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九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九

  一、染淨心生恒修心•往生淨土理事觀

  1、省觀自心防魔障•定課恒修趣道心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在叁界、六道當中輪回,同我們的心有關系。心造了哪一道輪回的業因,就會推動我們在六道當中哪一道去輪回。“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也是談到我們的心。就是叁界當中的雜染的世界是唯心,淨土,也是唯心,“生唯心淨土”。娑婆世界,唯心所生;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生。“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染土由心生,淨土也是由心生。我們的身語意業清淨了,對淨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如果我們身語意叁業不清淨,對淨土的道理就很難理解。

  大家念經的時候,靜坐的時候,內心比較寂靜、清淨,經論裏邊的法義就會顯現在我們的心中,看了就會非常明了。如果我們平時散亂心,懈怠、放逸,我們在念誦的時候,這種作用就産生不了。它就不能有這種境界出現。禅定功夫深一點的人,他會進入到另外的一種世界當中去,定的世界當中去,進入到聖者的世界當中去。

  那麼我們修行,如何來判斷究竟我們是修對了,還是修錯了,有沒有偏?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問題。打比喻講,修行時間長了,我們同人家相處,不容易去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態,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們。自己不容易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那麼別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間心、普通心。但是我們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這些心不一樣,我們是什麼心呢?我們是普通心、世間心、凡夫心?還是菩提心?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

  如果我們是菩提心的話,清淨的、善良的、圓滿的、慈悲的,衆生必定願意、樂意接觸我們,同我們相處,心生歡喜,心生輕安、快樂。但是,我們既不是世間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麼心呢?就兩頭都不是,那麼以後就要注意了。

  如果不小心的話,我們就會走火入魔,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詞語。魔什麼意思?就是障礙,內心當中出現了障礙,心理上走火,就走偏了,走到極端,走火。當然也不是說有修行的人,或者說所有修行人都會走火入魔,當然也不是這樣的意思。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會發生這樣子的問題。所以修行需要定課,數量、次第決定。只有數量、次第決定,才能夠培養我們的恒常心,才能夠培養我們的平常心。就猶如我們日常生活一樣,不能離開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樣,慢慢培養,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多少,一天用功多少,應很清楚,他就會以一顆非常平常的心、平靜的心來對待佛法。而不是說以一種不平等的心、以一種著急的心來面對佛法。這樣子佛法怎麼能夠入心呢?怎麼有可能學好?佛菩薩、善知識、祖師大德們,他們的心都是平等、正直的,凡夫的心有高下,不平等、有曲直。這樣就是要讓我們有高下的心變成平等的心,讓我們有曲直的心變成一個正直的心,讓我們有分別的心變成一種無分別的心,讓我們染汙的心變成清淨的心。這些轉變的過程,需要經論的依據,需要經驗的指導。

  2、生何淨土自心作•理觀一體生佛心

  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充滿整個法界。那不等于說他的血肉之軀有這麼高大,而是指阿彌陀佛的這種功德,佛菩薩的功德充滿法界,這種信息充滿法界。只要你念佛、念法、念僧,他就能夠與佛相應。阿彌陀佛他本身在因地的時候就有這樣子的願力,念彼名號就能夠往生彼土。所有的佛菩薩都是有願力,有大願力。但是我們普通人看到佛,僅僅看到丈六金身,丈六的比丘,只能看到化身,報身我們看不到。

  智者大師,天臺宗的祖師、初祖,他根據往生淨土的人,做了分別,分別成四種淨土。

  第一種淨土,叫做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什麼意思?就是有凡夫,也有聖者,住在一起。人天道的凡夫與聲聞道、緣覺道的聖者居住在一起。娑婆世界是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同居的淨土,這些沒有斷見惑、思惑煩惱的人,居住的國土名爲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淨土,叫做方便有余土,是阿羅漢、是佛地前菩薩所居的淨土,已經斷了見惑、思惑的煩惱,所以名爲方便,但是無明煩惱仍然存在,還沒有斷。

   第叁種名爲時報莊嚴土,已經斷了一分無明的菩薩所往生的國度。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居住的國土。

  第四種,常寂光土,是一種理性的淨土,無明已經斷盡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

  智者大師爲我們做了分類,我們念佛的人也常常聽到說這四種淨土,我們要往生到哪一種

  其實就是表明我們現在究竟是一個什麼條件,一個什麼基礎,它是根據人來劃分的。每一土當中又有九品,《十六觀經》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什麼意思?“自心作佛”是從事上面講,“自心是佛”是從理上面講。從事上面講,你要去造作才能夠成佛。從理上面講,凡夫的心、聖者的心、衆生的心、佛的心,都是同一種心,它的體性是一樣,所以名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從事上面的說法跟理上面的說法是不一樣的。理上面的說法,它能夠貫穿萬法,就是什麼法,它都可以從理上面來說明。事上面就有差別了,向羅萬法、林林總總,這一法就是這一法,那一法就是那一法,不能混淆。

