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P2

  ..續本文上一頁苦、快樂也是妄念,受樂受的這種感覺也是一種妄念,也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習氣。如果把這種妄念消除了,這種習氣消除了,就解脫了。我們有了這些妄念,就會有障礙。因爲會把這些妄念當成真,當成有一個“我”,有一種符合我們自己六根相應的感覺,就覺得好。反之就會覺得不好,所引發出來的就是痛苦。如果我們痛苦的時候,想一想真正究竟是誰在受苦?想一想的話,你就找不到。你快樂的時候,想一想,現在真正到底是誰在快樂?你說我在快樂,那麼我是眼睛在快樂?耳朵在快樂?鼻子在快樂?還是心在快樂?心在什麼地方,心也找不到。就沒有快樂可言,也沒有痛苦可言。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叢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過去禅宗傅大士講,禅宗祖師講的話都是有境界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怎麼來理解空手把鋤頭?有些人說,空手把鋤頭什麼意思?他說你這個手空了,所以你才能夠拿鋤頭,你這個手裏面有東西的話,你的鋤頭都拿不了,你要鋤草,草都鋤不了。有些人說空手把鋤頭,什麼意思?他說雖然你這個手上是空的,好象手上拿著一把鋤頭一樣,天天在那邊鋤草,就是說我們自已都會要用心,來鏟除我們內心的雜草除完,這都是很有境界的。步行的也一樣,“步行騎水牛”,走路爲什麼騎牛?我們說走路的人看什麼?騎馬的人看坐驕的人,一比,比得心裏難受,他總是覺的別人比我好。禅師就不同,他的境界剛好倒過來,步行騎水牛,你走路的時候就猶如騎著一只牛一樣,,這種感覺就尤如說自己好像騎著牛背上面一樣,就不知不覺不知道辛苦,不知道自己在走路,這樣走路就不會辛苦。看到我在走路,你在騎著一只馬,我心裏就不平,心裏就不服氣,你爲什麼要比我好?就會越來越煩惱,越來越難過。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爲什麼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我們在橋上過會認爲橋是如如不動,人是在動。禅宗的祖師說我這個心如如不動,走到哪裏都是如如(不動),我走到什麼地方這個橋是離我越來越遠,所以說橋在動我沒有動。那麼水也在流,因爲我們順著這個水流,所以就變成說水跟我們的心、跟我自己是同步的,但是你這個橋,在那裏越來越遠,所以就變成橋流水不流。

  它很多境界要啓發我們,不能被世間上面種種的名言假相束縛住,束縛住的話就想不開,起煩惱,不得解脫。天臺宗的也好,中觀宗也好,常常聽到《大智度論》裏邊的一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裏頭也有。我們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怎麼來從因緣所生法的本身體會到空、假、中,體會到中道?我們心情好的時候,可以理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理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呢?祖師大德、佛菩薩告訴我們要觀待因緣所生法是空性,就是你有境界的時候,它是空性;你沒有境界的時候,它也是空性,它都是空。就是你一個事業的成功,因緣所生法;你一個事業的失敗也是因緣所生法。有一個人成功,因緣所生法;有一個人不成功,也是因緣所生法。可能就是某一個因素加進去了,然後這個事情就成功了;缺乏某一個因素,就失敗了。,衆緣和合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是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但是我們會把事物的一些外在的特點當成是真實的,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會有比較大的問題,會很在意得失成敗,有人在世間的話,會非常在意這些,這些方面。得失成敗也是緣起法,如果我們通達了緣起法,觀照緣起法,以智慧作爲自己人生的導航,才能夠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就可以避免失敗的因素

  `

  佛法告訴我們就要讓我們去運用佛法,告訴我們不是讓我們再以佛法的觀點來解釋佛法,這佛法本是佛講給我們聽的,佛講給我們聽就是因爲我們有問題,所以聽完了我們要照辦,如果我們聽完了以後再講給別人聽,再講給菩薩聽,菩薩他不要聽,本身就是佛菩薩講的,所有這些經都是佛講的,我們在念經也是念給我們自己聽,啓發我們內在的智慧。

  通過佛言祖語,透過叁寶的加持。而不是說佛菩薩喜歡聽我們念經,我們才給他念經,我們不給佛菩薩做早晚功課,佛菩薩不高興。沒那回事情,這做早晚功課和念經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用功,不是說佛需要,佛需要說我們要去用功嗎?

