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过失他非常容易相信,如果说对方的一个长处他反而不相信,并且对你还会有看法——这是很多人的一种心态。我们修行就是身语意要清净,都要讲好话,要慢慢去修改、去跟佛法相应,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去用功,慢慢去改进。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把修行分两个方法:一种是易行道,一种是难行道。龙树菩萨认为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行道,念佛往生是易行道、就是比较容易修。当然难跟易也是相对的——净土是对娑婆世界来讲的,对秽土来讲是有净土的。所有的佛都是有净土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诚笃速生。弥勒佛也好、药师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所有的佛都有净土。佛的净土对佛来讲是佛的依报,因为佛的三身圆满,所以他的依报也是清净的。我们凡夫业障深重,所以我们的业报就是五浊恶世。
凡夫跟佛陀、圣者时空的概念是不同的。我们常常会把地球上的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比,或者佛经里的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去比,但这本身就不能这么比、也不好这么比,这么比本身是不妥当的。地球上种种的国家、世界,它怎么存在、怎么变化、有些什么问题,种种的说法是我们现在科学的说法、科学的解说、科学的解释,它根据的是科学的原理,而实际上还有好多好多我们的科学还达不到。像过去没有可能跑到月亮上去,现在就可以;我们过去对太阳、月亮的认识,跟现在科学的认识就不相同。那佛陀和菩萨对时空的概念,又绝对不同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在三维空间当中,在这样一个时空因缘当中。如果我们把时空放大,四维、五维、六维、七维、八维、十维, 十法界就都会有,就是我们对很多道理,佛教很深的一个道理,不容易去体会。
不容易去体会的时候我们常常就会有很多分别,有分别就会有对立。但佛法本身是圆满的,它不是一个对立的法。只要有一个对立的法,它本身就不是佛法。比如说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到地狱里去,是他自己发的愿,他发愿愿意去地狱,就是他是愿力在主导,所以他到地狱里去不会受苦;而一般的人造恶业堕落地狱,情况就不同。同样的地狱对菩萨来讲,对人来讲就不一样。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那个时候我就遇到一个人,他从国外回来,因为他家在农村,住宿卫生条件都很差,他就到城市里去住,住到最高级的宾馆里。他原来的很多农村亲戚就到城市里去看望他、到宾馆去看望他。于是这个人开了好几个房间给他们住,叫大家晚上住到这些地方去。而这些农村里的人,他们本身的生活就很差,已经习惯了,有人看这么干净的房间就不敢睡觉,他说“我睡在地板上就可以”,然后他一个晚上就睡在地板上,不敢睡到床铺上。人的心理差别是很大的,因为他在农村当中一直苦习惯了,他觉得这已经很好了,就像在天堂一样,消不了这种福报。但是他也就是这样一个认识、这样一个境界,你很难说他睡在地板上是错的还是对的,因为他自己感到很快乐,他睡在床铺上可能很痛苦——他的心情不同,他有不同的心情。所以,我们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议的。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因为要一生补处,所以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达到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寿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修行、去培养各种福德和因缘。实际上我们人在世间,迷的世界、悟的世界,都是在刹那之间的转化。就是你现在可能很清楚,过一会儿又会迷糊,过一会儿迷糊,再过一会又会清醒起来……所以“迷悟一念间”,迷跟悟都是在一念之间。我们迷的时候是很多的,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迷糊。那么只有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清醒过来呢?“一旦无常万事休”,要死的时候清醒过来了。但你要死了才清醒过来就来不及了,清醒过来马上就要死了,那宁愿不清醒。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这样,是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经》里谈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具足善根、福德、种种的因缘才能够去的,不是说随便就能够去。
