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老、死、忧、悲、苦、恼。如是集成一大苦蕴。”(卷上)
如果我们不想在世间当中 轮回,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逆生死流。就是用智慧来观照我们的生命,指导我们的行为。智慧推动力所产生的结果跟无明推动力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佛法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通过戒定慧的修习,逐步净化我们的烦恼,最终破除无明,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如《毗婆尸佛经》说:“如是无明 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一大苦蕴而自不生。”(卷上)
这是对生命的来源以及何去何从的三种说法。
知道了关于生命的三种说法以后,我们 要从哪一种层次上认识自己的生命,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就是很重要的了。我们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地生活,还是要为自己的生命,不仅是今生,而且是为无限生命负责任地生活?我们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而生活,还是要为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而生活?在这方面,佛法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指导,因为释迦牟尼 佛是觉悟了真理的圣者,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理告诉了大家:我们的生命既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的,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有信心,照着佛法去实践,每个人都能够走向觉悟,得到生命的解脱。
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讲因果是宿命论,让人听天由命、逆来顺受、不思进取,是消 极的,这是在因果、业力的概念上产生了错解。佛教讲因果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帮助改善我们的生命。如果学习了业果,认为自己今天的生命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是业果决定的,没办法改变,那反而被束缚住了。因为你不知道因果的话还会拼命去努力,了解业果反而认命了,这是对因果一种消极的误读。真正学好了业果就会知道 一切都是业感缘起的,就会不断去调整人生的目标,去追求人生的觉悟。
其实人类本来就有觉悟的能力,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被无明所迷惑。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时的第一句话就讲:“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内在本来就有佛性,就有灵性,它需要慢慢地来启发。
如《注华严法界观门序》说:“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甚矣!众生之迷也,身反在于心中,若 大海之一沤尔,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觳觫而自投于笼槛,而不自悲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法界也。”
当我们自身的灵性得到完全解放时,就能摆脱烦恼和业力的束缚,超越生死的苦海。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发心去修行,不仅今生要修,而且下一生、再下一生……生生世世都要去不断修行,直至到达解脱的彼岸。
修行所要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无限生命的宗旨,大小乘佛法有不同之处。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修到阿罗汉、辟支佛这个程度就好了,只管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不管其他的众生。大乘的菩萨就不一样了,他在世间修行,累劫修六度万行,做了无量无边的善事、功德去利益众生,最后福慧圆满成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 别呢?这是由于人的根基和认识的差异造成的。
如憨山大师说:“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设方便,先教人知 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瞋、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
修行大乘道的菩萨成了佛以后做什么呢?因为有菩提心的力量,所以还是 一样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就是菩萨的愿心:回入娑婆度众生。所以佛就有很多人真心去供养、礼拜。佛指舍利2004年四月初八赴香港供奉十天,超过一百万 人去瞻拜。为什么会影响那么大呢?原因就是:释迦牟尼佛累劫修行,不但给众生带来很多的利益,还留下了可以让我们得到真正解脱的佛法。所以听闻佛的真身舍利来到香港,信仰佛教的人、不信的人,甚至信仰其它宗教的人都去瞻礼。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如果不去,以后可能没有机会看得到。为什么佛 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二乘的阿罗汉拜的人就很少,就没有听说阿罗汉的舍利有影响很大的。因为阿罗汉只管自己,不管别人,而佛菩萨大悲遍转,普度一切众生,拜的人就非常多。比如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三岁小孩都知道。据统计,整个亚洲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观世音菩萨。当遇到苦难的时候,很多人虽然不信 佛教,但是他信观音,求观音菩萨来护祐。许多人并不一定晓得观世音菩萨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佛菩萨的名号就有这种功德,一听到这个名号,他内心里就起信、安宁、清净,就觉得比较安稳、有保障,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命究竟圆满,就要立志成佛。二乘的阿罗汉果是不究竟的,阿罗 汉最终还是要在佛的加持下回小向大,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究竟成佛。因此我们要想不走弯路,在修行的一开始就要发愿成佛。成佛不仅是让自己得到彻底的解脱,还要去帮助所有的众生都能解脱。成佛的内涵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如紫栢大师说:“凡菩萨欲成佛者,必以四弘誓为椎论。舍是而修,则小道矣。” 憨山大师说:“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凡夫,于尘劳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须下化众生;欲化众生,必先志断烦恼;欲断烦恼,必先广学法门;故此四事相与而有。众生乃佛之 对也;烦恼者,众生之本也;法门者,治烦恼之药也。以众生无边者,因烦恼无尽也,以烦恼无尽,故法门亦无量也。难度者愿度,难断者愿断,难学者愿学,三者既能,则佛道虽无上,亦可成矣。”
