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同。最近二十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伴隨出現了許多副作用,人們在精神方面需要更多的關懷。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作“職業枯竭”。什麼叫職業枯竭呢?不是說找不到工作,而是說現代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身心非常疲倦,長期下來,人變得越來越不想動,沒有了理想,也沒有了生活的樂趣,只是天天在硬耗,對人的熱情、慈悲、智慧等慢慢地都枯竭了。
幾年前,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許燕曾對此作過調查,結果發表在2004年8月15日《中國青年報》上,調查顯示這種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些人大部分是教師、新聞工作者、警察、醫護人員,甚至包括心理咨詢師。其中北京中關村地區的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爲53.34歲,比十年前縮短了5.18歲。這說明他們 長期超負荷工作,承受的壓力太重。這些人表現出的症狀是: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減、價值觀降低、人性化淡薄;甚至出現精力不濟、極度疲倦,乃至失眠、頭痛、背痛、腸胃不適等等。另外,不久前北京安貞醫院公布了其曆時10年在70萬人中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腦梗塞、腦出血等急性腦猝死,35歲年 齡組的男女發病率分別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歲年齡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歲年齡組的女性增加了32%。
所有這些都說明社會壓力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要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得到一席之地,絕對要承受這麼多壓力,否則不會有一點點成就。這種現實狀況誰也沒有辦法否認,因爲大家也沒有辦法不去工作,但是你幹著也沒有意思,你的生活沒有熱情,沒有希望,這樣就造成職業枯竭,身心的能源枯竭掉了。
這些狀況都是人爲造成的。整個世界的潮流都在往這方面發展,因爲不可能不用電腦、網絡、手機,不用它們是不現實的。只要人們的心中希求方便、快捷的工具,類似的東西就會被發明出來,並不斷地更新換代。電腦、網絡、手機的普及,也就是短短十到二十年間的事情,現在世界上哪裏有一舉一動、一點點小事情,就會影響到全球,真的成了“地球村”。而這些新的傳媒、通訊工具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讓人們變得越來越忙,一天到晚都被各種信息所包圍。
現代社會上的信息量不知比古代要大多少倍,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無形當中,我們人的智慧,反而顯得越來越不夠用。社會的變化很快,人的思想、觀念也常常會發生問題,變得錯亂、混亂,自己主宰不了自己。這樣下去,就會非常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了。很多年輕人在遇到問題時,常常不知道怎樣抉擇,更進一步來講,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觀如何來認識、如何來诠釋,人活在世上的意義究竟何在等搞不清楚。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追逐功利的價值取向愈演愈烈,整個世界的潮流都是如此,無疑會把人塑造成機械化、物質化的人。所有這些,對我們心靈的影響乃至摧殘實在是太大了。
現在社會的問題、心 理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等等,層出不窮,這當中包含了大量的痛苦。爲什麼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類的痛苦卻越來越多?這些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爲人性裏頭有一部分不是機械性的東西,屬于靈性的方面,被埋沒掉了。人雖然有機械的一面,就象我們腦神經當中的組織,以及生理上的種種反應,這和物質有關;但還有另外一 種不屬于物質的,屬于心靈方面、靈性方面、悟性方面的層次,這方面懂的人就不多了。而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佛教、儒家還是道教,都非常重視在心性上做功夫,從中開發智慧的寶藏。如《佛祖曆代通載》說:“是故誠者,聖人之性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不處極也。複其性者,賢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則能歸其源矣。聖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于聖也,故製禮以節之,作樂以和之。安于仁樂之本也,動而中禮之本也。故在 車則聞和鸾之聲,行步則聞佩玉之音,無故不廢琴瑟,視言行循禮法而動,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誠而不息也,至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哀哉!人人可以及于此,莫之止而不爲也,不亦惑耶!”(卷第十六)
