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不起。
鉴真大师去日本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但是双目失明了还能够盖庙。在那个时候,没有科技肯定都是靠人力。现在我们科技这么发达,运输、交通这么便利,鉴真大师知道说这个道场的重要性,必须要靠道场,这法才能够广传,才能够长远的流传。还把医学传到日本去,给大家治病,把印刷术传到日本去,贡献都很大。
763年,鉴真大师在唐诏提寺圆寂。他的弟子叫忍基,还有一个弟子叫思托,就用我们中国的老办法,在日本把鉴真大师的肉身保存下来。所以鉴真大师在日本仅仅十年的时间影响这么大,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至今都成了中国、日本友好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桥梁。鉴真大师圆寂十六年以后,鉴真大师的弟子们就委托当时的一个文学家,写了一部著作,叫《唐大和尚东征传》,里面记载了鉴真大师六次东渡,种种的困难,以及在日本弘法、成就、这样子的一些经历啦。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那个日本的著名的文学家写的,鉴真大师的传,居然还写《唐大和尚东征传》,在日本盖的庙叫做唐诏提寺,再想想看玄奘大师,去印度西行求法,求法回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他就跟唐太宗,跟皇帝,也写了一部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唐西域记》,他本来是去印度,古印度,西域的事情,跟唐朝也没有关系的事情,他就把唐给它安到上面去,大唐,里面也没有记载大唐的事情,同样鉴真大师在日本的时候他也是用唐,大唐。
鉴真大师也好,玄奘大师也好,他们为什么能称大师?他们有智慧。他为什么有智慧?他们爱国,这个也是有关系的,你必须要靠国家的力量,你做再多的好事、再多的善事,国家总理,说一句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它是无穷的。我们弘法也是一样,他必须要靠国家的力量,就是我们做好了,国家支持这佛教才能有希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取得国家的支持,那肯定做不好。
为什么鉴真大师,我们中国人来记念他,日本人也记念他,鉴真大师这个人就是有这种高僧大德的气质,并且是不凡的气质。这种成就千难万阻,千辛万苦,不知道要多少的磨难,多么不容易。反过来说,也就是因为如此多么不容易,他所成就出来的事业,才能够堪称众瞩,如果说这个事情很容易,大家都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你肯定过了几天过了几年,大家都忘记掉了,只有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它才有生命力、才有历史的意义。玄奘大师,“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退半步生”,就是他要求法非常明确,西行求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念头。就是西行求法,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鉴真大师,刚好相反,他要东渡弘法,就是要到日本去弘法。他喜欢去日本弘法,死也不怕,大家都不同意,他也不怕,最后他成就了。佛为什么要成佛呢?佛要出家,他父亲也不同意,他一家人都不同意,整个朝廷也不同意,释伽牟尼佛半夜跑出来,开城门,到雪山修行,最后成佛。
佛陀也好,鉴真大师也好,他都是人成的,启发我们本有的佛性,佛性彰显出来。实际上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被蒙蔽了,被尘埃、污垢包裹了,显示不出来,智慧的光芒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有的都是烦恼、都是业障。所以修行、参禅,修来修去,修的时候常常听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附体,非常多,那附体会不会有呢?照经论来讲是有的,附体了以后怎么办?念大悲咒。大悲咒,它里面有佛菩萨和很多的鬼神,他功夫很高,那里有佛菩萨,这些大人物来了,附体的这些小鬼小怪赶紧走。所以你有附体的时候,你就要念大悲咒,大悲咒能帮你除去冤亲。你很诚恳地念、专心念,它会起作用,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
这些境界肯定会有,《楞严经》里面就有,五十种阴魔?它本身就是一种魔,一种作怪,越是有修行的道场,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是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不要看到这些怪里怪气的东西,你太在意,就会有问题。《圆觉经》里面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说这些是幻化的就要离开。怎么离开就是你内心不要贪着,你内心一贪着的话就会有麻烦,你觉得修行这个功夫有特异功能,这种功夫你们都没有,或者你功夫最高,那么你就被这些幻象迷惑住了,就吃了迷魂药了,你就会有麻烦。离幻即觉了,这些幻象一离开了,人就醒悟过来,觉醒了,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一个持大悲咒,或者说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然后要根据《圆觉经》里面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太在意,不要去作意。
你内心一贪着的话,就会有麻烦。觉得我这个已经来功夫了,你旁边的人也很好奇,你究竟有什么功夫?帮我看一看,,明天怎么样?我的功夫你看怎么样?身体有什么病?修行修到什么境界?前一辈子如何如何?那你就着相了,知幻你不仅没有离,你还去亲近,你就着魔了,就是跟这些魔的境界越来越接近,这是肯定的,这经论里面本身都是有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有讲,《圆觉经》里头也讲,《楞严经》里面也讲了,都是有的,必须要照经论讲的去做。你不照经论讲的去做,你的麻烦还在后头,肯定会有麻烦,然后,我们有遇到这些境界的同修,自己也要注意,我们自己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境界呢?这些魔障、这些障碍,要消除。消除以后,我们人慢慢清醒过来,慢慢我们的功夫就会越来越长进。
释伽牟尼佛,“三祗种福慧,百劫修相好”,他福德智慧的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佛陀,三十二相具足,清净、圆满、庄严。
我们如何太在意,太有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世间上面的人,常常有这种说法。就是说,你故意说要去做一个事情,做给人家看说,我在做好事,那么你做的这个好事,因为你有意要让大家看到、知道说你在做好事,这种好事,得不到奖赏,也得不到鬼神的奖赏,更得不到佛菩萨的奖赏,就是你有这种表现欲,就是我做了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要求大家说我做的好。就是你的目的,或者说是你的发心、你的动机,你是做好看,不是真正为了要做好事,不是为了要做利人、利已、利教、利民的事情。你做的目的是在这个虚境幻相,这个幻相也是着相。那么“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什么意思呢?因为常常事情做错了,因为我不知道,或者我们能力不及力有不殆,因为一个事情它要很多人大家一起来配合才能干好,因为别人的因素,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也做错了,我们是无心的。你无心的话,虽恶不罚,佛菩萨这些神,鬼怪就不会找你麻烦,因为你不着相,你知道我虽然做不好,而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尽己所能,你做不好你就说,反正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就不会去在意,如果着相,哎呀,今天做不好,人家会说我,这样不行,我赶紧跑,你是着相,你说,我做不好,这个法师要来批评我,不见他自己就这样躲着他,你这个也是着相,所以你这种善恶一念间,就是这样子一回事,你怎么去认识,你看事情还是看内心?你看事情的性质,还是看事情的结果都是不同。
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凡夫以自己的心为心,以自心为心;,菩萨以众生心为心,菩萨自己没有心,以众生的心为心,凡夫心以自己的心为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时时刻刻关注的是众生需要什么?现在的众生需要什么?未来的众生需要什么?然后他就去做这些事情;众生考虑的是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他去做,做完他到明天就不需要了,到后天他就不需要了,他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很多,他个人不需要很多事情,人有衣服穿,有个床铺睡觉,每天有饭吃就可以,他一个人不需要什么。我们需要为众人做事,为佛教做事,我们需要发心,我们需要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需要以众生心为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菩萨没有心,以众生心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要做的就是这样子一种意志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慢慢去体悟,佛法什么内涵,怎么样子能够学到佛法?佛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就如喝水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也知道,佛法究竟是什么?佛法究竟对自己的生命有何帮助、作用和利益?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