我们佛教徒发四弘誓愿,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就是我们应该确立的无限生命的宗旨。有了宗旨以后,如何去实现 它?还得要有正确的次第和方法。什么是次第和方法呢?比如我们要完成一项科学实验任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首先要确定实验的目标,要将卫星发射到距离月球多远的地方,它的轨道是什么样的;其次就是要规划好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步骤,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做,这就是次第。次第步骤不能有丝毫的紊乱,一般必须上一步 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步,有一点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有了次第之后,每一步具体如何去操作,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如卫星怎样发射、怎样进入轨道等等,方法也不能有错,否则实验同样也会失败。
其实世间做任何一样事情都不例外,目标确立好之后,就要按照次第,用正确的方法去逐步地实现。我 们要实现成佛的宗旨,就要依着佛道次第修学。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成佛的道次第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修行的内容都不一样:下士道是求后世安乐,讲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和业果;中士道是发出离心求解脱,讲苦、集、灭、道四谛和十二因缘;上士道是发菩提心,求 成佛利众生,讲六度万行等。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在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修行方法。如何依照这些方法去 修行,层层上进、步步踏实,最终成就佛道呢?这就必须依靠有经验的人———善知识来指导。因为佛陀已经灭度了,虽然佛经、祖师大德的论著一代代地流传下 来,我们也看到了,但是看到了文字并不代表就能懂得里面的内涵,也不一定能够依照这些内涵去修行用功。现代社会跟古代毕竟不同,佛世的时候,没有现代文明的这些问题,人心都很淳朴,学佛修行比较容易。现在我们受物质文化的影响已经很深了,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都是物化的,对于接受和理解佛法就有很多负面 的影响。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靠现代有修行、有智慧的出家人作引导和指导,我们才能弄清楚、搞明白怎么学佛、怎么修行,才能知道如何用功、如何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以及如何解决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注华严法界观门序》说:“夫求道者必资于慧目,慧目不能自开,必求师以抉其膜也。若情膜未抉,虽有其门,亦焉能入之哉?”在佛法上真正有修证的人,都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个历程,因此是完全可以指导后学者的。作为后学的人,要有希求善知识的心,善知识能够根据我们的根性和因缘去引导我们,慢慢地把我们从凡夫带到佛地。
我们真正去修行的时候,除了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以外,修行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就 是要有个好的道场。不要认为道场可有可无,道场很重要。对于出家人而言,道场就是安心办道的家园,在一个好的道场里会遇到很多的修行人,这样依众靠众,修行才容易进步。若没有一个能够安住的道场,在这个庙里住几天,又到那个庙里呆几天,人的心就不安,心不安就没办法很好地修行。
对于在家居士而 言,要想保持学习佛法的欢喜心、好乐心,乃至于步步深入,也必须要常常来到寺庙里。因为在社会上,在单位里面,那种氛围跟寺庙里的氛围不一样。在社会上,它受社会种种业力的影响,大都很杂染,在寺庙里面,业是清净的,才容易用功修行,不容易退心。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寺院里用功、做事都比较容易提得起精 神来,可是一回去就不行了,很容易放逸懈怠,学到的佛法也往往不容易用得上。因此,居士们要常常到寺庙里来学一学佛法,自己的思想就跟佛菩萨的思想接上轨了,然后慢慢地、一天一天地来熏陶。这样,我们自己身上也就会有佛菩萨、圣贤的一些气质,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圣人,至少我们能够信仰佛教,愿意做佛菩萨、圣 人的弟子、学生,那也是非常幸运、非常有福报的!值得好好地随喜自己的善根。
从个人放眼看世界人类,做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信仰对世界 的稳定与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亚洲,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信仰的主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心灵的充实更加渴求,佛教的信仰在未来必将更加普遍,佛教必将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生活的误区、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走出人生的失败,迈向人生真正的成功,走出生命的迷茫、 找到正确的生命方向。
在物欲蒙蔽人心的现代物化世界中,我们能够遇到佛法、信受佛法,是很有佛缘、很有善根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现有的因缘,积极创造将来的因缘,以我们有限的人生,来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这样就一定能够拥有福慧日增的快乐人生!
来源:《法音》2008年第1期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