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六根,犹如六贼一样, 眼耳鼻舌身意,就我们个人来讲,会把我们的功德的财宝偷走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贼,天天又跟我们时刻不离,所以需要“都摄六根”,时时刻刻看好我们自己的门户。六根门头上面做功夫,才不会让我们的功德流失掉。“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我们人的心,比天地还久远,不会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气候一年有四季,有白天有黑夜,我们人的心不会受到影响,你白天想工作的时候可以工作,你晚上想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工作,你白天想睡觉的时候也可以睡,晚上想睡觉也可以睡觉,就看你怎么用心。

  你气候就控制不住 ,晚上你说让它出太阳,不可能,白天让它出月亮,也不可能,你需要下雨的时候它要出太阳,你要出太阳的时候它要下雨,是很难去主宰的。但我们这个心,它不会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心需要时时刻刻去认识它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然后我们一直要来启发、挖掘我们的潜力。潜力在哪里?戒定慧,智慧般若为体,所有的福德都是它的用,也就是你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成就大福德。

  我们常常是好多人喜欢印经,喜欢放生。到礼拜天的时候都放生,有些人还借钱来放生,自己没有钱,借别人的钱来放生。你说这个好不好?有时候也很难讲,很难讲你说放生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因为你要放生的时候,你觉得放生有功德,放一只鸟有多大多大的功德,放一条鱼有多大多大的功德。那么你要放生,你就要去买,买的时候你要去预订,买回来你给它做仪式,然后给它放出去。放出去的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最后好多死掉了。即便没有死,因为你故意地去买而不是说你遇到了,故意去买,你放生的目的在哪里?为了要得到功德?放生的功德?

  

  雪中龙泉寺

  印经也是一样,印经,我要印什么经?《地藏经》印它五万本,《金刚经》印它十万本,就是说你有钱,或者说你遇到一个什么事情我要印多少部经来补偿,内心才会平安。你没有考虑说,我们这个经本印出来之后有没有人读?有没有人念?你印出来的时候没有人到这里来请经典,怎么办?你只有到处送,这个庙里面给你几百本,那个庙里面给他几百本到处有人,送给你几本,给他几本人家不要也不好意思,要了他回去也没地方搁弄得都是一个负担。佛像也一样,到处都是佛像。这就不是一个智慧的做法,如果有智慧肯定不是这样一个做法。

  智慧的做法是有选择的,比如我们打坐、念经就是智慧的做法。你说打坐、念经、念佛怎么是智慧的做法?用功的时候,我们以自己全副的精神,整个的身心全神贯注,来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什么事情?就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全神贯注让我们内心静下来;全神贯注,我们把世间上面种种的事情放下,念诵、思考,这本身功德都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能够用我们所有的心思来对一件很小的事情进行训练,那么把它训练好了之后我们才有这种能力来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事情。

  如果我们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打坐坐一会儿我们都不容易做好,念经念一会儿也不容易做好,念佛念一会儿也不容易做好。我们内心就是一直混乱,一直打妄想。有些人会认为说,“我们这个人就不适合修行,就适合做事情”,而有些人会认为说我就是适合修行,事情做不来,这些事情没什么意思,跟世间社会上面的人没有两样。

  实际上面,认识的都是两个角度,一体的两面。如果你佛法学得比较好,自然而然我们能够很好的处置。因为你有福德,从慧当中就能够发福,你去做事情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处理,他当然事情也很容易成办,容易成办就能够成就福德,这是肯定的。

  反过来说,我们慧力不足,可能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义、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做的时候会做到反面去。可能会做得很苦恼,欢喜心生不起来,最后天天起烦恼、造违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事情好不好,它在人的心好不好,能不能善用其心,能不能在举手投足之处用心。佛法都是在我们一举手一投足的地方,能不能在字里行间体会佛法。佛法都是在字里行间、举手投足这样子的地方,而不是在字里行间以外,也不是在举手投足之处以外。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体现了佛法,我们的内心与佛法相应,与经文的义理相应,与经文的意涵相应,我们知道说要举什么手,要投什么足,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事,都是智慧在主导,都是愿心在主导,就是非常的有意义。

