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放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慢慢地世界上许多国家才承认中医跟中药是科学的、有效的。在过去,中医在西方不能行医,现在已经得到了承认。东方的宗教也是一样,在我们的综合国力、文化力量很衰弱的时候,会被人家看不起。不仅是外国人看不起,就连我们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都跟着西方学。现在很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因为大家已经形成一种观念:国力强表明文化也先进,国力弱表明文化也落后,所以就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而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过去一些人反对佛教的理由,是说佛教拜佛、 拜菩萨是偶像崇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举一个例子,当我们看到父母、长辈或者一些伟人的照片时,就会肃然起敬,乃至于引发很多的回忆和思念之情,因为它有见证意义,见像如见其人。佛像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和功用。其实佛教并不是所谓的偶像崇拜,在禅宗里有著名的丹霞烧佛的公案。丹霞禅师冬天把佛像劈来烤火,寺里住持呵斥他说:你怎么能把佛像拿来烤火呢?他说:烧舍利。住持说:你怎么这么荒唐,佛像里怎么会有舍利?他回答说:既然烧不出舍利,它就不是佛。所以佛教真的是不崇拜偶像的,但也不是说就可以随便毁坏佛像,就像国旗也不能随便烧毁。丹霞禅师是在示现逆行,破除一些人的著相偏执。举这个公案的目的也并不是比较哪个宗教崇不崇拜偶像,而是说虽然佛教里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因为晚近以来我们国力比较弱的原因,慢慢地很多人就误会、误解了佛教。
总的 来讲,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佛教了解极少而误会却很多的原因,在于人们所接受的佛教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负面的、似是而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也很简单,比如明末抗清大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猜疑记恨,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等罪名处死,当时京城百姓听说后,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用钱买他的肉生吃,明朝的很多书籍骂袁崇焕是误国之臣,直到一百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才给他平反,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乾隆帝修订《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说:“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普通人对佛法的误解也是一样,绝大多数是接受了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自己没有亲身去了解和验证,就人云亦云,所以误解就越来越深。其实佛法是有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我们该如何验证、判断佛法的真实性呢?如同科学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验证,佛法是通过身心的体验,让大家去感受到佛法是正 确的、是真实的。
如何去体验佛法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卷第一)也就是说要想真正体验到佛法的真实性,必须首先有一定的信心,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学得进去,然后 再步步深入。如《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说:“是知放下屠刀,千佛一数,为有信故。毁訾不轻,千劫堕落,为无信故。信为入道之门,岂虚言哉!”(卷第二)
《大智度论》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 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卷第 一)
有人会说,你必须先把佛教的道理都讲清楚,我才会信,否则我就不信。其实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我们可以仔细看一下,世出世间的事情,哪一样是你把道理全都搞清楚了才去做、才去学的?小孩子大多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你是先搞清楚妈妈的奶有营养才去吃的吗?等到上学以后,老师、家长就会教育我们:今后要想有出息,就要上大学!我们就会努力地学习,拼命地去考大学。你是等到把大学里是怎么回事都搞清楚后才去考大学的吗?没有一样例外,你想要学一 样东西或者做一件事情,总归要有一定的信心,你才会去学、去做,否则一开始一点信心都没有的话,你就肯定会排斥它,那就一切免谈了。为什么小学生学东西比较快,老师也容易教,因为小孩子单纯,对人容易有信心,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学;越大就越不容易教,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也就越多,人的烦 恼越来越多,疑惑、慢心越来越重,自己的见解也越来越强,就不容易产生信心。所以有句话叫“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踢足球、学电脑都要从小孩子抓起。学佛也是一样,越早越好,越单纯越好。