不幸的是,在一味塑造物 質的機械文明裏頭,什麼都是物化的,連人際關系也是物化管理,就是把人當成機器、物質來管理,不講什麼人情,更不講什麼人心、人性,把人的各種行爲都變成物化的指標來計量。當人被這樣來計算和管理的時候,還有什麼靈性可言?還能有什麼快樂呢?人的靈性怎樣來計算呢?沒辦法計算。比如我們現在考試裏的選擇題 填A、B、C、D就行,可以用電腦來快速地判卷;但是如果你寫一篇文章,讓電腦去閱卷、去評判,它哪裏會知道你寫得好不好?文章雖然由文字組成,卻是人靈性的一種展現,所以電腦是判不了的,人靈性的部分是沒辦法用物質的概念來規範化、標准化的。不要說宗教,中國文學也是很了不起的,過去有唐詩、宋詞、元 曲,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這些境界,你要電腦怎麼評判呢?這是一種感悟、一種境界、一種心靈的美,一種對大自然、對人生的 熱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流露啊!其實人的心靈是非常敏銳的,有時候即使不用說話,甚至不在一起,都可以感受到別人的心。孔子的弟子曾參是有名的孝子,一次他外出時,他的母親想他,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參馬上就感覺到了,知道是母親在思念他,就趕快返回家中。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說:“如 曾參之母齧指,曾參心痛,知母喚而還。母實無言,但有念子之意,風雲相感,其子心疼變似母喚之相,急歸,果如所說。”(卷第一)這個公案對現代人來說,可 能只是當作故事來看一看,能夠相信的人是不多的,因爲現在人的心越來越麻木了,不僅對于自然界、對別人不敏感,連對自己的身心都麻木了。人靈性的部分越來越被壓抑埋沒,有靈性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事實上,人們又很喜歡靈性,覺得它很美、很真摯,很有這種需要。比較一下小學、中學、大學生,小學生 就顯得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很有靈性;書越是讀得多,中學、大學一路往上,人就變得越發呆滯,越來越不能真誠地待人,而小朋友對人就可以很真誠,有什麼就講什麼。爲什麼書讀得越多,人的靈性越埋沒,心靈反而變得枯燥、機械,對外封閉、不接納呢?這是因爲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高度機械化的社會裏,我們接受、熏 習的概念都是物化的,關于心靈、靈性方面的東西很難學得到。
一般的人,如何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呢?無非是麻痹自己。所謂麻痹,就是不承認有靈 性的存在,誤認爲人的本性就是物質的,只是一堆原子的排列組合,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用什麼方法來麻痹自己呢?首先,拿一套理論、說詞把自己蒙蔽掉;其次呢,追逐種種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物質享受;第叁,用小說、電視、電影、唱歌、跳舞等聲光色來陶醉自己;再下面,就是用種種迷幻的工具了,抽煙、喝 酒、吸毒等,高度地麻醉自己。輕一點的就吃安眠藥,吃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吃多了也就吃死了。現在吃安眠藥的人越來越多,爲什麼?要麻醉自己呀!工作、生活的壓力太大了,需要短時的麻痹、麻醉,不然就支撐不下去。這種糊裏糊塗過一生的狀況,只要稍微清醒地認識一下,就會覺得非常可笑———我們整天拼命地工作,到頭來爲了什麼?爲了去吃安眠藥?
這種物質文明的過度發展,不僅對個人的身心造成了摧殘,而且對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比如我們現在農業生産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農藥,就造成了對土壤的破壞和水資源的汙染;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了極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種種對地球、對生態、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性的影響,而且非常嚴重,如果不加以節製,地球很快就會被人類自己永不滿足的欲望所摧毀。
四、無限人生有宗旨,爲利有情願成佛
既然物質文明的誤區這麼大,那什麼才是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呢?前面已經談到了人生是無常的,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死亡的結局,那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裏呢?人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既然終歸要死,那活著的時候所作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是值得每個人去認真思考的問題。佛教,或者說所有的宗教, 就是要說明和解決生前死後的問題。生從何來?死歸何去?人生何去何從?一般來講有叁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生命是自然的。也就是認爲我們人,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就這樣來到世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日子,死了以後也不知道會去什麼地方?反正順其自然。這是比較多人的一種認識。
第二種說法:生命是靠非自然力而存在的。也就是認爲我們生命的來源,是靠神創造的,死後的歸宿也是神來給我們安排的。
第叁種說法: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主體,它的來去靠一種力量來推動,用佛教的觀點來講是“業”。我們常常講:業感緣起。生命的推動力量就是業力,業是 我們自己造作的,我們無限生命一生一生相續的過程,都是業的力量在起作用。業的力量有世間業的力量,還有出世間業的力量。隨順世間輪轉的業力,都是從無明出發,所有的造作都是生死輪回的推動力,我們就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斷地輪回,流轉不息。如《毗婆屍佛經》說:“如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