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授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通过亲近善知识来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维、观察、修习,最后得到相应的证悟。最初如理的听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趣入佛法的先导,总结起来有三个步骤:初善启请,中善谛听,后善流通。
什么是初善启请呢?就是在讲法之前,听法的人要向说法师作启请。我们可以看到在佛经中,佛陀与很多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弟子请教问题,佛陀就给他们讲法,这些人就叫做当机众,当机众的启请是促成佛陀讲法的重要因缘。佛陀讲法时,会场中还有三种人:一种是影响众,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他们在场的目的是影响别人。弟子们看到这些已有大成就的等觉菩萨也坐在里面听法,自然也就愿意来听。另一种是结缘众,他来听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大家结缘。还有一种是随喜众,他们是碰到了就听,碰不到就不听,随喜大家而已。其中大部分的人是随喜众,但最关键的是当机众,由他们来向佛做启请,佛才会讲法。因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除了《佛说阿弥陀经》外,其它的经典都是有人请问才讲的,众生有困惑,佛才应机回答。就像我们生病去看医生一样,有什么病才给你开什么药,佛说法也是因病予药,才会应机,而不是像小贩卖货一样,不管要不要都给人说,那就不对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法,不是靠我们凭空去想像的,因为佛菩萨观察到众生机缘成熟了就讲佛法,所以我们要有希求心,才容易感得闻法因缘的成熟。这就是初善启请的目的所在。
我们如何培养闻法的希求心呢?就像世间人做生意一样,要先看到好处才愿意去做,听法也是一样,要先知道它的殊胜利益才会有希求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如《大宝积经》说:“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听增长闻,闻能增长慧,慧能修净义,得义能招乐。聪慧得义已,证现法涅槃,闻法净黠慧,证得第一乐。”(卷第五十)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譬如入暗处,现前诸色相,彼眼不可见,以火能破瞑。如是现在劫,彼有生死人,于善不善法,不听而不知。由听是法故,于罪不应作,及除非义利,速能趣涅槃。乐亲近师友,增长于闻慧,彼慧清净故,获得妙乐义。彼闻义智者,见非法出离,于净法勇猛,得殊胜妙乐。若于菩萨藏,闻已住法性,光明照世间,真行菩提行。”(卷第三十三)
《瑜伽师地论》说:“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卷第四十四)
希求心的行相,如《瑜伽师地论》说:“菩萨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如是略说于善说法安住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身众具饮食等事所有爱重,于欲听闻诸善说法所有爱重,以前爱重方后爱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数分中亦不及一,于算分中亦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菩萨如是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卷第三十八)当然这里讲的希求心的量是很高的,对于初学者,只要依着经论随份随力去思维,让内心对听法产生好乐,就是有了希求心。
初善启请还有一个目的,是提策学法者对说法师的恭敬心。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有几分恭敬,就会有几分受用。可是凡夫最容易从外相上分别好坏,对法师挑毛病,这是最要不得的。不论法师相貌、声音等有没有缺陷,只要他讲的是佛法,我们恭敬地听受就能得到好处,反过来说,如果对法师生轻慢心,观察过失,那就肯定不愿意听他说法了,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因此在听法前,对法师种种的非理作意、不恭敬的心态都要净除。如《瑜伽师地论》说:“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尝见过。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卷第四十四)
在启请中还应对说法师做种种的承事供养,这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敬法和法师的业障,同时积聚听法的资粮。例如佛陀在因地中求闻《法华经》时,曾对仙人承事供养历经千年,如《妙法莲华经》说:“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卷第四)
什么是中善谛听呢?就是在正式听法的时候,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让闻法与说法相应。我们可以看到,每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始,听法的人要很认真,不能听错,这样才能得到受用并忆持记录下来。真正相应的时候,当下就能够调伏烦恼,开显智慧。每部经结束时都是一切大众皆大欢喜,多少人发无上道心等等,这就是善谛听闻的效果。
如何做到善谛听闻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听闻轨理中讲到,听法时首先要断器三过。打一个比方,说法就像天降甘霖,听法就像用杯子去接,这接水的容器必须准备好,不能有三种过失:第一种是覆器,就是杯子倒覆过来,那就接不到雨水;第二种是垢器,虽然没有覆器的问题,但是杯子里面是脏的,有泥巴甚至有毒,如此,接到的水就不能饮用。第三种是漏器,虽然没有前两种问题,但是杯子有洞,水也存不住。
听闻佛法也是一样,要断除这三种过失。佛陀也常常在讲法的时候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八个字的内涵就是断器三过。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八个字,听闻佛法真正的关键就在这里。第一个“谛听”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把法听进去,要断覆器。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容易有的一种状态是散乱,如《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说:“云何心散乱性?答:诸心散性,若心乱性,心躁扰性,心流荡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乱性。”(卷第十七)就是心念不能安住,东想西想,听法时心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根本就听不到法,这就是覆器。无散乱心听法的行相,如《瑜伽师地论》说:“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卷第三十八)对治散乱的方法,比较重要的是要在听法之前做好前行准备,可以通过供养、皈依、祈求等提策对闻法的希求心和恭敬心,从而让自己的心能够收摄。
听法时还容易有的一种状态是昏沉,如《大乘广五蕴论》说:“云何昏沈?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就是心智蒙昧,不清明,没有能力去感受外在的境界,再严重的就会打瞌睡,这也是覆器的典型行相。我们听法时昏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业障,以前造过不敬法的业,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好好忏悔。
第二个“谛听”,是指听法时内心一定要良善、清净,不能夹杂不良的动机,这是断垢器。如果内心不清净,动机不纯,学佛法的时候就会受到染污,虽然有点相似的帮助,但是会有很多坏作用,乃至根本得不到佛法的受益。如《瑜伽师地论》说:“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卷第二十)听法的目的是让我们出离、解脱,究竟成佛,不能为名为利,那是世间八风。学法时动机不纯就是因地不正,因地不正就不会有好的果报。《瑜伽师地论》说:“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称誉。”(卷第二十)
后四个字“善思念之”,指的是能够忆持所听的法义,不失念,这是断漏器。如《大乘广五蕴论》说:“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失念就是听完了就忘记掉,内心不能执持所闻的法义,听闻也就等于白听了。我们听法前都要念的开经偈中有一句“我今见闻得受持”,见闻之后就要受持,受是指领纳,持是执持。受持后,我们才能慢慢地理解如来说法的真实义,这是很关…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