省庵大师作过一首偈子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花中佛现前”,就是莲花化身。“佛光来照紫金莲”,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到莲花、化生,我们的心随佛菩萨往生,但实际上是无去无来的。“无去来中事宛然”。我们常常把娑婆世界同极乐世界对立起来,才会发生问题,说我们究竟要往生、还是说我们要增上生?如果我们把它们统一起来,净土秽土都源于我们的一念心,我们的一念心清净了,自然秽土也就清净了,也就变成净土了。所以,我们在寺院里头修行、用功,就是要来认清我们的心。
禅宗讲,人有妄想、有分别。要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要靠戒定慧。光戒的力量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靠定的力量。靠戒的力量才能够认清楚,哪个是小偷才能够分得清楚,能够认识清楚烦恼。因为拿戒律来对照,就知道哪些行为符合不符合戒律、符合不符合佛法,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已经看清楚。定有什么力量呢?定的力量是能够把这个小偷抓住——就如我们庙里看到一个小偷,你去抓,抓到了就是定的力量。慧呢?就是把那个小偷送到派出所去,人走了、离开了这里——这就叫戒定慧。
我们的烦恼也一样——你把烦恼从内心当中赶走了,你能够把烦恼止伏住、止住,要靠定、调伏,让内心寂静。你认清了烦恼、认清了哪些行为是不如理不如法、不符合戒律的,这就是戒的功夫,戒的功能、功用。我们常常很多很多妄想,就是因为认识不清,就是因为在戒律方面没有做好,所以对很多妄想就认识不清。不能止息妄想,因为定力不足;不能破除妄想,因为缺乏智慧。戒定慧都跟我们人的妄想、分别执着有关系的,是用来对治这些问题、内心的问题。但我们修行的时候,烦恼容易成片,念佛不容易成片;容易跟烦恼打成一片,不容易跟智慧打成一片,容易同妄想打成一片。所以禅宗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这样的道理,妄想如果不死、根不除,它一样会再起来。
如果说我们自己修行,种种善因就可以了,以后就有好的果报——象这样烦恼也很难断、妄想也很难除。你可以不要去管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在原理上是对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不等于说,你种瓜就能够得瓜,种豆就能够得豆。你瓜种下去、豆种下去,最后你的种子没了、你的瓜也没了、你的肥料也没有了,你也白费,不一定说你种了,最后就能有收成。也就是你这种行为可能是好的,但并不等于说你以后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它还需要缘。佛法为什么讲因缘果报?必须因缘合和才能够有果。我们仓库里也有好多的种子,花生、谷子、红豆……放在屋子里,这个种子怎么能够起作用?不可能起作用!时间长了,种子也坏掉了。你只有拿到地里头去种,并且是适当的时间。你种错了,现在去种都不行了,现在去种肯定种不了了,还有一个季节的问题、气候的问题,必须是这个时间。
我们发心修行也是一样,你种瓜要怎么种呢?得瓜你怎样能够得到瓜呢?你怎么种怎么得就是很重要的。你怎么种就关系到你怎么得——你要先去种,并且要好好种,最后才能够得到瓜得到豆。修行也是一样,要去修、并且要好好修。怎么修最后有收成、最后比较丰收?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这么去理解因果的道理的话,也只是种瓜得到瓜,种豆得到豆,那农民肯定比我们理解得更清楚,他种的瓜种的豆肯定收成比我们要好,我们还不一定想得清楚。曾经在广化寺的时候,有一个老和尚种了一个地瓜,45斤,他一个人干活,佛学院一百多个人都比不上他。一早我们上殿的时候他就去干活去了,干到晚上七八点钟,每天都只吃一餐。他现在人还在,整个庙的草他给除得干干净净,这种精力就是很了不得了。而且他日中一食,房间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个床铺。我就问他:你这么卖命的话,并且岁数又这么大,你怕不怕死?他说不怕死。我说你怕不怕生病?他说不怕。为什么?他说其实人不会生病。我说人怎么不会生病呢?他说这个生病都是业障,要么生的病都是假的病,他说生假的病你去治疗能够好,真正生了病治疗就治不好。他说这个假的病不用医它就会好,他说假病不用医,但是真病医不了,所以他说我不怕病,我也不怕死。他说为什么?如果我自己知道不行了,我就自己赶紧爬到化身窑里去,然后一点火把自己烧了,也不需要麻烦别人。这个人就很不简单,就是他以这种精神来修行来锄地锄草,所以他才能够锄那么多。这个人现在还是在的,可能我们好多同学都知道。这个不是说我们大家要去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学得出来,而是你有没有这种绝对的一种信心不是容易的事情。草你是锄不完的,锄了又生、锄了又生,生了又去锄,这个草都是很难锄的,犹如我们内心的烦恼一样,非常多。你去断一个烦恼,它又生出两个来,它常常就会有,烦恼多如草,比草还更多、还细微。所以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耐心。
