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
一、染净心生恒修心•往生净土理事观
1、省观自心防魔障•定课恒修趣道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同我们的心有关系。心造了哪一道轮回的业因,就会推动我们在六道当中哪一道去轮回。“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也是谈到我们的心。就是三界当中的杂染的世界是唯心,净土,也是唯心,“生唯心净土”。娑婆世界,唯心所生;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生。“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染土由心生,净土也是由心生。我们的身语意业清净了,对净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如果我们身语意三业不清净,对净土的道理就很难理解。
大家念经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内心比较寂静、清净,经论里边的法义就会显现在我们的心中,看了就会非常明了。如果我们平时散乱心,懈怠、放逸,我们在念诵的时候,这种作用就产生不了。它就不能有这种境界出现。禅定功夫深一点的人,他会进入到另外的一种世界当中去,定的世界当中去,进入到圣者的世界当中去。
那么我们修行,如何来判断究竟我们是修对了,还是修错了,有没有偏?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打比喻讲,修行时间长了,我们同人家相处,不容易去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态,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们。自己不容易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那么别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间心、普通心。但是我们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这些心不一样,我们是什么心呢?我们是普通心、世间心、凡夫心?还是菩提心?这就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果我们是菩提心的话,清净的、善良的、圆满的、慈悲的,众生必定愿意、乐意接触我们,同我们相处,心生欢喜,心生轻安、快乐。但是,我们既不是世间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么心呢?就两头都不是,那么以后就要注意了。
如果不小心的话,我们就会走火入魔,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词语。魔什么意思?就是障碍,内心当中出现了障碍,心理上走火,就走偏了,走到极端,走火。当然也不是说有修行的人,或者说所有修行人都会走火入魔,当然也不是这样的意思。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会发生这样子的问题。所以修行需要定课,数量、次第决定。只有数量、次第决定,才能够培养我们的恒常心,才能够培养我们的平常心。就犹如我们日常生活一样,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样,慢慢培养,佛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多少,一天用功多少,应很清楚,他就会以一颗非常平常的心、平静的心来对待佛法。而不是说以一种不平等的心、以一种着急的心来面对佛法。这样子佛法怎么能够入心呢?怎么有可能学好?佛菩萨、善知识、祖师大德们,他们的心都是平等、正直的,凡夫的心有高下,不平等、有曲直。这样就是要让我们有高下的心变成平等的心,让我们有曲直的心变成一个正直的心,让我们有分别的心变成一种无分别的心,让我们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这些转变的过程,需要经论的依据,需要经验的指导。
2、生何净土自心作•理观一体生佛心
阿弥陀佛,法界藏身,充满整个法界。那不等于说他的血肉之躯有这么高大,而是指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佛菩萨的功德充满法界,这种信息充满法界。只要你念佛、念法、念僧,他就能够与佛相应。阿弥陀佛他本身在因地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愿力,念彼名号就能够往生彼土。所有的佛菩萨都是有愿力,有大愿力。但是我们普通人看到佛,仅仅看到丈六金身,丈六的比丘,只能看到化身,报身我们看不到。
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初祖,他根据往生净土的人,做了分别,分别成四种净土。
第一种净土,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什么意思?就是有凡夫,也有圣者,住在一起。人天道的凡夫与声闻道、缘觉道的圣者居住在一起。娑婆世界是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同居的净土,这些没有断见惑、思惑烦恼的人,居住的国土名为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净土,叫做方便有余土,是阿罗汉、是佛地前菩萨所居的净土,已经断了见惑、思惑的烦恼,所以名为方便,但是无明烦恼仍然存在,还没有断。
第三种名为时报庄严土,已经断了一分无明的菩萨所往生的国度。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住的国土。
第四种,常寂光土,是一种理性的净土,无明已经断尽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
智者大师为我们做了分类,我们念佛的人也常常听到说这四种净土,我们要往生到哪一种