  二、參悟茶道空出有•通達空有趣菩提

  1、諸法實相空即有•茶道禅語悟心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空即是有;不空而空,有即時空。這就是諸法的真實相,諸法的真實相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什麼叫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我們只有體會空性的道理,證悟到空性的道理,才能夠出有,從空出有。緣起本身所存在的諸法,它的體性仍然是空的,所以說有即是空。那這些才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就是這樣子。有跟空的關系,緣起跟空性的關系。我們只會認識到緣起法當中的某一點,我們沒有辦法了解到整個緣起的過程。更無法體會到緣起性空,無法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這樣很深的一個境界。因爲有煩惱,所以對諸法都有執著。執著于某一點,執著于某一個段落、某一個階段,執著于事物的表面、外表,這些都是我們凡夫心的狀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福建地帶那個時候群雄逐鹿,就是國家也是很動蕩。閩王王審知這個人,爲了要讓社會穩定,讓江山能夠坐得穩,忏悔自己殺了很多人,所以這個國王就開始信佛。信佛的時候,他曾經度多少人?兩萬人,兩萬人出家,並且禮拜當時的雪峰義存禅師,鼓山神宴禅師,還有武夷山的扣冰諸大德,作爲國師,經常向這叁位大德請教佛法。

  有一天閩王在福州拜見扣冰禅師的時候,就請教怎樣治理國家。王審知這個人他學問很好,也很會說話,于是請教扣冰禅師,說了很多很多話,也很誠懇。這位扣冰禅師,他坐在那裏一句話也不說,一直在那邊喝茶。但是這個國王,他又不喜歡喝茶,不愛喝茶。這位禅師,卻很喜歡喝茶,喝了一杯。閩王茶杯滿了也不喝,禅師就往自己的茶杯裏面再倒,再喝一杯,然後往那個國王的茶杯裏面也倒,水就往外流。國王就看不下去,他說“我不喝,你還在給我倒,到處流的都是水”。覺得不可理解,就問禅師:“爲什麼我不喝,杯滿了,你還倒呢?”這個禅師也不說話。不說話,閩王也就沒辦法。,這個禅師再喝一杯,然後再給閩王倒。閩王就著急了,他幹脆拿起來把它喝掉,免得那個水到處流。閩王喝下去以後,扣冰禅師就問他說:“你會不會喝茶?你喜歡不喜歡喝茶?”他說:“我不會喝茶,我也不喜歡喝茶,在這兒看著沒有辦法,你一直往裏倒,到處流得水,所以就喝了。”禅師就告訴他:“你就先學喝茶吧。”閩王說:“哎,治國跟喝茶有什麼關系?”禅師說:“你先喝茶,先學一學”禅師說:“你的心就像這個茶杯一樣,裝滿了茶水。你沒有把這個茶喝下去的話,讓杯子空掉,其他的東西就裝不進去。”這個閩王是很有智慧的,一聽他就知道,所以他從茶道當中,從茶杯裏頭就能夠悟出很多的道理。因爲茶杯只有空了,你才能夠去裝甘露水;房子空了,才能夠住人;我們心空了,才有辦法來包容佛法,才有辦法來弘揚佛法,來普度衆生;我們內心空了,才有辦法來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個就叫做“從空出有”。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像喝茶一樣,如此簡單。過去趙州禅師也是一樣,很多人向他請教禅法,怎麼坐禅,千裏迢迢到那裏去拜訪,趙州禅師就說:“喝茶去。”但是你怎麼來體會“喝茶”呢?我們從一般的心態,從世俗的心態,你這個“喝茶”,把茶喝幹就可以了,你不容易體悟到它裏頭很深的意涵。空跟有的關系,茶道跟佛道的關系。“息心達本源,乃號爲沙門”,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心,反省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的根本在哪裏,我們的心的源頭在哪裏,我們怎麼樣子讓自己的心覺悟起來,我們怎麼樣能夠讓自己的心覺得有問題需要去忏悔,然後有這種能力去忏悔,有這種能力去反省,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什麼道理?也是談到我們心的功夫,你有生有不生,有去有不去,都是在生滅法當中,還不是進入不生不滅的這樣子一個境界。“欲待了期無了期”,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要放下的時候就需要即刻放下,我們現在修法的時候,修什麼法呢就是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萬緣;放下什麼?內在的執著;放下什麼呢

  我們內心六塵的影子。這些全部要把它放掉。你說“我要把這些道理都想通了,都想明白,然後我慢慢再來放下”,我們學佛法學一輩子都學不明白,你不放下,怎麼學得明白?不可能的事情!學到何時才能夠學得明白?肯定是學不通的,它本身就是要我們把內心當中的塵埃、罪障、汙垢清除掉,對佛法的義理慢慢才能夠通達,而不是說白首…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