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P5

  ..續本文上一頁老、死、憂、悲、苦、惱。如是集成一大苦蘊。”(卷上)

  如果我們不想在世間當中 輪回,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逆生死流。就是用智慧來觀照我們的生命,指導我們的行爲。智慧推動力所産生的結果跟無明推動力所産生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佛法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通過戒定慧的修習,逐步淨化我們的煩惱,最終破除無明,就可以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如《毗婆屍佛經》說:“如是無明 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一大苦蘊而自不生。”(卷上)

  這是對生命的來源以及何去何從的叁種說法。

  知道了關于生命的叁種說法以後,我們 要從哪一種層次上認識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就是很重要的了。我們是得過且過、隨波逐流地生活,還是要爲自己的生命,不僅是今生,而且是爲無限生命負責任地生活?我們是僅僅爲了自己的幸福快樂而生活,還是要爲幫助更多的人離苦得樂而生活?在這方面,佛法可以給予我們很好的指導,因爲釋迦牟尼 佛是覺悟了真理的聖者,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理告訴了大家:我們的生命既不是無因而生,也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的,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只要我們有信心,照著佛法去實踐,每個人都能夠走向覺悟,得到生命的解脫。

  過去很多人認爲佛教講因果是宿命論,讓人聽天由命、逆來順受、不思進取,是消 極的,這是在因果、業力的概念上産生了錯解。佛教講因果的目的本來是爲了幫助改善我們的生命。如果學習了業果,認爲自己今天的生命呈現這樣一種狀態,是業果決定的,沒辦法改變,那反而被束縛住了。因爲你不知道因果的話還會拼命去努力,了解業果反而認命了,這是對因果一種消極的誤讀。真正學好了業果就會知道 一切都是業感緣起的,就會不斷去調整人生的目標,去追求人生的覺悟。

  其實人類本來就有覺悟的能力,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被無明所迷惑。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的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內在本來就有佛性,就有靈性,它需要慢慢地來啓發。

    如《注華嚴法界觀門序》說:“法界者,一切衆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之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于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甚矣!衆生之迷也,身反在于心中,若 大海之一漚爾,而不自知;有廣大之威神,而不能用;觳觫而自投于籠檻,而不自悲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于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令一切衆生,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法界也。”

  當我們自身的靈性得到完全解放時,就能擺脫煩惱和業力的束縛,超越生死的苦海。這就要靠我們自己發心去修行,不僅今生要修,而且下一生、再下一生……生生世世都要去不斷修行,直至到達解脫的彼岸。

    修行所要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無限生命的宗旨,大小乘佛法有不同之處。小乘的聲聞乘、緣覺乘,修到阿羅漢、辟支佛這個程度就好了,只管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不管其他的衆生。大乘的菩薩就不一樣了,他在世間修行,累劫修六度萬行,做了無量無邊的善事、功德去利益衆生,最後福慧圓滿成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 別呢?這是由于人的根基和認識的差異造成的。

  如憨山大師說:“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設方便,先教人知 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貪、瞋、癡、愛煩惱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斷煩惱,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斷了煩惱,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稱聲聞、緣覺,爲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體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衆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廣修六度,謂能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廣大,是名菩薩,故名大乘,又雲上乘。”

  修行大乘道的菩薩成了佛以後做什麼呢?因爲有菩提心的力量,所以還是 一樣來做利益衆生的事情。這就是菩薩的願心:回入娑婆度衆生。所以佛就有很多人真心去供養、禮拜。佛指舍利2004年四月初八赴香港供奉十天,超過一百萬 人去瞻拜。爲什麼會影響那麼大呢?原因就是:釋迦牟尼佛累劫修行,不但給衆生帶來很多的利益,還留下了可以讓我們得到真正解脫的佛法。所以聽聞佛的真身舍利來到香港,信仰佛教的人、不信的人,甚至信仰其它宗教的人都去瞻禮。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如果不去,以後可能沒有機會看得到。爲什麼佛 有這麼大的力量呢?二乘的阿羅漢拜的人就很少,就沒有聽說阿羅漢的舍利有影響很大的。因爲阿羅漢只管自己,不管別人,而佛菩薩大悲遍轉,普度一切衆生,拜的人就非常多。比如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叁歲小孩都知道。據統計,整個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觀世音菩薩。當遇到苦難的時候,很多人雖然不信 佛教,但是他信觀音,求觀音菩薩來護祐。許多人並不一定曉得觀世音菩薩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佛菩薩的名號就有這種功德,一聽到這個名號,他內心裏就起信、安甯、清淨,就覺得比較安穩、有保障,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因此我們要想讓自己的生命究竟圓滿,就要立志成佛。二乘的阿羅漢果是不究竟的,阿羅 漢最終還是要在佛的加持下回小向大,去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究竟成佛。因此我們要想不走彎路,在修行的一開始就要發願成佛。成佛不僅是讓自己得到徹底的解脫,還要去幫助所有的衆生都能解脫。成佛的內涵就是我們常常念的四弘誓願,如紫栢大師說:“凡菩薩欲成佛者,必以四弘誓爲椎論。舍是而修,則小道矣。” 憨山大師說:“四願者,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然菩薩非別人,乃大心凡夫,于塵勞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須下化衆生;欲化衆生,必先志斷煩惱;欲斷煩惱,必先廣學法門;故此四事相與而有。衆生乃佛之 對也;煩惱者,衆生之本也;法門者,治煩惱之藥也。以衆生無邊者,因煩惱無盡也,以煩惱無盡,故法門亦無量也。難度者願度,難斷者願斷,難學者願學,叁者既能,則佛道雖無上,亦可成矣。” 

