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以後,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慢慢地世界上許多國家才承認中醫跟中藥是科學的、有效的。在過去,中醫在西方不能行醫,現在已經得到了承認。東方的宗教也是一樣,在我們的綜合國力、文化力量很衰弱的時候,會被人家看不起。不僅是外國人看不起,就連我們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都跟著西方學。現在很多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遠遠超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對基督教文化的了解遠遠超過對佛教文化的了解。因爲大家已經形成一種觀念:國力強表明文化也先進,國力弱表明文化也落後,所以就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而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過去一些人反對佛教的理由,是說佛教拜佛、 拜菩薩是偶像崇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舉一個例子,當我們看到父母、長輩或者一些偉人的照片時,就會肅然起敬,乃至于引發很多的回憶和思念之情,因爲它有見證意義,見像如見其人。佛像也具有同樣的意義和功用。其實佛教並不是所謂的偶像崇拜,在禅宗裏有著名的丹霞燒佛的公案。丹霞禅師冬天把佛像劈來烤火,寺裏住持呵斥他說:你怎麼能把佛像拿來烤火呢?他說:燒舍利。住持說:你怎麼這麼荒唐,佛像裏怎麼會有舍利?他回答說:既然燒不出舍利,它就不是佛。所以佛教真的是不崇拜偶像的,但也不是說就可以隨便毀壞佛像,就像國旗也不能隨便燒毀。丹霞禅師是在示現逆行,破除一些人的著相偏執。舉這個公案的目的也並不是比較哪個宗教崇不崇拜偶像,而是說雖然佛教裏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因爲晚近以來我們國力比較弱的原因,慢慢地很多人就誤會、誤解了佛教。
總的 來講,現在社會上不少人對佛教了解極少而誤會卻很多的原因,在于人們所接受的佛教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似是而非的。爲什麼會這樣呢?道理也很簡單,比如明末抗清大將袁崇煥被崇祯皇帝猜疑記恨,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等罪名處死,當時京城百姓聽說後,對袁崇煥恨之入骨,用錢買他的肉生吃,明朝的很多書籍罵袁崇煥是誤國之臣,直到一百多年後清朝乾隆皇帝才給他平反,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爲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恻。”(《清高宗實錄》)乾隆帝修訂《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說:“兄弟妻子流叁千裏,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赀,天下冤之。”普通人對佛法的誤解也是一樣,絕大多數是接受了一些先入爲主的錯誤觀念,自己沒有親身去了解和驗證,就人雲亦雲,所以誤解就越來越深。其實佛法是有它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的,我們該如何驗證、判斷佛法的真實性呢?如同科學是通過具體的實驗來驗證,佛法是通過身心的體驗,讓大家去感受到佛法是正 確的、是真實的。
如何去體驗佛法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說:“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爲入法之初基,智爲究竟之玄術。”(卷第一)也就是說要想真正體驗到佛法的真實性,必須首先有一定的信心,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學得進去,然後 再步步深入。如《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說:“是知放下屠刀,千佛一數,爲有信故。毀訾不輕,千劫墮落,爲無信故。信爲入道之門,豈虛言哉!”(卷第二)
《大智度論》說:“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複次,經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 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于佛法中空無所得。”(卷第 一)
有人會說,你必須先把佛教的道理都講清楚,我才會信,否則我就不信。其實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我們可以仔細看一下,世出世間的事情,哪一樣是你把道理全都搞清楚了才去做、才去學的?小孩子大多是吃媽媽的奶長大的,你是先搞清楚媽媽的奶有營養才去吃的嗎?等到上學以後,老師、家長就會教育我們:今後要想有出息,就要上大學!我們就會努力地學習,拼命地去考大學。你是等到把大學裏是怎麼回事都搞清楚後才去考大學的嗎?沒有一樣例外,你想要學一 樣東西或者做一件事情,總歸要有一定的信心,你才會去學、去做,否則一開始一點信心都沒有的話,你就肯定會排斥它,那就一切免談了。爲什麼小學生學東西比較快,老師也容易教,因爲小孩子單純,對人容易有信心,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學;越大就越不容易教,因爲隨著年齡的增加,接觸到各方面的信息也就越多,人的煩 惱越來越多,疑惑、慢心越來越重,自己的見解也越來越強,就不容易産生信心。所以有句話叫“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踢足球、學電腦都要從小孩子抓起。學佛也是一樣,越早越好,越單純越好。
