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四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四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坐禅、念佛、誦經、持咒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無論用哪種方法來修行,都跟我們的心有關系。我們該如何來用心呢?我們常常聽到說要隨緣,那麼如何來隨緣呢

  緣有清淨的緣起,也有染汙的緣起。我們面對清淨的緣起、面對染汙的緣起,心裏如何作意、如何用心,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我們隨順清淨的緣起就好修行,例如在佛堂當中用功就比較容易,面對清淨的境界、面對叁寶,大家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就容易與法相應;而出了廟門,我們所要面對的和接觸到的都是雜染的境界,那怎樣能夠不影響到我們的心呢

  如何把自己的心看住、如如不動呢?每個人用功的方法、用心的方法、修心的方法就是不同的了。有些人念佛來攝心,因爲我們散亂的心一直被外界的境界轉動、拉跑。

  念佛從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一直到永明延壽禅師、傳燈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等等,乃至近代的印光大師、弘一大師,有很多人在提倡,甚至禅宗裏好多上根利智的人也在提倡。所以宋朝以後,禅跟淨合流,禅宗的道場也念《彌陀經》,我們做早晚功課都有念《彌陀經》,都有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心歸命”,都有念“十方叁世佛”;而念佛的道場也常常打坐,念一念佛後靜坐,也修觀想 、觀像念佛。教下的,比如天臺、華嚴宗,既注重教觀,同時也念佛——比如弘一大師,教宗華嚴、行在戒律、指歸淨土等等……這些大師們都有各自用功的方法和對佛法道理的認識、對淨土法門體會的感受、對教理教義有深入的了知、掌握。

  淨土法門有叁個殊勝的地方:第一、橫超叁界。“橫超叁界”是什麼意思呢?淨土宗裏有個比喻:說一只蟲子在竹子裏頭,它要戳開竹子的話,在旁邊咬一個洞就能鑽出來,它如果一節一節去咬的話,不知要咬多久,可能沒出來就死了——這就是“橫超叁界”。第二、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退轉,不會退步、只會進步。第叁、一生補處——這是極樂世界叁大殊勝的地方。但要成佛就很慢了,因爲要排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排到你。經典裏邊說每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就像下雨的雨點那麼多。那有多少人?所以你要選擇成佛,在娑婆世界比較容易,在極樂世界比較保險。我們究竟是選擇比較容易的還是比較保險的呢?這就跟投資一樣,把錢拿到銀行存著利息很少,但比較保險;若拿去投資投到股票,弄不好到時候錢變成了紙張。在娑婆世界成佛也是一樣,弄不好你下一輩子到底去哪裏,都是很難講的事情。

  我們說增上生——要想增上生,增上環境的營造就很重要。如果我們跟別人沒有因緣或者因緣不深,往生的時候、或再來投胎,要找到自己的父母可能都不容易——因爲沒有業力。今年我們這裏不是有一個往生的嗎?有好多人去給他助念,但很難講他會生到什麼地方去。有可能生到非洲去,那就遇不到佛法;他要生到新疆去都很難,那是伊斯蘭教的地方;生到中東去也是不容易的;甚至說某一個區域都是沒有出家人、沒有廟、不信佛的……也就是有了增上環境之後,你下一輩子出來再學佛法才會有因緣。社會上面其實很多人要來學佛法、修佛法,就是苦于入道無門,他不知道怎樣進入廟門、怎樣同出家的法師溝通、怎樣辦一些手續……或者說他原來有這種善根,但是沒有因緣得到啓發。其實很多人都是有善根的,就是缺了一個環節,善根啓發不出來,所以就一直在輪回。

  我們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好,究竟都是靠我們的業力決定的——不是說我們自己想往生就能夠往生、自己說下一輩子去哪裏就能夠去哪裏。你自己要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有自在的人,他能夠對自己的生命有自主權、自主得了。我們如果要自主後世的生命,我們今生今世的生命能不能自主呢?常常也是很難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想做一件什麼事情、比較重要的事情,長時間去做,但是做一做就不想做了,做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就不想做了。修行也是一樣,修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修不動了,就不想修了;學佛法,學一學,學來學去就是這些道理,沒有更加新鮮的東西,就不想再學了……因爲人的習性總是喜歡新鮮的東西,不喜歡舊的東西,喜新厭舊。佛法剛好相反——佛法不能用新跟舊來衡量,佛法道理是恒常不變的、是真理,要靠我們去體會。我們沒辦法體會、沒辦法體悟,我們就不容易同佛法的真理相應。因爲不相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天很多的行爲、生活,不知不覺都成了一種習慣。所謂習慣就是幾點鍾做早課、幾點鍾做晚課、幾點鍾過堂、掃地、上課等等,就是寺廟裏面所規定的一種作息時間,我們慢慢就照這樣去做。但更多的人常常都是要來適應眼前的環境,一旦眼前的環境適應了,就不容易用心了,因爲他已經適應了,所以不需要用心了。如果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肯定就要去了解,晚上住在什麼地方、有沒有水、吃飯在什麼地方、安全不安全等等,就會去關心很多的事情,關心帶的物品夠不夠等等。但我們一旦對一個環境很熟悉的時候就容易麻痹大意、容易麻木——因爲很熟悉了。這樣的話也就是在隨緣,而隨緣也可以說在隨業,業走到哪裏我們就跟到哪裏。業有別業、有共業,我們每個人的業叫做別業,這些業加起來叫做共業。共業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別業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業會互相影響。如一個廟某某人他修行修得好對大家會有影響,修行修的不怎麼好對大家也會有影響,自然而然他就會産生影響作用。

