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仰中心。一個真正信仰佛法的人,或者說有佛教信仰的人,肯定是一個對社會有幫助、有利益的人。佛教非常注重自我完善、斷惡修善、調伏煩惱、發菩提心、普度衆生、利樂有情等等,這些思想觀念和行爲,不僅能夠讓個人得以道德完善、心靈提升和生活幸福,而且 對社會國家都是非常有好處的。遺憾的是,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對佛教很陌生,同時又有很多誤解,不知道佛教是怎麼一回事,乃至于把佛教和迷信混爲一談。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佛教增加了解和理解,消除誤解,進一步再去學習、體驗佛法,得到真實的受用,並將佛教在中華大地重新發揚光大。
佛教創立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佛”也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釋迦牟尼爲了尋求宇宙人生的真谛,放棄了世間五欲出家修行,並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真理而成爲萬衆敬仰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有很多弟子,其中象舍利弗、目犍連等經常跟隨在佛身邊的出 家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還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弟子們遍布在恒河兩岸。佛陀及其弟子們視一切衆生如同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和智慧幫助了許許多多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帶給他們無比的溫暖和無限的光明。佛陀遊化的足迹遍布古印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度完有緣衆生之後,于八十歲時示現涅槃。佛涅槃後,弟子們將佛所說的經典結集起來,並繼續依法修行,代代傳承著佛陀的教法。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公元67年,漢明帝派人從印度請來佛像、經典及高僧二人,並在洛陽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如《曆代法寶記》記述:“後漢明帝永平叁年,夜夢見金人身長一丈六尺,項背圓光,飛行殿庭,于晨旦問朝臣是何瑞應?太史傅毅奏曰:西方有大聖人號曰佛,是其像也。明帝曰:何以知之?太史傅毅對曰:《周書異記》曰:昭王甲寅歲佛生,穆王壬申歲佛滅度,一千年後教法流于漢地。今時是也。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于天竺國,請得佛像菩薩形像,經《四十二章》;得法師二人:迦葉摩騰、竺法蘭。明帝請升殿,(爲)供養故,洛陽城西創置白馬寺。”
從此以後,佛教經典就源源不斷地從印度傳到中國。在古代,因爲交通不便,西行取經必經九死一生,若沒 有堅定的信念和超強的毅力是無法做到的。法顯大師、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等就是爲後人敬仰的西行取經、譯經高僧。由于翻譯梵文佛經的難度極高,加上印刷術不發達等原因,取來的佛經往往不能普遍流通,因此學習佛經需要有相當大的福報。譯經工作大多由帝王護持,第一個有福報看到漢譯佛經的人往往是當時的皇帝。經過曆代高僧大德的艱辛努力和無數佛弟子的默默付出,飽含著佛陀無量悲智的佛教種子不僅在中華大地紮下根來,而且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融合,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而且還進一步遠播朝鮮半島、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國。
在中國曆史上,從東漢 以後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時間裏,佛教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很多高僧會被尊爲國師、帝師,從帝王、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願意信佛學佛。如《歸元直指集》說:“ 空谷曰:若說古今學佛者,不可勝數,今以簡略言之。唐太宗笃志尚佛,迨無加矣!玄奘法師沒世之日,高宗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辍朝叁日。若謂二帝泥于佛法,然則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李靖、董常諸公何不力谏?蓋爲君聖臣賢,鹹知佛法正大之道,其有補于政化,善利于人,所以同遵尚也。凡造寺譯經,所有記序,若非禦製,則系房、杜、魏、虞、褚作,其文章之謹嚴、敬佛之誠笃,可謂至矣!玄宗、肅宗、代宗、宣宗,尚佛尤甚,代宗指南陽忠國師曰:國中無寶,此僧乃國寶也!宋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諸帝,尚佛其尤甚焉。上古曆代明君,敬佛尤甚于此:隋文稽颡昙延,梁武投誠寶志,姚秦拜首羅什,齊主師崇上統,苻堅禮敬道安,晉主虔恭慧遠。嗚呼!古今聖主尚乃誠信歸佛,況吾輩乎?相國韓公琦,侍郎歐陽修、張端明,秘書關彥長、章表民,員外郎陳舜俞等,未讀佛書,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師並《镡津集》一出,無不斂衽,疊稱贊曰:不意僧中有此郎,非唯空宗通,亦乃文格高。良史之筆,大公之道也!諸公自此敬佛。後有好佛之甚者禮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豈不其然乎?自晉以來,謝安石才德之量,經綸之手,孰能加焉?王羲之識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淵明性情之正,去住之高,孰能加焉?謝靈運風規潇灑,文章之精,孰能加焉?