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
學誠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寶貴的。人的生命究竟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如何認識人生的真相?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怎樣看待人生的苦樂?怎樣讓人生過得有意義?怎樣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這些既是世間法的問題,同樣也是佛法的內容。它關系到一生的大事因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一、人生真相觀清明,學佛悲智利衆生
人生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首先,我們看一個《佛說譬喻經》裏的故事: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于大衆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爲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谛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于無量劫,時有一人遊于曠野,爲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于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複來,燒然此樹。王曰:是人雲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爾時世尊告言:大王,曠野者,喻于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于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爾時世尊重說頌曰: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無常,井喻生死岸,樹根喻于命,二鼠晝夜同,齧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火同于老病,毒龍方死苦。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五欲心無著,方名解脫人。鎮處無明海,常爲死王驅,甯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爾時勝光大王聞佛爲說生死過患,得未曾有,深生厭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來大慈,爲說如是微妙法義,我今頂戴!佛言:善哉善哉!大王,當如說行,勿爲放逸。
經中講的這個譬喻,用白話文來描述就 是這樣的:在廣闊無垠的荒野中,有一個旅行者在趕路。忽然間,一頭凶惡的大象向他奔馳而來,他拔腿就跑,大象在後追逐。正在驚慌失措、走投無路的時候,看到前方有一口井,剛好在井旁有一棵樹,垂下一條長長的樹根伸到井裏面。他毫不猶豫地抓著這條樹根爬了下去。眼看大象就要得逞的時候,被他驚險萬分地逃掉了。大象並未善罷甘休,還在井邊一直狂吼,想要把他勾上來。當他剛覺得可以緩一口氣的時候,眼睛朝下一看,在井底有一條毒龍,正張著大口窺伺,如果掉下去馬上就會被吃掉。井邊還有四條毒蛇,吐著舌頭想要咬他。這時他不禁汗毛直豎、全身發抖。更恐怖的是,這條樹根的根部,有一白一黑兩只老鼠在拼命地齧咬。他使勁搖動樹根,想把老鼠趕走,可那兩只老鼠一點都沒有要走的意思,咬得還更起勁。從樹根上淌下五滴水,他用舌頭去舔一下,發現是甜的,原來樹上有個蜂窩,滴下來的是蜂蜜。他就在那裏慢慢舔食蜂蜜,暫時忘記了危險。蜂窩被他一搖,蜜蜂就飛下來要螫他,不知又從哪裏燃起了野火,燒著了大樹……大家想一想後果將如何?這是不言而喻的。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在這裏,廣闊無垠的荒野比喻無始無終的無明長夜;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旅行者比喻我們每一個凡人;一個人走在曠野中是非常寂寞的,這實際上就是人生的寫照,每個人雖然都有家庭、朋友、同事,但是內心的貪欲、瞋恚、嫉妒、懷疑、怯弱的想法,以及身心的苦惱、外在的困難,一般不敢或者不願完全向別人傾訴,甚至對最親密的人都不敢。我們的心靈是不是非常孤獨?大象比喻無常;無常大鬼正在一步步地逼近,我們只是暫時還沒有被它抓到而已。井比喻生死,井邊的樹根比喻我們的命根;人人都想求生存,但我們的命根是非常脆弱的,任何人的生命都不能長久,終究要死亡。白黑兩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老鼠一刻不停地齧咬樹根,比喻我們的生命在一念一念地損減;世間有句話叫“天增歲月人增壽”,實際上這是很顛倒的說法,與其說人的壽命天天在增長,不如說天天在減少,無情的歲月正在不斷地銷蝕著我們的生命。井邊的四條毒蛇,比喻地、水、火、風四大;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若四大分離人就會死亡。火比喻老、病,就像火燒掉樹一樣,衰老和疾病最終會摧毀我們的命根。蜂蜜比喻五欲,蜂螫比喻邪思;我們對于五欲的追求最終都會産生痛苦,就像被蜂螫一樣。凡人一天到晚的所思所想,無非都是要滿足財、色、名、食、睡等所有這些世俗有漏的欲望。如果不斷貪食這些“蜂蜜”,不知不覺地就會往下墮落,墜入痛苦的深淵。可是我們都不去覺察這種危險,不會認爲死亡很快到來,以爲時間還很充裕。但事實上死是不分年齡大小,也不管你是否願意的,說不准哪一天脆弱的生命就完結了。井底的毒龍比喻死亡的結局,這是我們最終無法逃脫的。
人生不僅是無常的,而且充滿了無盡的憂愁和苦惱,古往今來都免不掉。這些憂苦的體現是人們身心的不安穩、不和諧,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不和諧。曾經有位大學者,對一位從印度來的高僧說:“我們中國的曆史非常悠久,上下幾千年。”然後就拿著很多史書給他看。這位高僧聞了一下, 說:“盡是血腥氣!”說的不好聽,就是一部戰爭史。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其它地方也是如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有記載的5500多年的人類曆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00余次,平均每年2次多。戰爭是人類根本煩惱的極端表現。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多少生靈慘遭塗炭!近60年來雖然 沒有再發生世界性的戰爭,但是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依然不斷,中東一帶的局勢就一直不穩定。那些天天被戰爭陰雲籠罩的人們,日子會有多難過!
