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八▪P3

  ..续本文上一页不完,人越多的话他越吃不完;人越少的话,庙里面越苦。比如那些小庙,一两个人,庙里都很穷。大庙几百个人,吃肯定不成问题,你再怎么吃,越吃越多。你看我们过去在内院的时候,就几个人,三五个人,每天要骑三轮车到下面去买,每个礼拜买了然后推上来。现在不用怎么买了,很多居士会送上来。

  那现在人多,福报越来越大,他为什么这样?怎么来的?一个三宝,一个修行修出来的。修行以后,就是会修出福报出来。你有福报然后慢慢才会开智慧,以福养慧,那福也好,慧也好,它从什么地方来,从你的愿心来、愿力来,所以要广发正愿,要发大愿。你发大愿的话,你才能够去承办佛陀的事业,才会有这种承担心嘛。

  2、顺应缘起智抉择•次第接引广结缘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的用心,跟我们在家里边的用心是不同的。在寺庙里边,大家在云水堂,吃饭吃得干干净净。你吃不完的,别人帮你吃。都要惜福,大家都惜福。有一片菜叶、有一粒米他都会捡起来吃。在社会上面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吃不完就倒掉。你如果是把它吃得干干净净,别人反而会有看法,觉得你怎么这么吝啬。请人家吃饭,剩得越多越好,说明这个人很大方。如果吃得干干净净,他觉得不够,那就很麻烦。这个观念是不同的。三宝地,绝对是不敢浪费的,都计划得刚好,每天都计划,怎么样既要够吃,又不要剩下,更不可以浪费。若不这样的话,都是会亏损常住,会有因果。我们的同学都非常认真,根据这些戒律来做。社会上面不学佛的人,他对这些食物、对这些物质,他不可能有这些概念的,他不管这一套。

  世间人穿的这个衣服可能一件几百块、几千块都不一定,他觉得越贵越好,越好、越是名牌,越是高贵的,觉得越是体面。这种生活的标准,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跟我们修道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修道人觉得要干净、朴素、合适、卫生,就是非常庄严。在我们这些出家人的服装里面,袈裟、衣服,一两千年都这样,从印度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越这样子的话越是很庄严。社会上面的人赶时髦,赶来赶去的话,最多也是越来越难看,服装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这个有什么好看呢?这个就说明人的烦恼了,他没事干,他就想怎么吃、怎么穿。民以食为天,然后就是怎么穿着;,这个房子怎么设计;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衣食住行。总之,所有一切考虑的都是这些跟生活有关的事情。当然,社会就是这样子一个过程,一个变化、一个发展的一个过程。

  那么佛教要在社会上面立足、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物质的条件,但是如何又能够保持我们一份清净修道的心?我们如何来面对非常纷乱的物质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要么跟纷乱的物质世界格格不入,要么就不容易显示出佛教的品格。那么我们既要显示出佛教的品格,又能够跟时代同步,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情!这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你又要和时代同步又要保持佛教的品格,不是你自己认为说我这样子做是合适的,是符合佛教的精神的,跟社会是不脱节的。你要让大家来评判的,要让社会公众来评判,那么我们佛教徒是不是落伍,或者说是不是在赶潮流,或者说我们是能够适应社会的,这个是不一样的。你落伍的话肯定是不好的,落伍就说明你这人比较差才落伍;那么你去赶潮流肯定也是不好的,社会上面的人才去赶潮流。学佛的人是要来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 

   那么怎么适应?这里面度怎么把握,我们怎么做,那就见仁见智了,那么也可能,我们做对的,人家认为你做的不合适,也可能你做错了,人家会认为说你做得很好。这个都是会有可能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来认识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又是一个问题。我们一个人做事情,你要做的时候,或者做好的时候,最少有三种评判观点,第一种观点说你这样子做很好,有一种观点说你这样子做非常不好,有一些人说反正也可以,就是中庸的态度。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否定的态度、一种中立的态度。它可以概括成三个标准。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符合佛教的精神,才是恰当的?这都必须要去考虑的。我们怎么去做又能够好用功、好用心、好修行,又能够让佛教发展,又能够让社会上面更多的民众信仰、接受佛教呢?如果我们不跟社会上面的人接触,那他们怎么来信佛呢?怎么来入门呢?这肯定是入道无门。他怎么知道我们这里有个龙泉寺呢?他们怎么知道在这里能够听到佛法

  那肯定我们会有些介绍的东西,一些材料,要去宣传,他才会知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人来做这些工作,那肯定人家不知道。我们要度众生,那么众生来了,他有种种的习气,他刚刚开始接触佛法,我们要让他很多习气都改,不可能。只能逐步逐步来,一点一点来,一点一点改,让大家对佛教有好感,对寺院有好感,觉得这些信佛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都能够关心别人,这些人都是能够信得过的人,他慢慢慢慢自然而然就会来学佛,他会比较的。所以不需要一下子告诉他,佛教什么大的道理,也不需要告诉说,这佛教说什么理论啊,怎么样子成佛啊,他还没入门呢,他成什么佛啊,哪有那么容易?你入门了都不容易成佛,他没入门怎么成佛呢?必须要有一些互相接触的、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有这些话题,大家才能够谈到一块。