學佛決不是只讓我們相信就可以了,由信入門以後,就要不斷地學習,通過聞思修、戒定慧的用功做身心的試驗,慢慢地增長智慧,開啓心性,破除對佛法的迷信和邪見,所以叫“智爲能度”。因此佛法絕不是迷信,而是講求正信,即要由初始的敬信趣向覺悟的智信。佛法不是不准有疑問,恰恰相反,在學佛的過程中,鼓勵自己去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禅宗的修行講要對自己的生命起疑情,才能最終破迷開悟。如《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說:“參話頭,不外起疑情,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即參也。夫疑之之念,固爲覺體之障,而因其勢而善用之,則反可假之以爲破障之術。蓋以疑之與悟,其機相待,其勢相因,故求悟者,必貴疑也。夫人心之機不凝結,必不能開豁。如隆冬閉塞,實釀泰元,若氣泄而不完,則其發生也必無力。故貴疑者,疑則凝結也。法界之源不深研,必不能遠到,故凡疑者必深研也。是知疑爲悟因,悟爲疑果。殆若暗必有明,吸必有呼矣。可無疑乎!”(卷第八)
佛教是非常注重實證的宗教,經典中所描述的心靈境界,都是我們可以親身體驗、證得的。不管是學佛教的哪一個宗派、法門,只要依照佛陀、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去實踐,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歸元直指集》說:“太原曰:師謂佛法利益世人,不知有何利益?空谷曰:參禅悟道者,得明心見姓之益;窮究經教者,得明通玄旨之益;依法修行者,得漸入菩提之益;持戒念佛者,得生淨土之益;持戒禅定者,得生天上之益;歸依信受者,得善根福慧之益;善心敬佛者,得善因福果之益;依信不作惡者,得不煩刑法之益。佛法行于世間得陰翊。”(卷下)
學佛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利益,但是由于心靈的世界是無形無相的,看 不見、摸不著,因此佛法的體驗對于現代人而言是有相當難度的,因爲現代西方化的教育都是物化的、實際的,時代的潮流都是引導人們向外馳求。要想轉變方向向內求,在佛法“內明”之學上做功夫,對物質文明的偏失做一個深入的省思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叁、物質文明片面化,人心靈性難啓發
近代科學和工業文明,非常注重文化———物質化的文化,專門研究物質,並且過度、片面!這種過度重視物質化文化的發展過程,剛開始是創造可以節省能源、替代體力勞動的工具,比如自行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縫紉機等幫助人提高勞動效率的工具;後來慢慢影響到人的感官,如收音機、錄音機、CD、VCD、電視、電影等;發展到今天,電腦、網絡的出現,大量替代了人們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比如靠電腦來做設計、處理信息等等。所計較、追逐的都是物質的層面,跟我們的心靈沒什麼關系,只是一味刺激人的感官、滿足物欲,不能解決我們身心的苦樂問題。正因爲這樣,人心才越來越苦悶,越來越躁動,不得安甯。
現在做科學研究的人,幾乎沒有不依靠電腦的。電腦也普遍運用于交通、通訊、商業、辦公、學習、娛樂等各個領域。電腦比人工便捷,就好比一個是走路,一個是坐飛機。但電腦用得多了,生活也就跟著機械化了;生活機械化了,心靈也就變得機械化了,人慢慢就變成會使用電腦的機器了。其實中國古代一些有遠見的人,就曾經批評過這個問題,不贊成把人心搞成機械化。中國春秋時期的大寓言家莊子,他甚至連辘轳這樣一個很簡單的、用來打水的機械裝置都反對。因爲用機械容易讓人培養機心,人就會向心外去求,追求物質方面的方便、享受等等,所以他就不贊成。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完全複古,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種種的緣起,也 有它的必然性,關鍵是要全面地認識這些問題,看清楚物質文化過度發展的負面影響,並想辦法去改善。在當今亞洲國家中,日本人受西方物質文化的影響和毒害最爲突出。日本經濟非常發達,科技也很先進,並且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趨勢,至少不輸于歐美。日本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真的是用分秒來計算。早晨上班前,地 鐵車站裏滿是奔跑著趕點上班的人。他們的工作是非常程序化、機械化的,不能亂來,連開會都必須走固定的程序。因此日本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很多人整天陷在苦惱當中,自殺率很高。在機械化的時代,一個人如果越接近機器人,有可能生産效率就越高,但是接踵而來的苦惱也越多,內心的孤獨感也就越深,這是成正比的。這些苦就是現代物質文明片面發展所帶來的。
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社會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也經曆了深刻的變革,無論是社會經濟結構還是人 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與傳統的農業社會有很大的…
《省思物欲過患獲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