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仰中心。一个真正信仰佛法的人,或者说有佛教信仰的人,肯定是一个对社会有帮助、有利益的人。佛教非常注重自我完善、断恶修善、调伏烦恼、发菩提心、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不仅能够让个人得以道德完善、心灵提升和生活幸福,而且 对社会国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佛教很陌生,同时又有很多误解,不知道佛教是怎么一回事,乃至于把佛教和迷信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佛教增加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进一步再去学习、体验佛法,得到真实的受用,并将佛教在中华大地重新发扬光大。
佛教创立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佛”也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放弃了世间五欲出家修行,并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真理而成为万众敬仰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有很多弟子,其中象舍利弗、目犍连等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出 家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还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弟子们遍布在恒河两岸。佛陀及其弟子们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和智慧帮助了许许多多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给他们无比的温暖和无限的光明。佛陀游化的足迹遍布古印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完有缘众生之后,于八十岁时示现涅槃。佛涅槃后,弟子们将佛所说的经典结集起来,并继续依法修行,代代传承着佛陀的教法。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从印度请来佛像、经典及高僧二人,并在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如《历代法宝记》记述:“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见金人身长一丈六尺,项背圆光,飞行殿庭,于晨旦问朝臣是何瑞应?太史傅毅奏曰:西方有大圣人号曰佛,是其像也。明帝曰:何以知之?太史傅毅对曰:《周书异记》曰:昭王甲寅岁佛生,穆王壬申岁佛灭度,一千年后教法流于汉地。今时是也。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于天竺国,请得佛像菩萨形像,经《四十二章》;得法师二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明帝请升殿,(为)供养故,洛阳城西创置白马寺。”
从此以后,佛教经典就源源不断地从印度传到中国。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西行取经必经九死一生,若没 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法显大师、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等就是为后人敬仰的西行取经、译经高僧。由于翻译梵文佛经的难度极高,加上印刷术不发达等原因,取来的佛经往往不能普遍流通,因此学习佛经需要有相当大的福报。译经工作大多由帝王护持,第一个有福报看到汉译佛经的人往往是当时的皇帝。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艰辛努力和无数佛弟子的默默付出,饱含着佛陀无量悲智的佛教种子不仅在中华大地扎下根来,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还进一步远播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东汉 以后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佛教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多高僧会被尊为国师、帝师,从帝王、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愿意信佛学佛。如《归元直指集》说:“ 空谷曰:若说古今学佛者,不可胜数,今以简略言之。唐太宗笃志尚佛,迨无加矣!玄奘法师没世之日,高宗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三日。若谓二帝泥于佛法,然则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李靖、董常诸公何不力谏?盖为君圣臣贤,咸知佛法正大之道,其有补于政化,善利于人,所以同遵尚也。凡造寺译经,所有记序,若非御制,则系房、杜、魏、虞、褚作,其文章之谨严、敬佛之诚笃,可谓至矣!玄宗、肃宗、代宗、宣宗,尚佛尤甚,代宗指南阳忠国师曰:国中无宝,此僧乃国宝也!宋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诸帝,尚佛其尤甚焉。上古历代明君,敬佛尤甚于此:隋文稽颡昙延,梁武投诚宝志,姚秦拜首罗什,齐主师崇上统,苻坚礼敬道安,晋主虔恭慧远。呜呼!古今圣主尚乃诚信归佛,况吾辈乎?相国韩公琦,侍郎欧阳修、张端明,秘书关彦长、章表民,员外郎陈舜俞等,未读佛书,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师并《镡津集》一出,无不敛衽,迭称赞曰:不意僧中有此郎,非唯空宗通,亦乃文格高。良史之笔,大公之道也!诸公自此敬佛。后有好佛之甚者礼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岂不其然乎?自晋以来,谢安石才德之量,经纶之手,孰能加焉?王羲之识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渊明性情之正,去住之高,孰能加焉?谢灵运风规潇洒,文章之精,孰能加焉?