  五、善护所缘不随转•决定所修勿增减

  1、令心安住善所缘•莫随烦恼自在转

  那我们在寺院当中,究竟要怎么修?实际上《广论》上面是有告诉我们的:“所言修者,谓其数数於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就是对我们所缘的境界要令心安住,那么我们要想方设法来护持我们修习所缘的行相,就是内心当中佛法的行相时刻不能脱离,一直要保持,一直要存在;如果内心当中没有佛法的行相,就没有佛法的力量。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得到佛法很高的一个境界,所以你必须要去建立一个行相。你如果已经有很大的成就了,这个行相就不需要了,因为他就任运,他自己就能够代表佛法,就是所做作为已经自然,任运自然。我们初学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能力的,初学的人必须要去建立一个正确面,去建立一个模范,去建立一个典型。社会上面要学雷锋——雷锋很了不起,做好事情。就是树立一个形象,在内心当中树立一个所缘的形象,就能够产生作用。我们佛法修行,要建立一个所缘行相,目的要来调伏我们的烦恼,净化我们的烦恼。

  那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所缘的行相护持,并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广论》里面有谈到,“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我们内心,我们自己内心,是指我们的分别心、散乱心,狂乱心、意识心,就是我们生命,都是被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散乱心所把持的,也就是我们往往说的话、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要说的,不是自己要做的,他往往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我们常常跟人家说了很多话,有时候不是说你自己很愿意这么去讲。我们自己讲一讲看,自己对自己,你用不用讲话,你不用讲了,如果说自己对自己讲的话,你拿个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听,那这些话都不能听。为什么?这话都没有意义,不用讲。那么我们讲很多话,实际上都是来应付对方的,是没有用处的,他也可以不讲。他讲,是一种习惯。他觉得,哎呀,我不和对方说话,对方可能会误会我”,要么说我不讲可能会很难过,不讲一些话就受不了,他总是要讲,一种习惯啦。实际上无义语太多啦,太多太多妄语了,就是说,无关痛痒的、没有作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罗嗦的话太多。所以是内心烦恼的表现。实际上面不是我们自己生命所需要的东西,生命所要去展现的内容——不是的。

  那怎么办呢?“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因为内心烦恼起现行,所以自己整个生命就会转向烦恼那边去,因为内心趋向于烦恼,就会发起一切的罪恶,就会造种种的恶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时时刻刻要去面对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心,也不是跟随我们自己的烦恼心,而是应该让我们自己生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走——“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所需要的佛法,我们所需要的三宝。能够真正安住这样一个所缘境,“住善所缘”。这不仅仅是我们人的血肉之躯住在这里,我们心有没有住在这里,我们整个生命有没有安住在这里,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他只是身体坐在这里,他的心呢,散乱心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都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很难讲的。好一点的话,他只是散乱心坐在这里,意识心坐在这里,意识流在这里了(现在的语言“意识流”,我们佛教的语言“意识”),就断断续续,不太连贯了,人的生命没有在这里,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安住。反过来说,我们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意识心,衬托不起来,就是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来担负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隐隐约约会感觉到我们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珍贵性。但是我们一旦没有听佛法的时候,佛法的力量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意识心、分别心又出来了,就是没有办法来真正面对自己,“随自自在”。

  2、任遇所缘患无穷•莫将恶友作同行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於所欲,如是次第,修习而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那么也就是,我们如果“任遇所缘”,“任遇所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那么我们去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怎样呢?“定不随转”。不能随我们自己的意识心、所缘到的境界来转。如果那样,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很难想象说你会遇到什么境界。也有可能人家给你讲一通佛法,那你就会觉得他讲的这个佛法有道理,我们要照着去做,也有可能说他告诉你一个方法,这办法很灵,你也可能会照着去做,这都是会有可能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自己的内心所缘的行相就会放弃、就会随转,随着“任遇所缘”来转,这个怎么去修道呢?

  那你再换一个境界,再换一个地方,再有一天,你又遇到另外一个所缘,刚好这个时候你的心情跟他相应,那么我们又会认为说“这位法师讲的好,这位法师讲的对,能够了解我的心情,能够对治我的烦恼”。好多人他在起烦恼的时候,刚好有一些人在你这个烦恼上面给你安慰几句。说“哎呀,你这些委屈确实是正确的,别人不了解你”,你觉得,“哎呀,只有这个人会同情我,这个人会了解我的心”。那就会相信他,这个跟我们烦恼时“所应修心”是两回事情。他只是同情你啦,他也只是说来安慰安慰你啦,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作意。那么当你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你刚好需要一个人来安慰你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安慰你,我们就会很容易认为说这个人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善知识。实际上这样已经成了一个恶知识了。我们会把恶知识当成善知识,会把善知识当作恶知识。那么如果另外一个人同时说:“你不能起烦恼,赶紧去拜佛,你怎么不去上课呢?”那你会把他当成恶知识,“我这么烦恼,你还叫我去拜佛,你这个没有同情心。”你对照佛法,你对一对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家里头好,在庙里边也好,我们都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所以怎么办呢?“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你一直这样等流下去,那么这种恶习怎么能够改呢?

  “故於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我一天要修几个小时,要修几座法,念几卷经,念多少遍咒,念多少佛,磕多少个头,这是数量;次第,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要做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做完再怎么修,都要做决定的,要非常清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这是关键的,因为你数量、次第决定以后,你不要增减,为什么呢?那有时候你高兴起来,你说我今天再加两小时,那么你明天不高兴了,休息一天吧,这都是不对的事情。我们这里,一些同学上课,他上高兴后,天天上,最后上不动了,不行也得上,这个不行的。我刚开始就讲,你一个礼拜上几次,不要多,多了希求心你就断了,就不愿上了。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刚开始就一直这么说,,必须要搞清楚这个数量跟次第,要刚好。

  你一天饮食要知适量,修行也是要知适量,同样一个道理,一个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一个是滋养我们的色身,滋养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做决定,一定不能增减,一定要善于护持自己所缘的行相,不能随便转。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