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六根,猶如六賊一樣, 眼耳鼻舌身意,就我們個人來講,會把我們的功德的財寶偷走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賊,天天又跟我們時刻不離,所以需要“都攝六根”,時時刻刻看好我們自己的門戶。六根門頭上面做功夫,才不會讓我們的功德流失掉。“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我們人的心,比天地還久遠,不會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的氣候一年有四季,有白天有黑夜,我們人的心不會受到影響,你白天想工作的時候可以工作,你晚上想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工作,你白天想睡覺的時候也可以睡,晚上想睡覺也可以睡覺,就看你怎麼用心。
你氣候就控製不住 ,晚上你說讓它出太陽,不可能,白天讓它出月亮,也不可能,你需要下雨的時候它要出太陽,你要出太陽的時候它要下雨,是很難去主宰的。但我們這個心,它不會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我們的心需要時時刻刻去認識它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然後我們一直要來啓發、挖掘我們的潛力。潛力在哪裏?戒定慧,智慧般若爲體,所有的福德都是它的用,也就是你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成就大福德。
我們常常是好多人喜歡印經,喜歡放生。到禮拜天的時候都放生,有些人還借錢來放生,自己沒有錢,借別人的錢來放生。你說這個好不好?有時候也很難講,很難講你說放生到底好不好,爲什麼?因爲你要放生的時候,你覺得放生有功德,放一只鳥有多大多大的功德,放一條魚有多大多大的功德。那麼你要放生,你就要去買,買的時候你要去預訂,買回來你給它做儀式,然後給它放出去。放出去的它們生活的環境不同,最後好多死掉了。即便沒有死,因爲你故意地去買而不是說你遇到了,故意去買,你放生的目的在哪裏?爲了要得到功德?放生的功德?
雪中龍泉寺
印經也是一樣,印經,我要印什麼經?《地藏經》印它五萬本,《金剛經》印它十萬本,就是說你有錢,或者說你遇到一個什麼事情我要印多少部經來補償,內心才會平安。你沒有考慮說,我們這個經本印出來之後有沒有人讀?有沒有人念?你印出來的時候沒有人到這裏來請經典,怎麼辦?你只有到處送,這個廟裏面給你幾百本,那個廟裏面給他幾百本到處有人,送給你幾本,給他幾本人家不要也不好意思,要了他回去也沒地方擱弄得都是一個負擔。佛像也一樣,到處都是佛像。這就不是一個智慧的做法,如果有智慧肯定不是這樣一個做法。
智慧的做法是有選擇的,比如我們打坐、念經就是智慧的做法。你說打坐、念經、念佛怎麼是智慧的做法?用功的時候,我們以自己全副的精神,整個的身心全神貫注,來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什麼事情?就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全神貫注讓我們內心靜下來;全神貫注,我們把世間上面種種的事情放下,念誦、思考,這本身功德都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能夠用我們所有的心思來對一件很小的事情進行訓練,那麼把它訓練好了之後我們才有這種能力來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事情。
如果我們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打坐坐一會兒我們都不容易做好,念經念一會兒也不容易做好,念佛念一會兒也不容易做好。我們內心就是一直混亂,一直打妄想。有些人會認爲說,“我們這個人就不適合修行,就適合做事情”,而有些人會認爲說我就是適合修行,事情做不來,這些事情沒什麼意思,跟世間社會上面的人沒有兩樣。
實際上面,認識的都是兩個角度,一體的兩面。如果你佛法學得比較好,自然而然我們能夠很好的處置。因爲你有福德,從慧當中就能夠發福,你去做事情的時候他知道怎麼處理,他當然事情也很容易成辦,容易成辦就能夠成就福德,這是肯定的。
反過來說,我們慧力不足,可能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義、也很重要,但是我們做的時候會做到反面去。可能會做得很苦惱,歡喜心生不起來,最後天天起煩惱、造違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事情好不好,它在人的心好不好,能不能善用其心,能不能在舉手投足之處用心。佛法都是在我們一舉手一投足的地方,能不能在字裏行間體會佛法。佛法都是在字裏行間、舉手投足這樣子的地方,而不是在字裏行間以外,也不是在舉手投足之處以外。我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本身就是體現了佛法,我們的內心與佛法相應,與經文的義理相應,與經文的意涵相應,我們知道說要舉什麼手,要投什麼足,要去哪裏要做什麼事,都是智慧在主導,都是願心在主導,就是非常的有意義。
