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不起。

  鑒真大師去日本的時候已經雙目失明,但是雙目失明了還能夠蓋廟。在那個時候,沒有科技肯定都是靠人力。現在我們科技這麼發達,運輸、交通這麼便利,鑒真大師知道說這個道場的重要性,必須要靠道場,這法才能夠廣傳,才能夠長遠的流傳。還把醫學傳到日本去,給大家治病,把印刷術傳到日本去,貢獻都很大。

  763年,鑒真大師在唐诏提寺圓寂。他的弟子叫忍基,還有一個弟子叫思托,就用我們中國的老辦法,在日本把鑒真大師的肉身保存下來。所以鑒真大師在日本僅僅十年的時間影響這麼大,做了這麼多的事情,至今都成了中國、日本友好交流當中非常重要的橋梁。鑒真大師圓寂十六年以後,鑒真大師的弟子們就委托當時的一個文學家,寫了一部著作,叫《唐大和尚東征傳》,裏面記載了鑒真大師六次東渡,種種的困難,以及在日本弘法、成就、這樣子的一些經曆啦。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那個日本的著名的文學家寫的,鑒真大師的傳,居然還寫《唐大和尚東征傳》,在日本蓋的廟叫做唐诏提寺,再想想看玄奘大師,去印度西行求法,求法回來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他就跟唐太宗,跟皇帝,也寫了一部自己的所見所聞——《大唐西域記》,他本來是去印度,古印度,西域的事情,跟唐朝也沒有關系的事情,他就把唐給它安到上面去,大唐,裏面也沒有記載大唐的事情,同樣鑒真大師在日本的時候他也是用唐,大唐。

  鑒真大師也好,玄奘大師也好,他們爲什麼能稱大師?他們有智慧。他爲什麼有智慧?他們愛國,這個也是有關系的,你必須要靠國家的力量,你做再多的好事、再多的善事,國家總理,說一句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個國家的力量它是無窮的。我們弘法也是一樣,他必須要靠國家的力量,就是我們做好了,國家支持這佛教才能有希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爲,沒有取得國家的支持,那肯定做不好。

  爲什麼鑒真大師,我們中國人來記念他,日本人也記念他,鑒真大師這個人就是有這種高僧大德的氣質,並且是不凡的氣質。這種成就千難萬阻,千辛萬苦,不知道要多少的磨難,多麼不容易。反過來說,也就是因爲如此多麼不容易,他所成就出來的事業,才能夠堪稱衆矚,如果說這個事情很容易,大家都能夠做得到的事情,你肯定過了幾天過了幾年,大家都忘記掉了,只有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它才有生命力、才有曆史的意義。玄奘大師,“甯可西行一步死,不可東退半步生”,就是他要求法非常明確,西行求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念頭。就是西行求法,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鑒真大師,剛好相反,他要東渡弘法,就是要到日本去弘法。他喜歡去日本弘法,死也不怕,大家都不同意,他也不怕,最後他成就了。佛爲什麼要成佛呢?佛要出家,他父親也不同意,他一家人都不同意,整個朝廷也不同意,釋伽牟尼佛半夜跑出來,開城門,到雪山修行,最後成佛。

  佛陀也好,鑒真大師也好,他都是人成的,啓發我們本有的佛性,佛性彰顯出來。實際上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被蒙蔽了,被塵埃、汙垢包裹了,顯示不出來,智慧的光芒發揮不了作用。我們有的都是煩惱、都是業障。所以修行、參禅,修來修去,修的時候常常聽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附體,非常多,那附體會不會有呢?照經論來講是有的,附體了以後怎麼辦?念大悲咒。大悲咒,它裏面有佛菩薩和很多的鬼神,他功夫很高,那裏有佛菩薩,這些大人物來了,附體的這些小鬼小怪趕緊走。所以你有附體的時候,你就要念大悲咒,大悲咒能幫你除去冤親。你很誠懇地念、專心念,它會起作用,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

