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完,人越多的話他越吃不完;人越少的話,廟裏面越苦。比如那些小廟,一兩個人,廟裏都很窮。大廟幾百個人,吃肯定不成問題,你再怎麼吃,越吃越多。你看我們過去在內院的時候,就幾個人,叁五個人,每天要騎叁輪車到下面去買,每個禮拜買了然後推上來。現在不用怎麼買了,很多居士會送上來。
那現在人多,福報越來越大,他爲什麼這樣?怎麼來的?一個叁寶,一個修行修出來的。修行以後,就是會修出福報出來。你有福報然後慢慢才會開智慧,以福養慧,那福也好,慧也好,它從什麼地方來,從你的願心來、願力來,所以要廣發正願,要發大願。你發大願的話,你才能夠去承辦佛陀的事業,才會有這種承擔心嘛。
2、順應緣起智抉擇•次第接引廣結緣
所以,我們在寺廟裏邊的用心,跟我們在家裏邊的用心是不同的。在寺廟裏邊,大家在雲水堂,吃飯吃得幹幹淨淨。你吃不完的,別人幫你吃。都要惜福,大家都惜福。有一片菜葉、有一粒米他都會撿起來吃。在社會上面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吃不完就倒掉。你如果是把它吃得幹幹淨淨,別人反而會有看法,覺得你怎麼這麼吝啬。請人家吃飯,剩得越多越好,說明這個人很大方。如果吃得幹幹淨淨,他覺得不夠,那就很麻煩。這個觀念是不同的。叁寶地,絕對是不敢浪費的,都計劃得剛好,每天都計劃,怎麼樣既要夠吃,又不要剩下,更不可以浪費。若不這樣的話,都是會虧損常住,會有因果。我們的同學都非常認真,根據這些戒律來做。社會上面不學佛的人,他對這些食物、對這些物質,他不可能有這些概念的,他不管這一套。
世間人穿的這個衣服可能一件幾百塊、幾千塊都不一定,他覺得越貴越好,越好、越是名牌,越是高貴的,覺得越是體面。這種生活的標准,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跟我們修道人的心態是不一樣的。修道人覺得要幹淨、樸素、合適、衛生,就是非常莊嚴。在我們這些出家人的服裝裏面,袈裟、衣服,一兩千年都這樣,從印度到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越這樣子的話越是很莊嚴。社會上面的人趕時髦,趕來趕去的話,最多也是越來越難看,服裝千姿百態、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這個有什麼好看呢?這個就說明人的煩惱了,他沒事幹,他就想怎麼吃、怎麼穿。民以食爲天,然後就是怎麼穿著;,這個房子怎麼設計;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衣食住行。總之,所有一切考慮的都是這些跟生活有關的事情。當然,社會就是這樣子一個過程,一個變化、一個發展的一個過程。
那麼佛教要在社會上面立足、生存、發展,也離不開這些物質的條件,但是如何又能夠保持我們一份清淨修道的心?我們如何來面對非常紛亂的物質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要麼跟紛亂的物質世界格格不入,要麼就不容易顯示出佛教的品格。那麼我們既要顯示出佛教的品格,又能夠跟時代同步,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情!這是非常難非常難的事情!因爲你又要和時代同步又要保持佛教的品格,不是你自己認爲說我這樣子做是合適的,是符合佛教的精神的,跟社會是不脫節的。你要讓大家來評判的,要讓社會公衆來評判,那麼我們佛教徒是不是落伍,或者說是不是在趕潮流,或者說我們是能夠適應社會的,這個是不一樣的。你落伍的話肯定是不好的,落伍就說明你這人比較差才落伍;那麼你去趕潮流肯定也是不好的,社會上面的人才去趕潮流。學佛的人是要來適應這個社會,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適應這個社會的進步。
那麼怎麼適應?這裏面度怎麼把握,我們怎麼做,那就見仁見智了,那麼也可能,我們做對的,人家認爲你做的不合適,也可能你做錯了,人家會認爲說你做得很好。這個都是會有可能的事情。那麼你怎麼來認識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判,又是一個問題。我們一個人做事情,你要做的時候,或者做好的時候,最少有叁種評判觀點,第一種觀點說你這樣子做很好,有一種觀點說你這樣子做非常不好,有一些人說反正也可以,就是中庸的態度。一種肯定的態度、一種否定的態度、一種中立的態度。它可以概括成叁個標准。
那麼我們究竟怎麼做才符合佛教的精神,才是恰當的?這都必須要去考慮的。我們怎麼去做又能夠好用功、好用心、好修行,又能夠讓佛教發展,又能夠讓社會上面更多的民衆信仰、接受佛教呢?如果我們不跟社會上面的人接觸,那他們怎麼來信佛呢?怎麼來入門呢?這肯定是入道無門。他怎麼知道我們這裏有個龍泉寺呢?他們怎麼知道在這裏能夠聽到佛法