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贤之,孰能加焉?衡阳庞蕴识见之高,道学之胜,孰能加焉?裴晋公树大勋业,著于盛唐,孰能加焉?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相国裴公文章之古,道学之至,孰能加焉?二苏子、黄山谷儒学之至,禅学之胜,孰能加焉?陈忠肃公道学致事,高识美德,孰能加焉?学士王日休博学智识,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广而论之,略言此诸名贤,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诸名贤道德明敏,岂不逮于晦庵乎?岂不逮于后世排佛之人乎?盖为意诚心正,公而无私,重于佛圣,人之至道也。晦庵多注书故,后学敬之,矧不识其心病,故不择其言、皆从其说也。”(卷下)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为什么会如此地兴盛?这是因为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
中国过去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有不少与佛法相通之处,诸如提倡孝、悌、忠、信等美德,就与佛法的十善相通。另外,古代中国的社会非常注重祭祀,祭祀天地、祖先,甚至还祭祀一些民族英雄。祭祀就是祈求保佑,不仅保佑自己、保佑家人,还要保佑整个国家和人民,过去的帝王都很注重这些。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讲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寺院里每天做功课、放蒙山,每天早斋、午斋前上供,供养诸佛菩萨,就会把这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回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等,就像在早课里念的“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这些都是非常伟大、非常崇高的志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人们很容易接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佛教的思想跟其它宗教的思想一样,是 由许许多多的观念构成的。佛教里很多观念,都是原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所没有的,诸如因缘、报应、平等、慈悲、中道、圆融……,它们传入中国后,普为众人喜好,便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且促使大家根据这样的一套佛法观念去思惟,使这些佛法观念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现在很多的概念、词汇都来源于佛教,如宇宙、觉悟、实际、法宝等等。
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佛教渐渐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佛教徒出家考试制度在清朝被废除了。其实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设立了“试经度僧”的制度,如《佛祖统纪》记载:“唐中宗始诏天下试经度僧,是犹汉家以科举取士,最可尚也。”(卷第四十 五)要出家的人首先要经过官方的考试,通过后由朝廷给牒,才可以剃度出家。历史上“试经度僧”的一些情况,如《佛祖统纪》记载:“唐中宗景龙初,诏天下试 经度僧。山阴灵隐僧童大义,诵法华试中第一。肃宗勅白衣诵经五百纸,赐明经出身为僧,时僧标试中第一。代宗勅童行策试经律论三科,给牒放度。敬宗勅僧背经百五十纸,尼百纸,许剃度。宣宗勅每岁度僧,依戒定慧三学,择有道性、通法门者。梁末,帝勅天下僧尼,入京城比试经业。唐末,帝诞节度僧,立讲经、禅定、 持念、文章议论为四科。周世宗勅男子十五诵经百纸、女子七十纸,郡考试,闻祠部给牒。宋太祖诏沙门殿试经律论义十条,全中者赐紫衣。太宗雍熙诏天下系帐童行并与剃度,今后读经及三百纸,方许系帐。至道(至道年间)诏两浙、福建路,每寺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真宗诏 释、道岁度十人,特放一人不试经业。诏天下童行,试经业剃度。仁宗诏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中选者得度,参政宋绶、夏竦监试。孝宗,上竺(地名)訥僧录乞行试经度僧。”(卷第五十一)
当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滥度出家的情况,但是总体上讲,因为有考试的制度,出家人的素质是很高的,进止威仪堪为人天师表,自然就能够住持正法,化导众生。如《勅修百丈清规》说:“程明道先生一日过定林寺,偶见斋堂仪,喟然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卷第八)
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他们的军事、经济和文化都强有力地冲击着亚洲一些封闭的国家。清末,当中国面对这种压力的时候,开始是闭关自守,抵制、反抗,但由于朝廷腐败无能,最终都难以奏效,反而压力越来越大。最后怎么办?只好打开国门跟西方学。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到了今天,学校里面中文程度好、古文水平高、汉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寥寥无几。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现在学的大多是西方的知识,很少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
举个例子:中医中药,过去西方人是不承认的,说这不是科学。中医说我们人生病是因为阴阳、五行不调,弄些草药来,用水煮一煮,吃下去就能治病。西方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不相信中医的这一套理论。中国人本来千百年来看病吃药都是靠中医,但中医大夫良莠不齐,一些良医妙手回春,一些庸医欺世害人。自从西医传进来以后,医药有一套明细的技术标准,很多人对中医轻视、否定,中医就渐渐地没落了。直到改革开…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