  我們學佛法的人,修行的人,就應該要有這樣子的一種毅力,這種毅力就必須要有願心,必須要有決定,我們的誓願才不會退失,這是我們承諾的事情,答應的事情,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不會變化,才不會變卦。不然都很容易無常的,這好事也會無常。修行也會無常,修一修不想修就是無常,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因爲無常,所以我們需要願力。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無論哪位法師的成就,高僧大德的成就,他們這種願心都是很了不得的。你看鑒真大師多了不起,前一段時間我們大家都看《鑒真東渡》的碟片,鑒真大師66歲6次東渡才成功,並且是雙目失明。你可想而知,66歲,這在唐朝的時候66歲,那個時候的人的壽命本身就沒有現在長。現在60歲就退休了,他66歲還要東渡,5次不成功,第6次再去,你要有這種毅力就了不得,現在我們都是很難做到的。他爲什麼會有這種毅力?在他內心有真正佛法的種子。

  在唐朝的時候們國力很強盛,所以很多國家都跟中國有交往。那個時候,日本派了遣使團,派了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當時日本天皇就知道中國有位法師很了不起,鑒真大師,日本人都知道。那個時候,沒有電話,也沒有傳真機,就都知道。語言不通但外國的天皇都知道,就派了兩位留學生,榮睿、普照跟第九次遣唐的遣唐使一起來到中國,來請鑒真大師。他們是公元733年來,到742年的冬天才見到鑒真大師。也就是日本來的這兩個和尚要找鑒真大師,找了十年的時間才找到。你看,這個毅力也是很了不得的。

  在742年的冬天才找到這個鑒真大師。當時從日本到長安,到長安再找來找去,找到揚州的大明寺。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信息也不靈通。更何況一個外國的和尚,語言又不通去找肯定是海裏撈針,多難的事情!找到了之後就表達來意,就是請鑒真大師到日本去弘法。

  鑒真大師這個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一請就會答應願意去。那個時候,剛才談到他歲數很大,想去傳戒是不可能一個人去,肯定還要別人跟他一起去。他就問寺廟裏邊其他的出家的法師,說我願意到日本弘法傳戒,你們誰有沒有願意跟我一起去的?沒有一個人吭聲。下面的人歲數比他小都不敢去,知道這個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漂洋過海,有生命的危險,可不是一個小事情。當然,很久很久的時候,有一位法師名字叫祥彥,他說“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衆僧鹹默。他說這個人生難得,中國難生,我們修行還沒有修好,這個還是以修行爲主,不要去管了,大家不同意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把大家不去的原因都說一通,鑒真大師聽以後,馬上就說“爲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大家都不去,我自己一個人去,這個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就跟玄奘大師一樣,他們這種是風骨,千古風骨,所以才能夠成就高僧大德,都是有不凡的氣概。

  這樣鑒真大師就准備去日本,經過這個五次的東渡都不成功,第六次才成功。,鑒真大師他是怎麼去日本的,剛才我們談到,公元733年的時候,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中國的時候,榮睿、普照兩位留學生受到日本天皇的命(令)來請鑒真大師東渡,到743年的時候,鑒真大師同意、答應開始東渡,到753年的時候才到達,這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日本兩個法師去找他的時候找十年,准備十年,一而再,再而叁才到達,最後一次753年到達的時候,一個船一百八十幾個人,一百七十幾個都死掉了,是非常的不容易。鑒真大師在日本只活了十年,763年圓寂,剛好都是十年一劫。

  鑒真大師到日本的時候,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當時日本的首都是奈良,到奈良的時候,所有的皇族、貴族、僧侶、平民百姓全城出動,夾道歡迎。當時到日本不久,第二年的3月,日本天皇就頒布了诏書。诏書當中寫,“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這個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才去兩個月的時間,日本的天皇就如此信賴,他說舉國授戒的事情都由你負責。這個意思就表明說,以後日本出家的法師他們要受戒,都請你當戒和尚。這樣子日本這些法師的話,全部都成了鑒真大師的戒子,诏書這麼給頒布下來,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由此可見他的道德有多高。到4月的時候,3月頒布诏書,在4月初就在東大寺設了戒壇,傳戒,那個時候傳戒,日本的太上皇、皇太後、皇子以及400多位出家人一起來參加受戒,太上皇都來受戒,還有太後也來受戒。

  到了756年的時候,天皇就任命鑒真大師爲“大僧督”,統理日本所有的佛教的事務,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佛教會的主席一樣。才去幾個月,就當整個日本佛教會的主席,可想而知就是日本的這種朝野上下對鑒真大師的一種仰慕和尊重。這些都是有曆史可查的,不是隨便亂編的,都是有案可查。

  在日本去了不久,到759年的時候,鑒真大師就跟弟子們根據揚州大明寺的這種風格修建了一個廟,叫“唐诏提寺”,現在還在,我去過好幾次。當時鄧小平去日本也到那去參拜,就在那裏參拜鑒真大師,影響都非常大。這個寺廟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産,並且對中國、日本的交流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以後鑒真大師就在唐诏提寺裏頭講經、弘法、授戒,把律宗在日本建立起來。所以鑒真大師成了日本律宗的開祖,創始人,很…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