那肯定我們會有些介紹的東西,一些材料,要去宣傳,他才會知道。如果說我們沒有人來做這些工作,那肯定人家不知道。我們要度衆生,那麼衆生來了,他有種種的習氣,他剛剛開始接觸佛法,我們要讓他很多習氣都改,不可能。只能逐步逐步來,一點一點來,一點一點改,讓大家對佛教有好感,對寺院有好感,覺得這些信佛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都能夠關心別人,這些人都是能夠信得過的人,他慢慢慢慢自然而然就會來學佛,他會比較的。所以不需要一下子告訴他,佛教什麼大的道理,也不需要告訴說,這佛教說什麼理論啊,怎麼樣子成佛啊,他還沒入門呢,他成什麼佛啊,哪有那麼容易?你入門了都不容易成佛,他沒入門怎麼成佛呢?必須要有一些互相接觸的、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有這些話題,大家才能夠談到一塊。
五、善護所緣不隨轉•決定所修勿增減
1、令心安住善所緣•莫隨煩惱自在轉
那我們在寺院當中,究竟要怎麼修?實際上《廣論》上面是有告訴我們的:“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就是對我們所緣的境界要令心安住,那麼我們要想方設法來護持我們修習所緣的行相,就是內心當中佛法的行相時刻不能脫離,一直要保持,一直要存在;如果內心當中沒有佛法的行相,就沒有佛法的力量。
因爲我們沒有辦法得到佛法很高的一個境界,所以你必須要去建立一個行相。你如果已經有很大的成就了,這個行相就不需要了,因爲他就任運,他自己就能夠代表佛法,就是所做作爲已經自然,任運自然。我們初學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能力的,初學的人必須要去建立一個正確面,去建立一個模範,去建立一個典型。社會上面要學雷鋒——雷鋒很了不起,做好事情。就是樹立一個形象,在內心當中樹立一個所緣的形象,就能夠産生作用。我們佛法修行,要建立一個所緣行相,目的要來調伏我們的煩惱,淨化我們的煩惱。
那爲什麼我們對自己所緣的行相護持,並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廣論》裏面有談到,“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我們內心,我們自己內心,是指我們的分別心、散亂心,狂亂心、意識心,就是我們生命,都是被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散亂心所把持的,也就是我們往往說的話、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要說的,不是自己要做的,他往往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
比如我們常常跟人家說了很多話,有時候不是說你自己很願意這麼去講。我們自己講一講看,自己對自己,你用不用講話,你不用講了,如果說自己對自己講的話,你拿個錄音機錄下來,然後再放出來聽,那這些話都不能聽。爲什麼?這話都沒有意義,不用講。那麼我們講很多話,實際上都是來應付對方的,是沒有用處的,他也可以不講。他講,是一種習慣。他覺得,哎呀,我不和對方說話,對方可能會誤會我”,要麼說我不講可能會很難過,不講一些話就受不了,他總是要講,一種習慣啦。實際上無義語太多啦,太多太多妄語了,就是說,無關痛癢的、沒有作用的話,沒有意義的話,羅嗦的話太多。所以是內心煩惱的表現。實際上面不是我們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東西,生命所要去展現的內容——不是的。
那怎麼辦呢?“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因爲內心煩惱起現行,所以自己整個生命就會轉向煩惱那邊去,因爲內心趨向于煩惱,就會發起一切的罪惡,就會造種種的惡業,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時時刻刻要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要去面對自己的煩惱心,也不是跟隨我們自己的煩惱心,而是應該讓我們自己生命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走——“堪如所欲,住善所緣”。“堪如所欲,住善所緣”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所需要的佛法,我們所需要的叁寶。能夠真正安住這樣一個所緣境,“住善所緣”。這不僅僅是我們人的血肉之軀住在這裏,我們心有沒有住在這裏,我們整個生命有沒有安住在這裏,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他只是身體坐在這裏,他的心呢,散亂心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都不知道飄到哪裏去了,很難講的。好一點的話,他只是散亂心坐在這裏,意識心坐在這裏,意識流在這裏了(現在的語言“意識流”,我們佛教的語言“意識”),就斷斷續續,不太連貫了,人的生命沒有在這裏,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安住。