八十卷)華嚴經》說:“具十自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觀衆生,心行業惑等稠林。爲欲化其令趣道,演說諸佛勝義藏,次第修行具衆善,乃至九地集福慧。 ”(卷第叁十九)佛法學修不能太著急,欲速則不達,太急了反而可能導致學不下去。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種誤區。
我們可以從共世間的角度來做一 些類比,譬如坐宇宙飛船飛離地球,先要造好飛船,備足燃料,坐船人還要練就強壯體格,然後坐著飛船漸漸加速,當速度達到地球離心速度時,才能頓時超出大氣層,自在遨遊于太空。雖然飛船沖出大氣層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飛船的製造、燃料的准備和體格的鍛煉等等是需要較長…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