如果我們貪圖功德,像梁武帝人家度多少僧、印多少經、供多少齋、做多少的事情、造多少廟。他問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說“你沒有功德”.我們做的事情怎麼可以跟梁武帝比?那肯定都比不上。做再多都是有爲功德,有爲的功德都是可以計量的,那無爲法的功德是不可以計量的,所以後來達摩禅師就跑到北方來,不在南方。這個境界不一樣,梁武帝關心的都是這樣一些事情,達摩禅師他關心的是另外一個領域的事情,是不同的。在廟裏面用功也是一樣,想想你天天關心的是什麼事情,我們自己的思想有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如何來生善滅惡?《十六觀經》裏面談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逆也可以往生,很多經典講 五逆不可以往生,受戒都不能受,五逆也能往生。五逆爲什麼能夠往生?他說:“罪業的體性也是空”,罪業本空。它不是物質,它可以用智慧來關照。就猶如說,你這地上有很多的雪、很多的冰,太陽出來,30度、40度、50度的,雪和冰很快就化掉,如果雪山、喜馬拉雅山的就不行了,化不了,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陰面。也就是,如果我們智慧夠,慢慢業障就會消,宿業也會消。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慧力增長不了。
“慧力破除暗”,智慧猶如太陽一樣,所有的一切暗冥都能夠破除。所以我們學佛法,透過戒定來開發思維,智慧才能夠破煩惱、消業障、成就福德。沒有智慧就是很難很難,至于佛教跟其他宗教,跟世間法,所不共的地方,注重的是開發智慧。
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他專門跟佛作對。提婆達多跟阿阇世王很好。阿阇世王,想早點做國王,提婆達多想要做佛,剛好一個想做國王,一個想做佛.所以阿阇世王想要早點做國王的時候,把他的父親給殺死掉,然後,准備把他的母親也要殺死掉。因爲他的父母殺掉就可以當國王。提婆達多想把佛給殺死掉,後來佛的功力比較高,沒有殺掉佛。有一天佛陀去遊化的時候,提婆達多在山上,把石頭往下滾沒有砸到佛。阿阇世王,把父親殺掉後,正在准備要殺他母親的時候,他父親頻婆娑羅王的那些大臣大家都反對,他們說:“自古以來,搞篡位的人都有殺父親,從來沒有殺母親的。”不同意阿阇世王殺他的母親,阿阇世王就把他的母親關到監獄裏頭去,不讓她出來,不讓她出來活動見人。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韋提希夫人被阿阇世王關到監獄裏頭,就派人去看她,然後給她講佛法,告訴在監獄裏面怎麼修行等等,就講了《十六觀經》,所以這經能夠流傳下來,就有這樣的因緣。
《十六觀經》裏面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要具足叁個條件:
第一:孝順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順父母,這個父母,佛教裏面談到的父母,跟社會上面談到的父母內涵有所區別。我們一般所談到的父母就是現世的父母,佛教所談到的父母,就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全部包括進去。佛經上面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從之受生”,“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先身。”也就是,孝順父母就包括所有的衆生,都要有孝心。奉侍師長,有慈悲心,要修十善,這第一個條件,第一因。
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第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發菩提心,相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然後要勸進行者,要勸別人一起來修行、一起來修心,相信因果、信仰佛教、讀誦大乘。
這叁個條件,也名爲淨業叁福,修淨業的叁種福報,叁種正因。
第一種名爲世福、第二種名爲戒福、第叁種名爲行福,淨業叁福。
我們常常所談到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一個目的,一個願望。我們往生的正因是什麼?它因是什麼?條件是什麼?具足條件的才可以往生。而不是說我們想要往生就能夠往生,它有一定條件的。所以我們想要往生就要修叁福,叁福具足了就可以往生,不具足就會很難,是很難很難的。
我們念佛能夠往生,但什麼時候往生?是不是所有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所有人念佛,今生今世都能夠往生?是不一定的,可能可以往生,但是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世往生,這都不好說,這輩子能不能往生要靠自己。能往生的人有禅定的功夫就可以去,來去自如。西方極樂世界怎麼還會有蓮花?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這個染汙在娑婆世界。所以過去祖師講,極樂世界的蓮花,花開到極樂世界,根在娑婆世界,它才會活。娑婆世界有穢土,極樂世界有淨土,淨土的蓮花活不了。這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用功、回向,然後我們才能往生。
往生去極樂世界以後,不違安養入娑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去的目的也是在修行。去了也不是說去享受去了,我們成佛也不是說爲了要享受所以才要成佛,所以這些觀點你必須要建立的很清楚,不是說爲了我們個人要享受,是要擺脫生死輪回,觀念不同、觀點不同。所以我們在這些地方都要很認真去思考,才能夠真正領會佛法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受苦也好,我們感受到快樂也好。我們受苦跟快樂,內心的感受,究竟是我們這個人在受苦呢?還是我們這個身體在受苦呢?你的感覺好像是身體在受苦,是你這個人在受苦?還是“我”在受苦?還是心在受苦?還是我們的生命在受苦?受…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