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九▪P3

  ..續本文上一頁決定次第、數量,不決定的話,怎麼修?無法修,不決定的話,我們內心都沒有,內心都是空的。這個“空”不是“真空妙有”的空,這個空才是世間上面認爲不存在的空。就是內心不存在決定,沒有做決定,沒有這樣的作意。自然而然,不會很認真去修行的,自然而然不會認真來對待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是需要啓發、培養,然後樹立佛法的正知見。

  3、修定在內不在外•內寂靜住念正知

  “寂靜者,如是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這個定學就是對我們自己所應該做的妙行,所應該停止的惡行。靠正念的力量,靠正知的力量,“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因爲我們內心正知、內心正念,正知正念,自然而然我們內心就不會隨邪境轉。不會隨邪境轉,我們內心都是一個正境,內心就會寂靜。內心寂靜,內心善良,內心正住,就是定的力量,就是定學。所以坐禅、打坐、修定,它不僅僅說是做樣子,這個做樣子怎麼做?《廣論》裏面也有談到,用一段來敘述,這是一個形相上面的一個敘述,你定不定還是你的心哪。我們的心不定的話,你坐在那裏,一樣還是會起煩惱,還是會起分別心,還是會散亂。

  所以我們不能在外在去追求寂靜,外在是不容易追求到寂靜的。住在寺院裏頭,晚上這麼晚了還在說話,應該要止靜了還在說話,忽然間有一個人說話,你就起煩惱;忽然間哪個人有一個聲音,打個呼噜你就起煩惱;哪一個人起來了,走一下路你都會起煩惱,這就是這個不寂靜,寺廟裏面怎麼還這麼熱鬧!就是內心裏面沒有調伏沒有寂靜。你內心如果寂靜的話,即便很多很多的人,你內心一樣很清楚,都很寂靜。寂靜不寂靜是對善境跟惡境來講的,如果惡停止了,善現行;或者說我們的善法現行了,惡法停止了,你內心就寂靜了。而不是說要讓我們的心外面的什麼也聽不到了,什麼聲音也聽不到了,事情也見不到了,把眼睛閉起來,耳朵塞起來,這個就是寂靜,就是定了。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把門關起來,也不出門,閉關。你看你閉關能不能寂靜?你一個人在家裏試試看,閉起來,寂靜不寂靜?你一樣起煩惱,煩惱沒調伏,你關在房間裏面還是一樣起煩惱。煩惱起來可能反而更爲強烈,爲什麼更爲強烈呢?因爲你一個人關在房間裏面家徒四壁,你這種內心的煩惱散發不出去,散發不出去的話,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煩惱,都是自己的煩惱的氣息,你就會覺得“啊,自己的煩惱確實很重”。你來到人群當中,來到公共場合,自己煩惱的氣息、因素發出去了,你自己不知道,還認爲說沒有煩惱,一關起來就知道說煩惱很多,這個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沒有很認真去研究,很認真去觀察,是體會不出來的。所以需要在佛法方面來對照,在善行、惡行方面來對照,我們的心是不是能夠安住在善法的所緣境,住得了住不了,這是非常難的事情。因爲有時候住在善法,有時候住在惡法,它交替著來,交叉著來,但更多的情況下都是一種散亂。因爲內心散亂,所以我們人的眼睛,我們人的耳朵,就會任遇所緣,看到什麼就去看,聽到什麼就去聽。然後就是喜歡說話、聊天、喜歡吃東西等等,都有可能。總是要找一個跟自己六根的習氣比較相應的事情來做,總得要找一樣。用世俗社會的話來講,就是要找一種感覺了,要去找一種比較好的感覺。到寺廟裏面來修道的話,不是來找感覺的,要開智慧,心要住在善所緣境,這才是對的。如果來找一種感覺,什麼感覺呢?這個感覺你很難講是什麼感覺。感覺不一定是一種智慧,感覺都是在我們人的一種感官世界當中。它不是聖者的經驗,不是聖者的世界。

  所以我們必定要分得很清楚,不能認爲說我住在這個寺廟裏頭感覺蠻好,沒什麼問題,你恰恰有大的問題。這是真的,因爲你適應了另外一個不同的環境,然後就麻痹大意,學佛就學不上去。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因爲你有寂靜的力量,有止的力量,“止”,惡法止息了,停止了,我們內心止在善法上面,我們內心住在善所緣境上面,我們內心停止在妙行上面,這樣子的話,來思惟、觀察佛法的真義、佛法的道理,慢慢、慢慢智慧就開出來了。也就是如果內心不寂靜的話,怎麼有可能會發慧學?智慧發不了。我們一位法師也好,我們一位在家的同修也好,你要開智慧,必須要有戒定慧的功德,必須要有這樣子的一種經驗,根據這樣一種教授而行,他不可能違越次第的,也不是說我們隨便把書翻一下,解釋一番,就是戒定慧了,這個只是我們的解釋,只是我們的名詞、術語、概念。這種境界、這種功夫必須要這樣一步一步來。所以經論裏面比喻都非常形象,它爲什麼要這麼形象呢?就是我們的心很粗,體會不出來。我們一直染汙,清淨的體會不出來;我們一直動蕩,寂靜的體會不出來,所以它要打比喻。如果不打比喻的話,你說我這個心有什麼問題呢?都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但是我們都是世間心。我們學佛法、修行、用功辦道,成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前提是要舍世間心,才能夠發菩提心。反過來說,世間心不能舍,菩提心就發不起來。世間心多了,菩提心就少;世間心少了,菩提心就多;世間心沒有了,才有辦法有菩提心。那麼如果你修不好的話,菩提心發不起來,世間心也有問題,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因爲你想,“我學佛法,可以不管世間的事情”,你就作意了,我不管世間的事。世間的事情沒有興趣了,但是你佛法也沒有學到手,佛法也沒有興趣,那就很慘。最後佛法也沒有興趣,世間法也沒有興趣,那就變成說自己什麼都沒有興趣,那人就消極了,就會出問題。

  所以在我們學佛法的過程當中,要認清楚什麼是世間心,什麼是菩提心。沒有世間心,不等于說我們不跟世間上面的人打交道,不跟他們來往,只是說我們心更超越,我們的心更清淨、更廣大,我們才能夠成就更多的、更好的、更廣大的佛法事業、世間的事業,它是這樣子的意思了。是我們整個的心路曆程轉變的一個境界,一個過程,一個氛圍。這就是修行,就是戒定慧的功德。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