  這些境界肯定會有,《楞嚴經》裏面就有,五十種陰魔?它本身就是一種魔,一種作怪,越是有修行的道場,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是多。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不要看到這些怪裏怪氣的東西,你太在意,就會有問題。《圓覺經》裏面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說這些是幻化的就要離開。怎麼離開就是你內心不要貪著,你內心一貪著的話就會有麻煩,你覺得修行這個功夫有特異功能,這種功夫你們都沒有,或者你功夫最高,那麼你就被這些幻象迷惑住了,就吃了迷魂藥了,你就會有麻煩。離幻即覺了,這些幻象一離開了,人就醒悟過來,覺醒了,就不會有問題了。所以我們遇到這些境界的時候,一個持大悲咒,或者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然後要根據《圓覺經》裏面的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要太在意,不要去作意。

  你內心一貪著的話,就會有麻煩。覺得我這個已經來功夫了,你旁邊的人也很好奇,你究竟有什麼功夫?幫我看一看,,明天怎麼樣?我的功夫你看怎麼樣?身體有什麼病?修行修到什麼境界?前一輩子如何如何?那你就著相了,知幻你不僅沒有離,你還去親近,你就著魔了,就是跟這些魔的境界越來越接近,這是肯定的,這經論裏面本身都是有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裏面有講,《圓覺經》裏頭也講,《楞嚴經》裏面也講了,都是有的,必須要照經論講的去做。你不照經論講的去做,你的麻煩還在後頭,肯定會有麻煩,然後,我們有遇到這些境界的同修,自己也要注意,我們自己爲什麼會遇到這些境界呢?這些魔障、這些障礙,要消除。消除以後,我們人慢慢清醒過來,慢慢我們的功夫就會越來越長進。

  釋伽牟尼佛,“叁祗種福慧,百劫修相好”,他福德智慧的圓滿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佛陀,叁十二相具足,清淨、圓滿、莊嚴。

  我們如何太在意,太有心,“有心爲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罰。”,世間上面的人,常常有這種說法。就是說,你故意說要去做一個事情,做給人家看說,我在做好事,那麼你做的這個好事,因爲你有意要讓大家看到、知道說你在做好事,這種好事,得不到獎賞,也得不到鬼神的獎賞,更得不到佛菩薩的獎賞,就是你有這種表現欲,就是我做了好事的目的,是爲了要求大家說我做的好。就是你的目的,或者說是你的發心、你的動機,你是做好看,不是真正爲了要做好事,不是爲了要做利人、利已、利教、利民的事情。你做的目的是在這個虛境幻相,這個幻相也是著相。那麼“無心爲惡,雖惡不罰”,什麼意思呢?因爲常常事情做錯了,因爲我不知道,或者我們能力不及力有不殆,因爲一個事情它要很多人大家一起來配合才能幹好,因爲別人的因素,這個事情做得不圓滿,也做錯了,我們是無心的。你無心的話,雖惡不罰,佛菩薩這些神,鬼怪就不會找你麻煩,因爲你不著相,你知道我雖然做不好,而我已經盡心盡力了,盡己所能,你做不好你就說,反正我們自己心裏也有數,就不會去在意,如果著相,哎呀,今天做不好,人家會說我,這樣不行,我趕緊跑,你是著相,你說,我做不好,這個法師要來批評我,不見他自己就這樣躲著他,你這個也是著相,所以你這種善惡一念間,就是這樣子一回事,你怎麼去認識,你看事情還是看內心?你看事情的性質,還是看事情的結果都是不同。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凡夫以自己的心爲心,以自心爲心;,菩薩以衆生心爲心,菩薩自己沒有心,以衆生的心爲心,凡夫心以自己的心爲心。什麼意思呢?就是菩薩他時時刻刻關注的是衆生需要什麼?現在的衆生需要什麼?未來的衆生需要什麼?然後他就去做這些事情;衆生考慮的是自己需要什麼?自己要做什麼?他去做,做完他到明天就不需要了,到後天他就不需要了,他自己需要的東西,不需要很多,他個人不需要很多事情,人有衣服穿,有個床鋪睡覺,每天有飯吃就可以,他一個人不需要什麼。我們需要爲衆人做事,爲佛教做事,我們需要發心,我們需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需要以衆生心爲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就是菩薩沒有心,以衆生心爲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要做的就是這樣子一種意志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慢慢去體悟,佛法什麼內涵,怎麼樣子能夠學到佛法?佛法究竟是一種什麼味道,就如喝水一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也知道,佛法究竟是什麼?佛法究竟對自己的生命有何幫助、作用和利益?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