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人生還是少不了種種的苦惱。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物質生活是豐富多了,但是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大大增加了。大家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整個時代潮流是提倡競爭、鼓勵競爭,全世界都是這樣的發展趨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如果不去競爭,就很難生存。因爲這樣的緣故,人就活得越來越累,內心充滿了緊張、無奈,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人生的痛苦不僅沒有因爲物質生活的豐富而減少,反而在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人類面前!
事實上,人們追求的目標,如果都只在物質方面定位,而心靈方面僅僅滿足于自己的貪欲、瞋恚、愚癡、寂寞、恐懼等各種煩惱情緒的發泄,那麼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就非常有限,甚至會對社會産生很大的負面作用,比老虎鬧市吃人還嚴重。老虎吃人是有限的,人若是害人,受其害的可能就不只是一個兩個,而是百個、千個,甚至千萬人。例如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的南京大屠殺中,就有30萬中國人遇難。現在人類又發明了導彈、生化武器、核武器等現代化的戰爭工具,其力量足以毀滅整個地球。科技文明片面、畸形發展下去,難保最終的結局不是人類的自我毀滅!
那麼佛法如何看待人生這些問題呢?佛經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是無常的,但生命也是無限相續的!在地獄、餓鬼、旁生、人、阿修羅、天等六道中不斷頭出頭沒。在六道輪回的無限生命中,得到人身是非常希有和珍貴的,應該讓人生過得有意義,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這就要學習佛法!如同一個偈頌所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佛教告訴我們世間上所有的問題都源自人心,人生有這麼多的憂苦、困惑,其原因是人們內心被無明所迷惑,充滿了煩惱,使內在的靈性不能得到解放,使智慧之光不能發揮。佛法的信仰正是幫助我們從內心的源頭上解決問題,無明煩惱去掉了,所有的痛苦、困惑就解決了。
具體該怎麼辦呢?佛經裏面講:以智慧劍,破煩惱賊。智慧的核心是通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只有將人自身身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些重重緣起觀察清楚、洞達無余,我們的邪見才會破除,正知正見才能建立。反過來說,人之所以有邪見,就是因爲不能深入緣起性空,僅僅看眼前的表象,不能看到背後更寬廣的因緣。實際上我們往往不想去看,也不想去了解、接受和面對,而計較的都是些非常渺小的、甚至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事情。只有智慧才能解決自己內在的叁毒。有了智慧才不會做損人損己的惡事、錯事,才容易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孫中山曾說:“佛法是救世之仁。”佛教慈悲爲 懷,慈能與樂,能夠給衆生快樂;悲能拔苦,去除衆生的痛苦,所以救世濟人就是以慈悲心普度衆生!要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讓人性的尊嚴得到體現,那就要承擔責任——普度衆生。所謂普度衆生,就是要把我們的心跟一切有情的心相聯系,把我們的生命跟所有衆生的生命相聯系,去實踐人溺己溺的精神: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佛教裏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是沒有條件的,不依賴于人爲設立的種種關系,平等地對待衆生;大悲是視自他爲一體,沒有遠近親疏之分,愛護任何衆生都是與自己無二無別的。這些不僅僅是口號,而是我們學佛的人可以隨順實踐、必應達到的精神境界。
二、了解理解除誤解,體驗佛法辨真僞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世界上叁大宗教都是發源于亞洲,但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其中基督教、天主教成了西方盛行的宗教,伊斯蘭教、佛教也在西方有所弘傳。佛教流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佛教傳入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深受佛教的影響,佛教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成爲中華民族安頓心靈、涵養道德、濟世利人的信…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