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P2

  ..續本文上一頁教授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通過親近善知識來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維、觀察、修習,最後得到相應的證悟。最初如理的聽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趣入佛法的先導,總結起來有叁個步驟:初善啓請,中善谛聽,後善流通。

  

  

   什麼是初善啓請呢?就是在講法之前,聽法的人要向說法師作啓請。我們可以看到在佛經中,佛陀與很多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弟子請教問題,佛陀就給他們講法,這些人就叫做當機衆,當機衆的啓請是促成佛陀講法的重要因緣。佛陀講法時,會場中還有叁種人:一種是影響衆,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他們在場的目的是影響別人。弟子們看到這些已有大成就的等覺菩薩也坐在裏面聽法,自然也就願意來聽。另一種是結緣衆,他來聽法的目的就是爲了和大家結緣。還有一種是隨喜衆,他們是碰到了就聽,碰不到就不聽,隨喜大家而已。其中大部分的人是隨喜衆,但最關鍵的是當機衆,由他們來向佛做啓請,佛才會講法。因爲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除了《佛說阿彌陀經》外,其它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才講的,衆生有困惑,佛才應機回答。就像我們生病去看醫生一樣,有什麼病才給你開什麼藥,佛說法也是因病予藥,才會應機,而不是像小販賣貨一樣,不管要不要都給人說,那就不對了。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不是靠我們憑空去想像的,因爲佛菩薩觀察到衆生機緣成熟了就講佛法,所以我們要有希求心,才容易感得聞法因緣的成熟。這就是初善啓請的目的所在。 

  

   我們如何培養聞法的希求心呢?就像世間人做生意一樣,要先看到好處才願意去做,聽法也是一樣,要先知道它的殊勝利益才會有希求心。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如《大寶積經》說:“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慧能修淨義,得義能招樂。聰慧得義已,證現法涅槃,聞法淨黠慧,證得第一樂。”(卷第五十)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譬如入暗處,現前諸色相,彼眼不可見,以火能破瞑。如是現在劫,彼有生死人,于善不善法,不聽而不知。由聽是法故,于罪不應作,及除非義利,速能趣涅槃。樂親近師友,增長于聞慧,彼慧清淨故,獲得妙樂義。彼聞義智者,見非法出離,于淨法勇猛,得殊勝妙樂。若于菩薩藏,聞已住法性,光明照世間,真行菩提行。”(卷第叁十叁)

  

   《瑜伽師地論》說:“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叁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叁菩提無上妙迹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悅想,于現法中未得涅槃及叁菩提,于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卷第四十四)

  

   希求心的行相,如《瑜伽師地論》說:“菩薩雲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于善說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如是略說于善說法安住猛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爲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余方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又諸菩薩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資身衆具飲食等事所有愛重,于欲聽聞諸善說法所有愛重,以前愛重方後愛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數分中亦不及一,于算分中亦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菩薩如是于善說法深生敬重,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淨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卷第叁十八)當然這裏講的希求心的量是很高的,對于初學者,只要依著經論隨份隨力去思維,讓內心對聽法産生好樂,就是有了希求心。

  

   初善啓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策學法者對說法師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有幾分恭敬,就會有幾分受用。可是凡夫最容易從外相上分別好壞,對法師挑毛病,這是最要不得的。不論法師相貌、聲音等有沒有缺陷,只要他講的是佛法,我們恭敬地聽受就能得到好處,反過來說,如果對法師生輕慢心,觀察過失,那就肯定不願意聽他說法了,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因此在聽法前,對法師種種的非理作意、不恭敬的心態都要淨除。如《瑜伽師地論》說:“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于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于壞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于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叁于壞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于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于言詞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于義,不應依文;五于壞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粗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如是菩薩欲聽法時,于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于說法師未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劣,于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卷第四十四)

  

   在啓請中還應對說法師做種種的承事供養,這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敬法和法師的業障,同時積聚聽法的資糧。例如佛陀在因地中求聞《法華經》時,曾對仙人承事供養曆經千年,如《妙法蓮華經》說:“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座,身心無惓,于時奉事經于千歲,爲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卷第四)

  

   什麼是中善谛聽呢?就是在正式聽法的時候,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讓聞法與說法相應。我們可以看到,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聽法的人要很認真,不能聽錯,這樣才能得到受用並憶持記錄下來。真正相應的時候,當下就能夠調伏煩惱,開顯智慧。每部經結束時都是一切大衆皆大歡喜,多少人發無上道心等等,這就是善谛聽聞的效果。

  

   如何做到善谛聽聞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聽聞軌理中講到,聽法時首先要斷器叁過。打一個比方,說法就像天降甘霖,聽法就像用杯子去接,這接水的容器必須准備好,不能有叁種過失:第一種是覆器,就是杯子倒覆過來,那就接不到雨水;第二種是垢器,雖然沒有覆器的問題,但是杯子裏面是髒的,有泥巴甚至有毒,如此,接到的水就不能飲用。第叁種是漏器,雖然沒有前兩種問題,但是杯子有洞,水也存不住。

  

   聽聞佛法也是一樣,要斷除這叁種過失。佛陀也常常在講法的時候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是斷器叁過。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八個字,聽聞佛法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裏。第一個“谛聽”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法聽進去,要斷覆器。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散亂,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說:“雲何心散亂性?答:諸心散性,若心亂性,心躁擾性,心流蕩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亂性。”(卷第十七)就是心念不能安住,東想西想,聽法時心不曉得跑到哪裏去了,根本就聽不到法,這就是覆器。無散亂心聽法的行相,如《瑜伽師地論》說:“雲何菩薩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聽聞正法,叁者聆音屬耳聽聞正法,四者掃滌其心聽聞正法,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菩薩如是求聞正法。”(卷第叁十八)對治散亂的方法,比較重要的是要在聽法之前做好前行准備,可以通過供養、皈依、祈求等提策對聞法的希求心和恭敬心,從而讓自己的心能夠收攝。

  

   聽法時還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昏沈,如《大乘廣五蘊論》說:“雲何昏沈?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昧爲性,是癡之分,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爲業。”就是心智蒙昧,不清明,沒有能力去感受外在的境界,再嚴重的就會打瞌睡,這也是覆器的典型行相。我們聽法時昏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業障,以前造過不敬法的業,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好好忏悔。

  

   第二個“谛聽”,是指聽法時內心一定要良善、清淨,不能夾雜不良的動機,這是斷垢器。如果內心不清淨,動機不純,學佛法的時候就會受到染汙,雖然有點相似的幫助,但是會有很多壞作用,乃至根本得不到佛法的受益。如《瑜伽師地論》說:“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卷第二十)聽法的目的是讓我們出離、解脫,究竟成佛,不能爲名爲利,那是世間八風。學法時動機不純就是因地不正,因地不正就不會有好的果報。《瑜伽師地論》說:“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爲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爲引他令信于己,不爲利養恭敬稱譽。”(卷第二十)

  

   後四個字“善思念之”,指的是能夠憶持所聽的法義,不失念,這是斷漏器。如《大乘廣五蘊論》說:“雲何失念?謂染汙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性。染汙念者,謂煩惱俱。于善不明記者,謂于正教授,不能憶持義,能與散亂所依爲業。”失念就是聽完了就忘記掉,內心不能執持所聞的法義,聽聞也就等于白聽了。我們聽法前都要念的開經偈中有一句“我今見聞得受持”,見聞之後就要受持,受是指領納,持是執持。受持後,我們才能慢慢地理解如來說法的真實義,這是很關…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