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P2

  ..续本文上一页穷经就能够穷得出来。

  2、学佛作佛成佛道•空有不二破邪见

  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发了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成就离不开最初的发心,离不开发愿。所以“离心无佛,离佛无心”。离开了心也没有佛可言,离开了佛也没有心可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现在一听,好像这些道理都非常高深。但是因为我们学佛嘛,学佛就是学作佛了,学怎么作佛,才叫学佛,而不是我们学作佛的样子。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就佛道,他才叫做学佛。我们学画,要成就一个画家;写诗以后要当一个诗人;写毛笔字以后当一个书法家;学唱歌以后当一个歌唱家。他是学什么,要像什么,要成就什么。学佛也是一样的,他就是要成佛,要发菩提心,他要成菩萨。怎么成呢?怎么学呢?它的原则就在这里——空跟有的关系。

  凡人很怕空也很怕有。空,用现在的话来讲,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不存在,有,就把它理解成存在。而实际上,空不是说不存在,不是这样子的意思。有,也不是说存在,也不是这样子的意思。有,从缘起法来讲,空从空性来讲。我们不学佛法的人,或者佛法理解不正确的人,他很难超越存在不存在。因为不存在的话,就会非常的害怕,你说某某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就意味着已经死了,他就是很担心这种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存在,也会有另外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人,存在许许多多的烦恼,存在心理种种的问题。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单位如此,社会如此。我们常常想要把这些问题,这些负面的东西去掉,让它不存在,但是又不可能。就是想要让它存在的东西它不能一直存在下去,不希望它存在的东西它会一直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多,增长广大。它好的东西,不会增长广大;不好的越来越多,这就是问题。

  三、弘法利生依三学•次第学修长功德

  1、无漏三学佛法纲•顺总佛教巧度众

  不学佛法的人,处处为自己,时时为自己;学佛法的人,发菩提心,处处为众人,时时为众人。为大家,就是善良,就是慈悲心;处处为自己,时时为自己,就是执着,就是轮回,就是我爱执。所以佛法它绝对是能够生活化,就是看我们如何用佛法的义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来体验我们的人生。33`15``

  体悟人生,了知佛法,认识佛教,应该要有一个纲领,当然它的前提是信心,它的纲领:戒定慧三学。我们从三宝身上,从三宝的份上,来获得戒定慧的能力。《广论》里面对戒定慧谈到说:“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三种宝学——戒定慧。戒定慧是“顺总佛教”,是总的佛教。

  善知识十德当中为什么要把戒定慧说成是顺总的佛教,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原因?我们如果要去度化众生,如果要去引导学人,我们对于佛教的整个的面貌,对佛教整个的内涵,我们把握不住;或者说我们只是理解、掌握里面的某一个部分,人家要学佛法的人,根基是千差万别的,程度是各个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来引导呢?你肯定引导不过来呀,我们只有掌握了戒定慧的总纲,才有办法对不同因缘的众生施加教育。因为戒定慧是总纲,是纲领,这个纲领我们得到了,我们掌握了,我们对别人的帮助、辅导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的情况,才有办法对机说法、对症下药。

  2、调服心马靠戒律•制心一处趣佛道

  戒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戒经》当中谈到,我们的内心,就犹如野马一样,心念常常在散乱,乱跑,脱缰的野马一样,它很难收,收不住。我们只有用心、用力、刻意来收我们的心,“恒励终难制”,就是我们要有非常大的策励的心,如果没有这样子一种坚定的信心,没有这样一种坚强的意志,没有大的一种愿力,我们的散乱心,我们的分别心是控制不住的,所以需要什么呢?“百利针顺衔”,我们要调伏这匹野马,我们怎么样子能够把它制伏住?要“百利针”才能够让它“顺衔”,才有办法来降伏了。这些就是让我们内心当中对戒律一种尊重,对戒律一种重要性的认识,对戒律如何来调心所产生的作用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也就是如果没有戒律,如果没有百利的针,那么要让野马制伏住,要让野马顺衔,不可能的。不会因为说这匹马是你家里养的,是你自己养的,它就会听话。不会的,它一样乱跑,那我们人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说你说,“这个心马是我的,我可以自主!”,你自主不了!那么自主不了,它就要靠其他的力量,靠佛菩萨的力量。怎么样子让我们的心不乱跑?让我们的心能够收拢的住?收拢住才能够用我们这种恒常的心,一心专注来做一件事情。我们能够达到专注,能够一心,即使做世间的事业,即使做世间学问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们一心用功、办道,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的成就都跟我们的心散乱、不散乱有关系。