反過來說,我們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我們的意識心,襯托不起來,就是我們的心沒有辦法來擔負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隱隱約約會感覺到我們內在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珍貴性。但是我們一旦沒有聽佛法的時候,佛法的力量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意識心、分別心又出來了,就是沒有辦法來真正面對自己,“隨自自在”。
2、任遇所緣患無窮•莫將惡友作同行
“此複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而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那麼也就是,我們如果“任遇所緣”,“任遇所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那麼我們去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怎樣呢?“定不隨轉”。不能隨我們自己的意識心、所緣到的境界來轉。如果那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麻煩的事情。因爲我們出門的時候,很難想象說你會遇到什麼境界。也有可能人家給你講一通佛法,那你就會覺得他講的這個佛法有道理,我們要照著去做,也有可能說他告訴你一個方法,這辦法很靈,你也可能會照著去做,這都是會有可能的事情。這樣的話,我們自己的內心所緣的行相就會放棄、就會隨轉,隨著“任遇所緣”來轉,這個怎麼去修道呢?
那你再換一個境界,再換一個地方,再有一天,你又遇到另外一個所緣,剛好這個時候你的心情跟他相應,那麼我們又會認爲說“這位法師講的好,這位法師講的對,能夠了解我的心情,能夠對治我的煩惱”。好多人他在起煩惱的時候,剛好有一些人在你這個煩惱上面給你安慰幾句。說“哎呀,你這些委屈確實是正確的,別人不了解你”,你覺得,“哎呀,只有這個人會同情我,這個人會了解我的心”。那就會相信他,這個跟我們煩惱時“所應修心”是兩回事情。他只是同情你啦,他也只是說來安慰安慰你啦,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作意。那麼當你情緒極其低落的時候,你剛好需要一個人來安慰你的時候,有一個人來安慰你,我們就會很容易認爲說這個人就是我們最好的同行善知識。實際上這樣已經成了一個惡知識了。我們會把惡知識當成善知識,會把善知識當作惡知識。那麼如果另外一個人同時說:“你不能起煩惱,趕緊去拜佛,你怎麼不去上課呢?”那你會把他當成惡知識,“我這麼煩惱,你還叫我去拜佛,你這個沒有同情心。”你對照佛法,你對一對看,是不是這麼回事情?,肯定是這樣子的。我們在家裏頭好,在廟裏邊也好,我們都是能夠看得出來的。所以怎麼辦呢?“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你一直這樣等流下去,那麼這種惡習怎麼能夠改呢?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我一天要修幾個小時,要修幾座法,念幾卷經,念多少遍咒,念多少佛,磕多少個頭,這是數量;次第,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要做多久?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一年,兩年,做完再怎麼修,都要做決定的,要非常清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余。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這是關鍵的,因爲你數量、次第決定以後,你不要增減,爲什麼呢?那有時候你高興起來,你說我今天再加兩小時,那麼你明天不高興了,休息一天吧,這都是不對的事情。我們這裏,一些同學上課,他上高興後,天天上,最後上不動了,不行也得上,這個不行的。我剛開始就講,你一個禮拜上幾次,不要多,多了希求心你就斷了,就不願上了。好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剛開始就一直這麼說,,必須要搞清楚這個數量跟次第,要剛好。
你一天飲食要知適量,修行也是要知適量,同樣一個道理,一個是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一個是滋養我們的色身,滋養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做決定,一定不能增減,一定要善于護持自己所緣的行相,不能隨便轉。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