六祖大师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冤家。”就是你一生都在诵经,念来念去,最后你还是不懂佛法的道理、不晓得佛法的义理,跟佛法成了冤家,成了仇家。为什么不是亲家?是亲家你才能够了解它的道理,而实际上我们念了很多的经论,最后我们还是不明白佛说法的本意,我们就都成了佛菩萨的仇家冤家。我们不懂得佛菩萨告诉我们的真正是什么意思呢?就有如说你在家里,你的父母对你非常好、非常疼爱你,你从小到大父母那么照顾你,但你就是不懂父母的心意,不懂父母的话是什么意思。因为你不懂得父母的意思,就非常容易常常同父母作对,父母说东你要西、要南,父母说南你要北……你常常就容易有这样一种心情。而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小孩小不懂事,要好好去照顾;但这个小孩他却说你这个老人家思想太顽固了、不要这么麻烦天天说。
我遇到过一个非常有身份的人,六十几岁了,他说每次出门的时候,他的母亲都要告诉他:你要多穿衣服,你不要坐飞机、要少坐飞机,至少要少坐飞机多做火车,这样比较安全。母亲给他讲,他回答说我都知道。他就跟我说:我都活了六十几岁了,怎么不知道衣服要穿多少、要坐什么交通工具?但是你不好和自己的母亲去争,她这也是关心,她是表达一种心情。而我们如果不明白的话,听久了就听厌烦了——每次出门她要给你讲这些话,你就不喜欢听了。然后他又说:每次回去看自己的父母,母亲都讲你不用回来,你回来影响工作,跑这么远又浪费钱。但是你真正回家的时候,父母又很高兴,实际上他心里也希望你回来,但是也怕你回来,你真的回来他也很高兴,你不回来他也不会怪你。这我们就要去了解父母的一种心情了,假如你父母说你不要回来,刚好你是不是可以几十年不回去,你就是听父母的话?过去儒家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会跑到哪里、人到处跑,社会背景不一样了。这也就是我们要去理解上面人的一种心情、一种意思了,上面的人他也有可能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但是我们要把它理解成准确的,你就不能照着语言的表面来理解,照语言的表面来理解的话,显然就不是说话人的本意了。
我们读佛经也是一样,怎样领会文字里头的内涵就很重要。维摩诘居士成就很高,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居士维摩诘,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弟子都很不敢同维摩诘居士接触,为什么呢?因为维摩诘居士的道法更高,比这些比丘都高,常常会被他问得没有话说。有一天,一个比丘遇到维摩诘居士,就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来见佛陀?维摩诘居士说,我从道场来。比丘说:哎!你是居士怎么有道场,出家人才有道场,居士怎么会有道场?维摩诘居士说:直心是道场。维摩诘居士他说的是直心,这就是一种境界了,他认为直心就是道场,心直了。当然直心也不是说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我们内心没有谗曲,我们内心有谗曲、内心有弯曲,有很多弯弯曲曲、拐弯抹角,就是不好的。通常的人常会粉饰自己,担心自己真实的想法被人家知道。这样的话,他讲话就是绕来绕去的,让人家听不明白,甚至产生误解,都是有的。而我们学佛法的人,就要很擅长、很容易把我们自己的意思表达得让人家能很清楚了解我们有什么想法,这是很关键的。现在的高科技产品,越是现代化的越简单,例如傻瓜照相机,傻瓜都可以照,按一下就可以了,不会让人误会。如果弄得很复杂的话,别人用不了,不知道怎么开怎么关,它的用处就不大。这些就是搞设计的人、发明的人、制造的人已经考虑到了怎样去普及,让大家都能够使用这些产品。我们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讲的佛法,怎样让更多的人能够非常容易领会、容易接受,我们都要去考虑,并且我们讲出来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佛法。我们的本意就是要弘法,就是让大家来接受,就是这样一种用意,一种用心,这些佛法让我们自己在用功的过程当中有收获、有用处,所以也希望能够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得到这样一种利益,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佛陀的智慧慈悲光明。今天就讲这么多。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