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P4

  ..续本文上一页不同。最近二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伴随出现了许多副作用,人们在精神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怀。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作“职业枯竭”。什么叫职业枯竭呢?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说现代人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身心非常疲倦,长期下来,人变得越来越不想动,没有了理想,也没有了生活的乐趣,只是天天在硬耗,对人的热情、慈悲、智慧等慢慢地都枯竭了。

  几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许燕曾对此作过调查,结果发表在2004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上,调查显示这种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人大部分是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甚至包括心理咨询师。其中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十年前缩短了5.18岁。这说明他们 长期超负荷工作,承受的压力太重。这些人表现出的症状是: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减、价值观降低、人性化淡薄;甚至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倦,乃至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等。另外,不久前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其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 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

    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压力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要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得到一席之地,绝对要承受这么多压力,否则不会有一点点成就。这种现实状况谁也没有办法否认,因为大家也没有办法不去工作,但是你干着也没有意思,你的生活没有热情,没有希望,这样就造成职业枯竭,身心的能源枯竭掉了。

    这些状况都是人为造成的。整个世界的潮流都在往这方面发展,因为不可能不用电脑、网络、手机,不用它们是不现实的。只要人们的心中希求方便、快捷的工具,类似的东西就会被发明出来,并不断地更新换代。电脑、网络、手机的普及,也就是短短十到二十年间的事情,现在世界上哪里有一举一动、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影响到全球,真的成了“地球村”。而这些新的传媒、通讯工具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忙,一天到晚都被各种信息所包围。

    现代社会上的信息量不知比古代要大多少倍,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无形当中,我们人的智慧,反而显得越来越不够用。社会的变化很快,人的思想、观念也常常会发生问题,变得错乱、混乱,自己主宰不了自己。这样下去,就会非常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了。很多年轻人在遇到问题时,常常不知道怎样抉择,更进一步来讲,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观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诠释,人活在世上的意义究竟何在等搞不清楚。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追逐功利的价值取向愈演愈烈,整个世界的潮流都是如此,无疑会把人塑造成机械化、物质化的人。所有这些,对我们心灵的影响乃至摧残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社会的问题、心 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这当中包含了大量的痛苦。为什么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痛苦却越来越多?这些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人性里头有一部分不是机械性的东西,属于灵性的方面,被埋没掉了。人虽然有机械的一面,就象我们脑神经当中的组织,以及生理上的种种反应,这和物质有关;但还有另外一 种不属于物质的,属于心灵方面、灵性方面、悟性方面的层次,这方面懂的人就不多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佛教、儒家还是道教,都非常重视在心性上做功夫,从中开发智慧的宝藏。如《佛祖历代通载》说:“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圣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安于仁乐之本也,动而中礼之本也。故在 车则闻和鸾之声,行步则闻佩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诚而不息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人可以及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卷第十六)

  不幸的是,在一味塑造物 质的机械文明里头,什么都是物化的,连人际关系也是物化管理,就是把人当成机器、物质来管理,不讲什么人情,更不讲什么人心、人性,把人的各种行为都变成物化的指标来计量。当人被这样来计算和管理的时候,还有什么灵性可言?还能有什么快乐呢?人的灵性怎样来计算呢?没办法计算。比如我们现在考试里的选择题 填A、B、C、D就行,可以用电脑来快速地判卷;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让电脑去阅卷、去评判,它哪里会知道你写得好不好?文章虽然由文字组成,却是人灵性的一种展现,所以电脑是判不了的,人灵性的部分是没办法用物质的概念来规范化、标准化的。不要说宗教,中国文学也是很了不起的,过去有唐诗、宋词、元 曲,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这些境界,你要电脑怎么评判呢?这是一种感悟、一种境界、一种心灵的美,一种对大自然、对人生的 热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啊!其实人的心灵是非常敏锐的,有时候即使不用说话,甚至不在一起,都可以感受到别人的心。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有名的孝子,一次他外出时,他的母亲想他,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参马上就感觉到了,知道是母亲在思念他,就赶快返回家中。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说:“如 曾参之母啮指,曾参心痛,知母唤而还。母实无言,但有念子之意,风云相感,其子心疼变似母唤之相,急归,果如所说。”(卷第一)这个公案对现代人来说,可 能只是当作故事来看一看,能够相信的人是不多的,因为现在人的心越来越麻木了,不仅对于自然界、对别人不敏感,连对自己的身心都麻木了。人灵性的部分越来越被压抑埋没,有灵性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事实上,人们又很喜欢灵性,觉得它很美、很真挚,很有这种需要。比较一下小学、中学、大学生,小学生 就显得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很有灵性;书越是读得多,中学、大学一路往上,人就变得越发呆滞,越来越不能真诚地待人,而小朋友对人就可以很真诚,有什么就讲什么。为什么书读得越多,人的灵性越埋没,心灵反而变得枯燥、机械,对外封闭、不接纳呢?这是因为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高度机械化的社会里,我们接受、熏 习的概念都是物化的,关于心灵、灵性方面的东西很难学得到。

  一般的人,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是麻痹自己。所谓麻痹,就是不承认有灵 性的存在,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物质的,只是一堆原子的排列组合,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来麻痹自己呢?首先,拿一套理论、说词把自己蒙蔽掉;其次呢,追逐种种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物质享受;第三,用小说、电视、电影、唱歌、跳舞等声光色来陶醉自己;再下面,就是用种种迷幻的工具了,抽烟、喝 酒、吸毒等,高度地麻醉自己。轻一点的就吃安眠药,吃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吃多了也就吃死了。现在吃安眠药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要麻醉自己呀!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了,需要短时的麻痹、麻醉,不然就支撑不下去。这种糊里糊涂过一生的状况,只要稍微清醒地认识一下,就会觉得非常可笑———我们整天拼命地工作,到头来为了什么?为了去吃安眠药?

  这种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不仅对个人的身心造成了摧残,而且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比如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就造成了对土壤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极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种种对地球、对生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而且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节制,地球很快就会被人类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所摧毁。

  四、无限人生有宗旨,为利有情愿成佛

    既然物质文明的误区这么大,那什么才是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前面已经谈到了人生是无常的,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死亡的结局,那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终归要死,那活着的时候所作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值得每个人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佛教,或者说所有的宗教, 就是要说明和解决生前死后的问题。生从何来?死归何去?人生何去何从?一般来讲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生命是自然的。也就是认为我们人,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就这样来到世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日子,死了以后也不知道会去什么地方?反正顺其自然。这是比较多人的一种认识。

  第二种说法:生命是靠非自然力而存在的。也就是认为我们生命的来源,是靠神创造的,死后的归宿也是神来给我们安排的。

    第三种说法: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主体,它的来去靠一种力量来推动,用佛教的观点来讲是“业”。我们常常讲:业感缘起。生命的推动力量就是业力,业是 我们自己造作的,我们无限生命一生一生相续的过程,都是业的力量在起作用。业的力量有世间业的力量,还有出世间业的力量。随顺世间轮转的业力,都是从无明出发,所有的造作都是生死轮回的推动力,我们就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断地轮回,流转不息。如《毗婆尸佛经》说:“如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