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賢之,孰能加焉?衡陽龐蘊識見之高,道學之勝,孰能加焉?裴晉公樹大勳業,著于盛唐,孰能加焉?顔魯公具大節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相國裴公文章之古,道學之至,孰能加焉?二蘇子、黃山谷儒學之至,禅學之勝,孰能加焉?陳忠肅公道學致事,高識美德,孰能加焉?學士王日休博學智識,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廣而論之,略言此諸名賢,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諸名賢道德明敏,豈不逮于晦庵乎?豈不逮于後世排佛之人乎?蓋爲意誠心正,公而無私,重于佛聖,人之至道也。晦庵多注書故,後學敬之,矧不識其心病,故不擇其言、皆從其說也。”(卷下)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爲什麼會如此地興盛?這是因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
中國過去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爲主,有不少與佛法相通之處,諸如提倡孝、悌、忠、信等美德,就與佛法的十善相通。另外,古代中國的社會非常注重祭祀,祭祀天地、祖先,甚至還祭祀一些民族英雄。祭祀就是祈求保佑,不僅保佑自己、保佑家人,還要保佑整個國家和人民,過去的帝王都很注重這些。佛教傳到中國以後,講普度衆生、利樂有情,寺院裏每天做功課、放蒙山,每天早齋、午齋前上供,供養諸佛菩薩,就會把這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衆生,回向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等,就像在早課裏念的“叁途八難俱離苦,四恩叁有盡沾恩,國界安甯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這些都是非常偉大、非常崇高的志向,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水乳交融,人們很容易接受。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作爲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體系,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佛教的思想跟其它宗教的思想一樣,是 由許許多多的觀念構成的。佛教裏很多觀念,都是原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所沒有的,諸如因緣、報應、平等、慈悲、中道、圓融……,它們傳入中國後,普爲衆人喜好,便慢慢爲大家所接受,並且促使大家根據這樣的一套佛法觀念去思惟,使這些佛法觀念逐步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現在很多的概念、詞彙都來源于佛教,如宇宙、覺悟、實際、法寶等等。
但是到了近代以後,佛教漸漸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佛教徒出家考試製度在清朝被廢除了。其實中國早在唐朝就開始設立了“試經度僧”的製度,如《佛祖統紀》記載:“唐中宗始诏天下試經度僧,是猶漢家以科舉取士,最可尚也。”(卷第四十 五)要出家的人首先要經過官方的考試,通過後由朝廷給牒,才可以剃度出家。曆史上“試經度僧”的一些情況,如《佛祖統紀》記載:“唐中宗景龍初,诏天下試 經度僧。山陰靈隱僧童大義,誦法華試中第一。肅宗勅白衣誦經五百紙,賜明經出身爲僧,時僧標試中第一。代宗勅童行策試經律論叁科,給牒放度。敬宗勅僧背經百五十紙,尼百紙,許剃度。宣宗勅每歲度僧,依戒定慧叁學,擇有道性、通法門者。梁末,帝勅天下僧尼,入京城比試經業。唐末,帝誕節度僧,立講經、禅定、 持念、文章議論爲四科。周世宗勅男子十五誦經百紙、女子七十紙,郡考試,聞祠部給牒。宋太祖诏沙門殿試經律論義十條,全中者賜紫衣。太宗雍熙诏天下系帳童行並與剃度,今後讀經及叁百紙,方許系帳。至道(至道年間)诏兩浙、福建路,每寺叁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誦經百紙,讀經五百紙,爲合格。真宗诏 釋、道歲度十人,特放一人不試經業。诏天下童行,試經業剃度。仁宗诏試天下童行誦《法華經》,中選者得度,參政宋绶、夏竦監試。孝宗,上竺(地名)訥僧錄乞行試經度僧。”(卷第五十一)
當然在曆史上也曾有過一些濫度出家的情況,但是總體上講,因爲有考試的製度,出家人的素質是很高的,進止威儀堪爲人天師表,自然就能夠住持正法,化導衆生。如《勅修百丈清規》說:“程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偶見齋堂儀,喟然歎曰:叁代禮樂盡在是矣!”(卷第八)
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不斷對外侵略擴張,他們的軍事、經濟和文化都強有力地沖擊著亞洲一些封閉的國家。清末,當中國面對這種壓力的時候,開始是閉關自守,抵製、反抗,但由于朝廷腐敗無能,最終都難以奏效,反而壓力越來越大。最後怎麼辦?只好打開國門跟西方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革,到了今天,學校裏面中文程度好、古文水平高、漢字寫得漂亮的學生,寥寥無幾。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爲我們現在學的大多是西方的知識,很少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
舉個例子:中醫中藥,過去西方人是不承認的,說這不是科學。中醫說我們人生病是因爲陰陽、五行不調,弄些草藥來,用水煮一煮,吃下去就能治病。西方人認爲這是不可能的,他們不相信中醫的這一套理論。中國人本來千百年來看病吃藥都是靠中醫,但中醫大夫良莠不齊,一些良醫妙手回春,一些庸醫欺世害人。自從西醫傳進來以後,醫藥有一套明細的技術標准,很多人對中醫輕視、否定,中醫就漸漸地沒落了。直到改革開…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