  世间上面的人也不容易让自己的心做到一心,来调伏自己的心。世间上面的人对工作很敬业、很勤奋,或者说做这个工作非常专注,一直很认真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认真地做,但是几年、几十年很认真、很努力从事一项工作,不等于说就是有禅定,不等于说烦恼就调伏了。换一个境界就不容易适应了,换一个工作的氛围就很难跟人家交往,他只能对某一个工作,某一个生活的圈子,工作的圈子,做非常单一的事情。会非常认真做多少年,这个也就是用比较强制性的办法,让我们的心不乱跑。也就是刚才谈到的犹如一匹野马一样乱跑,那我们强制你不要乱跑,把它绑在那里,让它跑不了。我们未学法前,因为你想在世间上面有成就,必须要去拼命、去努力,这样的话它能够让我们的散乱心、狂妄心、分别心暂时停止,但是实际上我们心性上面的那些问题是没有改变的。那这匹野马我们不让它跑的时候,怎么办?你还是要去调伏了,经常去引导,然后慢慢这匹马就变成良马,最后变成千里马,跑起来的时候就很了不得。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它会知道要跑回来,心就不会乱。如果你是野马的话,野马在家里,会往外跑,跑去哪里都不知道,那就跑六道轮回。这是肯定的!所以这个佛陀的比喻都是非常有智慧。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此是未调所化衔”是什么意思呢?是刚强难化众生所需要化度的衔,也就是戒律,宗门是“约束”,44`09``(?没有听清)未调伏的众生修道用它。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菩萨有菩萨戒,比丘有比丘戒,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有沙弥十戒,都有戒律。成佛了,没有戒律,不用戒律,佛大圆满境,身语意三业绝对不会违犯,一点都不会违犯。他已经是一个最圆满的标准,最高的一个境界。我们凡夫众生,七众别调,别解脱戒,都是为了要针对“此是未调所化衔”,这是对没有调柔、调伏的这些要修道的人来讲,戒律就是很重要的,它的原由也就是在这里。戒律它能够让我们的行为有一个具体的约束和规范,这就是三学里面的初学。“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拢戾马,根如戾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如调马师”,就犹如训练野马的老师,他懂得以上利的衔来调拢戾的野马。

  野马就犹如我们人类的六根一样,它非常容易“随邪境转”。境本身没有邪不邪,因为你心有邪的话,境就会邪。心有烦恼,心不正住,正念不分明,我们外在的六根所缘到的境界,就会变成邪境。如果我们内心,变成正知正念,正见具足,我们所缘到的外境,就会变成一个正确的境,就不是邪境了。也就是我们烦恼的心通过六根所缘到外在的境界,这些境界就变成一个不好的境界,邪的境界,有偏的境界。偏不偏还是在我们人的心。是不是偏离佛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

  心跟根有关系,六根、六境、六识,我们常常讲“眼不见,心不烦”,看到了,看了心烦。你没有听到,心不烦,你听到声音都心烦。比如我们打坐,坐得安安静静,忽然间手机响了,你的心就烦了,手机都不让它关起来!稍微有一点声音,稍微有一点异常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我们知道了,你内心都受不了。稍微有一个人说你,某某,如何,你走过去听到了,你就会去了解:你刚才说我什么?是不是在表扬我,我哪里有什么优点,听到了就很高兴。如果你走过去听到了对方在讲你,你了解了,他说你怎么不好,那你就很难过。我们常常会去注意,现在背后有没有人在说我什么东西。

  我们的这个心,常常去关心一些无谓的问题,别人怎么说你,这是别人的认识,我们自己如何来认识我们自己?如何来认识自心?能不能认识清楚?就是我们自己尚且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我们自己都很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我们自己都认识不清楚,我们自己对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么别人对你的事情怎么能够说得清楚?怎么能够认识得清楚?别人的一个答案怎么能够作为一个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呢?肯定是不对的,最多只能做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几百种上千种都是有可能的,每一个人有一种看法,每一个人有一个答案。这就是我们的心随邪境转的原因。

  所以需要“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通过戒律的功德,让我们的心马调伏,趋向我们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所要成就的事情,让我们的心趋向佛道。心趋向佛道之后才能成佛,我们的心脱离了佛所走的路,我们走的路跟佛走的路不是一条路,怎么能够成佛呢?我们要成佛就是要走佛所走的路嘛,佛怎么走我们跟着后面走,就越走越近。如果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别的路,就不是道次第,它跟道次第没有关系了,所有的佛他成佛都是一样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绝对都是一样。所以为什么要…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