  我們一旦習慣了,我們的心又如何來把握呢?我發現,我們山上的人——當然其他廟裏面的人也有這種種情況——什麼情況?就是人來去自由,去來自在,願意來就來,願意走就走,自由自在,來來去去,自由自在,去去來來……你注意去觀察,很多人這樣。這就是自己沒有真正下決心要做什麼事情,住在廟裏面到底要幹什麼?我們在廟裏面,也不是來尋找這樣一種自由跟自在, 這種自由自在是因爲沒有人管理你,是一種放任自流的自由自在,而不是真正修行修解脫的自由自在,是隨順煩惱的一種自由自在。那麼這也是一種隨緣,我們常常說隨緣,這也是一種隨緣。

  淨土宗常常講“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帶種種的業去。我們在寺廟裏修行、護持,算不算帶業呢?比如說我們過去做了很多的惡業,我們會不會把世俗社會的一些業帶到廟裏來?這一定是有可能的。因爲你把習性帶到廟裏來,就把業帶到廟裏來,你的業帶到廟裏來了,就會有障礙、會有業障,就肯定會有業障。我們常常聽到說業障,有的時候別人的業對你也會造成一種障礙——不僅僅自己的業會有障礙,別人的業也會障礙你,但是我們不容易覺察出來別人的業跟我們自己有什麼關系。假如你同一個大修行人在一起,他的業清淨、圓滿、智慧、慈悲具足,不知不覺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毛病也就少了;如果我們同一個惡業深重的人在一起,你時時刻刻心裏都會不安穩,就如你跟世間上的一個神經病人在一起,你看你怕不怕,若不注意,他可能把你揍一拳,他就會影響到你,肯定會影響到——這些都是業的關系。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要如何來觀察現實生活當中的緣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不是說任何事情我們放任自由就說“隨順緣起”,或者說我們什麼問題都不去解決,然後說“觀待緣起”,這樣就在無形當中拿緣起作爲了一個借口。緣起的本性是空的、是能夠改變的。

  今天晚上誦經論誦到、論典裏也有談到,我們通達空性的目的是能夠淨化緣起、改變緣起、組合緣起,並通過我們的發心,能夠重新組合、重新配對。就像電腦當中的病毒一樣,發現病毒了,就有障礙、死機了、不顯示了,要殺毒、把毒去掉,電腦就又恢複正常了。我們人也是一樣,人的心裏會有毒,也要殺毒,叁毒--貪、嗔、癡叁毒,叁毒去掉才能夠變成善根,變成叁種善根:無貪、無嗔、無癡善根。無貪、無嗔、無癡叁種善根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對治貪、嗔、癡生起來的。反過來說,我們內心當中如果充滿貪、嗔、癡,所有一切的善法都生不起來。如果我們的信心起來、內心清淨,內心清淨就說明說我們的貪、嗔、癡煩惱已經得到對治了,所以才能生長廣大的善法。而忏悔的目的,就是要把惡法的根拔除掉,把貪、嗔、癡叁毒的根去掉。

  我們做了好事,別人做了好事、做了很多功德,或者說造了不好的業,要怎麼辦呢

  對善業我們應該廣爲宣傳,爲什麼要這樣呢

  因爲做了善事、善業、善法,“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就會增長廣大;反過來,如果讓惡法增長廣大,就很麻煩,就會影響別人、妨礙別人。如果別人的一點點小毛病,因爲你說來說去,因爲通過你的介紹、通過你的講說、通過你的傳播,就讓很多人再把這種惡法的因種種了下去。但是對此我們不容易認識,我們會認爲說:我講的是一個客觀事實,某某人確實有什麼問題,我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也不是亂說,都是有根據的。但我們有沒有考慮到我們講這樣的話目的在哪裏?動機在哪裏?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我們要告訴別人一個什麼信息?對方接受了我們的信息之後,會有什麼幫助、會有什麼利益?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常常會有一種心理,什麼心理呢

  就是我聽到了一些消息、得到了一些信息,你們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比你們高一等。人就是會喜歡這樣一種心理,喜歡聽小道消息。而小道消息怎麼能夠跟國家正規新聞比呢?正規新聞肯定可靠,小道消息大部分是有水分的。但爲什麼我們人就會喜歡呢?因爲我們人的心理會有毛病,尤其是比較容易同惡法去相應。你說一個不好的,他馬上就相信;你說某某人做了好事他反而不相信,他說你這麼說是爲了講好聽的話。人的心就是很奇怪,如果說對方的…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