  如果我们贪图功德,像梁武帝人家度多少僧、印多少经、供多少斋、做多少的事情、造多少庙。他问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说“你没有功德”.我们做的事情怎么可以跟梁武帝比?那肯定都比不上。做再多都是有为功德,有为的功德都是可以计量的,那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以计量的,所以后来达摩禅师就跑到北方来,不在南方。这个境界不一样,梁武帝关心的都是这样一些事情,达摩禅师他关心的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事情,是不同的。在庙里面用功也是一样,想想你天天关心的是什么事情,我们自己的思想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如何来生善灭恶?《十六观经》里面谈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逆也可以往生,很多经典讲 五逆不可以往生,受戒都不能受,五逆也能往生。五逆为什么能够往生?他说:“罪业的体性也是空”,罪业本空。它不是物质,它可以用智慧来关照。就犹如说,你这地上有很多的雪、很多的冰,太阳出来,30度、40度、50度的,雪和冰很快就化掉,如果雪山、喜马拉雅山的就不行了,化不了,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阴面。也就是,如果我们智慧够,慢慢业障就会消,宿业也会消。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慧力增长不了。

  “慧力破除暗”,智慧犹如太阳一样,所有的一切暗冥都能够破除。所以我们学佛法,透过戒定来开发思维,智慧才能够破烦恼、消业障、成就福德。没有智慧就是很难很难,至于佛教跟其他宗教,跟世间法,所不共的地方,注重的是开发智慧。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他专门跟佛作对。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很好。阿阇世王,想早点做国王,提婆达多想要做佛,刚好一个想做国王,一个想做佛.所以阿阇世王想要早点做国王的时候,把他的父亲给杀死掉,然后,准备把他的母亲也要杀死掉。因为他的父母杀掉就可以当国王。提婆达多想把佛给杀死掉,后来佛的功力比较高,没有杀掉佛。有一天佛陀去游化的时候,提婆达多在山上,把石头往下滚没有砸到佛。阿阇世王,把父亲杀掉后,正在准备要杀他母亲的时候,他父亲频婆娑罗王的那些大臣大家都反对,他们说:“自古以来,搞篡位的人都有杀父亲,从来没有杀母亲的。”不同意阿阇世王杀他的母亲,阿阇世王就把他的母亲关到监狱里头去,不让她出来,不让她出来活动见人。释迦牟尼佛知道了韦提希夫人被阿阇世王关到监狱里头,就派人去看她,然后给她讲佛法,告诉在监狱里面怎么修行等等,就讲了《十六观经》,所以这经能够流传下来,就有这样的因缘。

  《十六观经》里面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要具足三个条件:

  第一: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顺父母,这个父母,佛教里面谈到的父母,跟社会上面谈到的父母内涵有所区别。我们一般所谈到的父母就是现世的父母,佛教所谈到的父母,就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全部包括进去。佛经上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先身。”也就是,孝顺父母就包括所有的众生,都要有孝心。奉侍师长,有慈悲心,要修十善,这第一个条件,第一因。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发菩提心,相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然后要劝进行者,要劝别人一起来修行、一起来修心,相信因果、信仰佛教、读诵大乘。

  这三个条件,也名为净业三福,修净业的三种福报,三种正因。

  第一种名为世福、第二种名为戒福、第三种名为行福,净业三福。

  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一个目的,一个愿望。我们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它因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具足条件的才可以往生。而不是说我们想要往生就能够往生,它有一定条件的。所以我们想要往生就要修三福,三福具足了就可以往生,不具足就会很难,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念佛能够往生,但什么时候往生?是不是所有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所有人念佛,今生今世都能够往生?是不一定的,可能可以往生,但是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世往生,这都不好说,这辈子能不能往生要靠自己。能往生的人有禅定的功夫就可以去,来去自如。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还会有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染污在娑婆世界。所以过去祖师讲,极乐世界的莲花,花开到极乐世界,根在娑婆世界,它才会活。娑婆世界有秽土,极乐世界有净土,净土的莲花活不了。这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用功、回向,然后我们才能往生。

  往生去极乐世界以后,不违安养入娑婆,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去的目的也是在修行。去了也不是说去享受去了,我们成佛也不是说为了要享受所以才要成佛,所以这些观点你必须要建立的很清楚,不是说为了我们个人要享受,是要摆脱生死轮回,观念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都要很认真去思考,才能够真正领会佛法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受苦也好,我们感受到快乐也好。我们受苦跟快乐,内心的感受,究竟是我们这个人在受苦呢?还是我们这个身体在受苦呢?你的感觉好像是身体在受苦,是你这个人在受苦?还是“我”在受苦?还是心在受苦?还是我们的生命在受苦?受…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