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坐禅、念佛、诵经、持咒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来修行,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我们该如何来用心呢?我们常常听到说要随缘,那么如何来随缘呢
缘有清净的缘起,也有染污的缘起。我们面对清净的缘起、面对染污的缘起,心里如何作意、如何用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随顺清净的缘起就好修行,例如在佛堂当中用功就比较容易,面对清净的境界、面对三宝,大家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就容易与法相应;而出了庙门,我们所要面对的和接触到的都是杂染的境界,那怎样能够不影响到我们的心呢
如何把自己的心看住、如如不动呢?每个人用功的方法、用心的方法、修心的方法就是不同的了。有些人念佛来摄心,因为我们散乱的心一直被外界的境界转动、拉跑。
念佛从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一直到永明延寿禅师、传灯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等等,乃至近代的印光大师、弘一大师,有很多人在提倡,甚至禅宗里好多上根利智的人也在提倡。所以宋朝以后,禅跟净合流,禅宗的道场也念《弥陀经》,我们做早晚功课都有念《弥陀经》,都有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心归命”,都有念“十方三世佛”;而念佛的道场也常常打坐,念一念佛后静坐,也修观想 、观像念佛。教下的,比如天台、华严宗,既注重教观,同时也念佛——比如弘一大师,教宗华严、行在戒律、指归净土等等……这些大师们都有各自用功的方法和对佛法道理的认识、对净土法门体会的感受、对教理教义有深入的了知、掌握。
净土法门有三个殊胜的地方:第一、横超三界。“横超三界”是什么意思呢?净土宗里有个比喻:说一只虫子在竹子里头,它要戳开竹子的话,在旁边咬一个洞就能钻出来,它如果一节一节去咬的话,不知要咬多久,可能没出来就死了——这就是“横超三界”。第二、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退转,不会退步、只会进步。第三、一生补处——这是极乐世界三大殊胜的地方。但要成佛就很慢了,因为要排队,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排到你。经典里边说每天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就像下雨的雨点那么多。那有多少人?所以你要选择成佛,在娑婆世界比较容易,在极乐世界比较保险。我们究竟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还是比较保险的呢?这就跟投资一样,把钱拿到银行存着利息很少,但比较保险;若拿去投资投到股票,弄不好到时候钱变成了纸张。在娑婆世界成佛也是一样,弄不好你下一辈子到底去哪里,都是很难讲的事情。
我们说增上生——要想增上生,增上环境的营造就很重要。如果我们跟别人没有因缘或者因缘不深,往生的时候、或再来投胎,要找到自己的父母可能都不容易——因为没有业力。今年我们这里不是有一个往生的吗?有好多人去给他助念,但很难讲他会生到什么地方去。有可能生到非洲去,那就遇不到佛法;他要生到新疆去都很难,那是伊斯兰教的地方;生到中东去也是不容易的;甚至说某一个区域都是没有出家人、没有庙、不信佛的……也就是有了增上环境之后,你下一辈子出来再学佛法才会有因缘。社会上面其实很多人要来学佛法、修佛法,就是苦于入道无门,他不知道怎样进入庙门、怎样同出家的法师沟通、怎样办一些手续……或者说他原来有这种善根,但是没有因缘得到启发。其实很多人都是有善根的,就是缺了一个环节,善根启发不出来,所以就一直在轮回。
我们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好,究竟都是靠我们的业力决定的——不是说我们自己想往生就能够往生、自己说下一辈子去哪里就能够去哪里。你自己要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有自在的人,他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自主权、自主得了。我们如果要自主后世的生命,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能不能自主呢?常常也是很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什么事情、比较重要的事情,长时间去做,但是做一做就不想做了,做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不想做了。修行也是一样,修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修不动了,就不想修了;学佛法,学一学,学来学去就是这些道理,没有更加新鲜的东西,就不想再学了……因为人的习性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不喜欢旧的东西,喜新厌旧。佛法刚好相反——佛法不能用新跟旧来衡量,佛法道理是恒常不变的、是真理,要靠我们去体会。我们没办法体会、没办法体悟,我们就不容易同佛法的真理相应。因为不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很多的行为、生活,不知不觉都成了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就是几点钟做早课、几点钟做晚课、几点钟过堂、扫地、上课等等,就是寺庙里面所规定的一种作息时间,我们慢慢就照这样去做。但更多的人常常都是要来适应眼前的环境,一旦眼前的环境适应了,就不容易用心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所以不需要用心了。