其实就是表明我们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条件,一个什么基础,它是根据人来划分的。每一土当中又有九品,《十六观经》讲: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什么意思?“自心作佛”是从事上面讲,“自心是佛”是从理上面讲。从事上面讲,你要去造作才能够成佛。从理上面讲,凡夫的心、圣者的心、众生的心、佛的心,都是同一种心,它的体性是一样,所以名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从事上面的说法跟理上面的说法是不一样的。理上面的说法,它能够贯穿万法,就是什么法,它都可以从理上面来说明。事上面就有差别了,向罗万法、林林总总,这一法就是这一法,那一法就是那一法,不能混淆。
二、参悟茶道空出有•通达空有趣菩提
1、诸法实相空即有•茶道禅语悟心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空即是有;不空而空,有即时空。这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的真实相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什么叫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我们只有体会空性的道理,证悟到空性的道理,才能够出有,从空出有。缘起本身所存在的诸法,它的体性仍然是空的,所以说有即是空。那这些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子。有跟空的关系,缘起跟空性的关系。我们只会认识到缘起法当中的某一点,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缘起的过程。更无法体会到缘起性空,无法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样很深的一个境界。因为有烦恼,所以对诸法都有执着。执着于某一点,执着于某一个段落、某一个阶段,执着于事物的表面、外表,这些都是我们凡夫心的状态。
唐末五代的时候,福建地带那个时候群雄逐鹿,就是国家也是很动荡。闽王王审知这个人,为了要让社会稳定,让江山能够坐得稳,忏悔自己杀了很多人,所以这个国王就开始信佛。信佛的时候,他曾经度多少人?两万人,两万人出家,并且礼拜当时的雪峰义存禅师,鼓山神宴禅师,还有武夷山的扣冰诸大德,作为国师,经常向这三位大德请教佛法。
有一天闽王在福州拜见扣冰禅师的时候,就请教怎样治理国家。王审知这个人他学问很好,也很会说话,于是请教扣冰禅师,说了很多很多话,也很诚恳。这位扣冰禅师,他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在那边喝茶。但是这个国王,他又不喜欢喝茶,不爱喝茶。这位禅师,却很喜欢喝茶,喝了一杯。闽王茶杯满了也不喝,禅师就往自己的茶杯里面再倒,再喝一杯,然后往那个国王的茶杯里面也倒,水就往外流。国王就看不下去,他说“我不喝,你还在给我倒,到处流的都是水”。觉得不可理解,就问禅师:“为什么我不喝,杯满了,你还倒呢?”这个禅师也不说话。不说话,闽王也就没办法。,这个禅师再喝一杯,然后再给闽王倒。闽王就着急了,他干脆拿起来把它喝掉,免得那个水到处流。闽王喝下去以后,扣冰禅师就问他说:“你会不会喝茶?你喜欢不喜欢喝茶?”他说:“我不会喝茶,我也不喜欢喝茶,在这儿看着没有办法,你一直往里倒,到处流得水,所以就喝了。”禅师就告诉他:“你就先学喝茶吧。”闽王说:“哎,治国跟喝茶有什么关系?”禅师说:“你先喝茶,先学一学”禅师说:“你的心就像这个茶杯一样,装满了茶水。你没有把这个茶喝下去的话,让杯子空掉,其他的东西就装不进去。”这个闽王是很有智慧的,一听他就知道,所以他从茶道当中,从茶杯里头就能够悟出很多的道理。因为茶杯只有空了,你才能够去装甘露水;房子空了,才能够住人;我们心空了,才有办法来包容佛法,才有办法来弘扬佛法,来普度众生;我们内心空了,才有办法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个就叫做“从空出有”。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像喝茶一样,如此简单。过去赵州禅师也是一样,很多人向他请教禅法,怎么坐禅,千里迢迢到那里去拜访,赵州禅师就说:“喝茶去。”但是你怎么来体会“喝茶”呢?我们从一般的心态,从世俗的心态,你这个“喝茶”,把茶喝干就可以了,你不容易体悟到它里头很深的意涵。空跟有的关系,茶道跟佛道的关系。“息心达本源,乃号为沙门”,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反省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的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怎么样子让自己的心觉悟起来,我们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心觉得有问题需要去忏悔,然后有这种能力去忏悔,有这种能力去反省,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是什么道理?也是谈到我们心的功夫,你有生有不生,有去有不去,都是在生灭法当中,还不是进入不生不灭的这样子一个境界。“欲待了期无了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放下的时候就需要即刻放下,我们现在修法的时候,修什么法呢就是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万缘;放下什么?内在的执着;放下什么呢
我们内心六尘的影子。这些全部要把它放掉。你说“我要把这些道理都想通了,都想明白,然后我慢慢再来放下”,我们学佛法学一辈子都学不明白,你不放下,怎么学得明白?不可能的事情!学到何时才能够学得明白?肯定是学不通的,它本身就是要我们把内心当中的尘埃、罪障、污垢清除掉,对佛法的义理慢慢才能够通达,而不是说白首…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