学佛决不是只让我们相信就可以了,由信入门以后,就要不断地学习,通过闻思修、戒定慧的用功做身心的试验,慢慢地增长智慧,开启心性,破除对佛法的迷信和邪见,所以叫“智为能度”。因此佛法绝不是迷信,而是讲求正信,即要由初始的敬信趣向觉悟的智信。佛法不是不准有疑问,恰恰相反,在学佛的过程中,鼓励自己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禅宗的修行讲要对自己的生命起疑情,才能最终破迷开悟。如《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说:“参话头,不外起疑情,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即参也。夫疑之之念,固为觉体之障,而因其势而善用之,则反可假之以为破障之术。盖以疑之与悟,其机相待,其势相因,故求悟者,必贵疑也。夫人心之机不凝结,必不能开豁。如隆冬闭塞,实酿泰元,若气泄而不完,则其发生也必无力。故贵疑者,疑则凝结也。法界之源不深研,必不能远到,故凡疑者必深研也。是知疑为悟因,悟为疑果。殆若暗必有明,吸必有呼矣。可无疑乎!”(卷第八)
佛教是非常注重实证的宗教,经典中所描述的心灵境界,都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证得的。不管是学佛教的哪一个宗派、法门,只要依照佛陀、祖师大德、善知识的教诲去实践,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如《归元直指集》说:“太原曰:师谓佛法利益世人,不知有何利益?空谷曰:参禅悟道者,得明心见姓之益;穷究经教者,得明通玄旨之益;依法修行者,得渐入菩提之益;持戒念佛者,得生净土之益;持戒禅定者,得生天上之益;归依信受者,得善根福慧之益;善心敬佛者,得善因福果之益;依信不作恶者,得不烦刑法之益。佛法行于世间得阴翊。”(卷下)
学佛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利益,但是由于心灵的世界是无形无相的,看 不见、摸不着,因此佛法的体验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现代西方化的教育都是物化的、实际的,时代的潮流都是引导人们向外驰求。要想转变方向向内求,在佛法“内明”之学上做功夫,对物质文明的偏失做一个深入的省思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物质文明片面化,人心灵性难启发
近代科学和工业文明,非常注重文化———物质化的文化,专门研究物质,并且过度、片面!这种过度重视物质化文化的发展过程,刚开始是创造可以节省能源、替代体力劳动的工具,比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缝纫机等帮助人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后来慢慢影响到人的感官,如收音机、录音机、CD、VCD、电视、电影等;发展到今天,电脑、网络的出现,大量替代了人们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比如靠电脑来做设计、处理信息等等。所计较、追逐的都是物质的层面,跟我们的心灵没什么关系,只是一味刺激人的感官、满足物欲,不能解决我们身心的苦乐问题。正因为这样,人心才越来越苦闷,越来越躁动,不得安宁。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几乎没有不依靠电脑的。电脑也普遍运用于交通、通讯、商业、办公、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电脑比人工便捷,就好比一个是走路,一个是坐飞机。但电脑用得多了,生活也就跟着机械化了;生活机械化了,心灵也就变得机械化了,人慢慢就变成会使用电脑的机器了。其实中国古代一些有远见的人,就曾经批评过这个问题,不赞成把人心搞成机械化。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寓言家庄子,他甚至连辘轳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用来打水的机械装置都反对。因为用机械容易让人培养机心,人就会向心外去求,追求物质方面的方便、享受等等,所以他就不赞成。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复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种种的缘起,也 有它的必然性,关键是要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看清楚物质文化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想办法去改善。在当今亚洲国家中,日本人受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和毒害最为突出。日本经济非常发达,科技也很先进,并且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至少不输于欧美。日本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真的是用分秒来计算。早晨上班前,地 铁车站里满是奔跑着赶点上班的人。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程序化、机械化的,不能乱来,连开会都必须走固定的程序。因此日本人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很多人整天陷在苦恼当中,自杀率很高。在机械化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越接近机器人,有可能生产效率就越高,但是接踵而来的苦恼也越多,内心的孤独感也就越深,这是成正比的。这些苦就是现代物质文明片面发展所带来的。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社会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无论是社会经济结构还是人 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很大的…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