  我們佛教徒發四弘誓願,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就是我們應該確立的無限生命的宗旨。有了宗旨以後,如何去實現 它?還得要有正確的次第和方法。什麼是次第和方法呢?比如我們要完成一項科學實驗任務:發射月球探測衛星,首先要確定實驗的目標,要將衛星發射到距離月球多遠的地方,它的軌道是什麼樣的;其次就是要規劃好實驗過程中的具體步驟,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做,這就是次第。次第步驟不能有絲毫的紊亂,一般必須上一步 完成了才能進行下一步,有一點差錯就可能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有了次第之後,每一步具體如何去操作,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如衛星怎樣發射、怎樣進入軌道等等,方法也不能有錯,否則實驗同樣也會失敗。

  其實世間做任何一樣事情都不例外,目標確立好之後,就要按照次第,用正確的方法去逐步地實現。我 們要實現成佛的宗旨,就要依著佛道次第修學。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成佛的道次第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叁個層次,每個層次修行的內容都不一樣:下士道是求後世安樂,講念死無常、叁惡趣苦、皈依叁寶和業果;中士道是發出離心求解脫,講苦、集、滅、道四谛和十二因緣;上士道是發菩提心,求 成佛利衆生,講六度萬行等。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個個具體的指標。在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修行方法。如何依照這些方法去 修行,層層上進、步步踏實,最終成就佛道呢?這就必須依靠有經驗的人———善知識來指導。因爲佛陀已經滅度了,雖然佛經、祖師大德的論著一代代地流傳下 來,我們也看到了,但是看到了文字並不代表就能懂得裏面的內涵,也不一定能夠依照這些內涵去修行用功。現代社會跟古代畢竟不同,佛世的時候,沒有現代文明的這些問題,人心都很淳樸,學佛修行比較容易。現在我們受物質文化的影響已經很深了,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都是物化的,對于接受和理解佛法就有很多負面 的影響。那怎麼辦呢?這就要靠現代有修行、有智慧的出家人作引導和指導,我們才能弄清楚、搞明白怎麼學佛、怎麼修行,才能知道如何用功、如何去對治自己的煩惱,以及如何解決修行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注華嚴法界觀門序》說:“夫求道者必資于慧目,慧目不能自開,必求師以抉其膜也。若情膜未抉,雖有其門,亦焉能入之哉?”在佛法上真正有修證的人,都曾經親身經曆過這個曆程,因此是完全可以指導後學者的。作爲後學的人,要有希求善知識的心,善知識能夠根據我們的根性和因緣去引導我們,慢慢地把我們從凡夫帶到佛地。

  我們真正去修行的時候,除了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以外,修行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就 是要有個好的道場。不要認爲道場可有可無,道場很重要。對于出家人而言,道場就是安心辦道的家園,在一個好的道場裏會遇到很多的修行人,這樣依衆靠衆,修行才容易進步。若沒有一個能夠安住的道場,在這個廟裏住幾天,又到那個廟裏呆幾天,人的心就不安,心不安就沒辦法很好地修行。

  對于在家居士而 言,要想保持學習佛法的歡喜心、好樂心,乃至于步步深入,也必須要常常來到寺廟裏。因爲在社會上,在單位裏面,那種氛圍跟寺廟裏的氛圍不一樣。在社會上,它受社會種種業力的影響,大都很雜染,在寺廟裏面,業是清淨的,才容易用功修行,不容易退心。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寺院裏用功、做事都比較容易提得起精 神來,可是一回去就不行了,很容易放逸懈怠,學到的佛法也往往不容易用得上。因此,居士們要常常到寺廟裏來學一學佛法,自己的思想就跟佛菩薩的思想接上軌了,然後慢慢地、一天一天地來熏陶。這樣,我們自己身上也就會有佛菩薩、聖賢的一些氣質,慢慢自己也就成了聖人,至少我們能夠信仰佛教,願意做佛菩薩、聖 人的弟子、學生,那也是非常幸運、非常有福報的!值得好好地隨喜自己的善根。

  從個人放眼看世界人類,做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信仰對世界 的穩定與和諧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亞洲,佛教信仰已經成爲人們信仰的主體。我國改革開放叁十年來,伴隨著物質文明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心靈的充實更加渴求,佛教的信仰在未來必將更加普遍,佛教必將幫助更多的人走出生活的誤區、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走出人生的失敗,邁向人生真正的成功,走出生命的迷茫、 找到正確的生命方向。

  在物欲蒙蔽人心的現代物化世界中,我們能夠遇到佛法、信受佛法,是很有佛緣、很有善根的,我們應當好好珍惜現有的因緣,積極創造將來的因緣,以我們有限的人生,來實現無限的生命價值,這樣就一定能夠擁有福慧日增的快樂人生!

  來源:《法音》2008年第1期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