如果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肯定就要去了解,晚上住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水、吃饭在什么地方、安全不安全等等,就会去关心很多的事情,关心带的物品够不够等等。但我们一旦对一个环境很熟悉的时候就容易麻痹大意、容易麻木——因为很熟悉了。这样的话也就是在随缘,而随缘也可以说在随业,业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业有别业、有共业,我们每个人的业叫做别业,这些业加起来叫做共业。共业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别业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业会互相影响。如一个庙某某人他修行修得好对大家会有影响,修行修的不怎么好对大家也会有影响,自然而然他就会产生影响作用。
我们一旦习惯了,我们的心又如何来把握呢?我发现,我们山上的人——当然其他庙里面的人也有这种种情况——什么情况?就是人来去自由,去来自在,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自由自在,来来去去,自由自在,去去来来……你注意去观察,很多人这样。这就是自己没有真正下决心要做什么事情,住在庙里面到底要干什么?我们在庙里面,也不是来寻找这样一种自由跟自在, 这种自由自在是因为没有人管理你,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由自在,而不是真正修行修解脱的自由自在,是随顺烦恼的一种自由自在。那么这也是一种随缘,我们常常说随缘,这也是一种随缘。
净土宗常常讲“带业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带种种的业去。我们在寺庙里修行、护持,算不算带业呢?比如说我们过去做了很多的恶业,我们会不会把世俗社会的一些业带到庙里来?这一定是有可能的。因为你把习性带到庙里来,就把业带到庙里来,你的业带到庙里来了,就会有障碍、会有业障,就肯定会有业障。我们常常听到说业障,有的时候别人的业对你也会造成一种障碍——不仅仅自己的业会有障碍,别人的业也会障碍你,但是我们不容易觉察出来别人的业跟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假如你同一个大修行人在一起,他的业清净、圆满、智慧、慈悲具足,不知不觉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也就少了;如果我们同一个恶业深重的人在一起,你时时刻刻心里都会不安稳,就如你跟世间上的一个神经病人在一起,你看你怕不怕,若不注意,他可能把你揍一拳,他就会影响到你,肯定会影响到——这些都是业的关系。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要如何来观察现实生活当中的缘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说任何事情我们放任自由就说“随顺缘起”,或者说我们什么问题都不去解决,然后说“观待缘起”,这样就在无形当中拿缘起作为了一个借口。缘起的本性是空的、是能够改变的。
今天晚上诵经论诵到、论典里也有谈到,我们通达空性的目的是能够净化缘起、改变缘起、组合缘起,并通过我们的发心,能够重新组合、重新配对。就像电脑当中的病毒一样,发现病毒了,就有障碍、死机了、不显示了,要杀毒、把毒去掉,电脑就又恢复正常了。我们人也是一样,人的心里会有毒,也要杀毒,三毒--贪、嗔、痴三毒,三毒去掉才能够变成善根,变成三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无量无边的善法都是从对治贪、嗔、痴生起来的。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当中如果充满贪、嗔、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生不起来。如果我们的信心起来、内心清净,内心清净就说明说我们的贪、嗔、痴烦恼已经得到对治了,所以才能生长广大的善法。而忏悔的目的,就是要把恶法的根拔除掉,把贪、嗔、痴三毒的根去掉。
我们做了好事,别人做了好事、做了很多功德,或者说造了不好的业,要怎么办呢
对善业我们应该广为宣传,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做了善事、善业、善法,“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就会增长广大;反过来,如果让恶法增长广大,就很麻烦,就会影响别人、妨碍别人。如果别人的一点点小毛病,因为你说来说去,因为通过你的介绍、通过你的讲说、通过你的传播,就让很多人再把这种恶法的因种种了下去。但是对此我们不容易认识,我们会认为说:我讲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某某人确实有什么问题,我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不是乱说,都是有根据的。但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我们讲这样的话目的在哪里?动机在哪里?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信息?对方接受了我们的信息之后,会有什么帮助、会有什么利益?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心理呢
就是我听到了一些消息、得到了一些信息,你们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比你们高一等。人就是会喜欢这样一种心理,喜欢听小道消息。而小道消息怎么能够跟国家正规新闻比呢?正规新闻肯定可靠,小道消息大部分是有水分的。但为什么我们人就会喜欢呢?因为我们人的心理会有毛病,尤其是比较容易同恶法去相应。你说一个不好的,他马上就相信;你说某某人做了好事他反而不相信,他说你这么说是为了讲好听的话。人的心就是很奇怪,如果说对方的…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