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键的问题。对治漏器的方法,要在平时多培养内心的专注与寂静,不断增强自己的念知力,不能忆持法义的过失,慢慢就会得到改善。
有的人听法时还会存在这样的心态:我来听听,看看这位法师讲的有没有道理。这样听闻是不会得到受益的,因为他不是在学习,而是拿自己的见解去评判说法师。符合自己的见解才认可,觉得不合己意时,就会想:“你讲你的,我有我的看法。”这是内心不清净、有邪执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种心态,听法者觉得法师讲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没有讲到自己。其实真的没有讲到自己吗?不是,是没有用心去听,没有把法和“我”联系起来。“这个法师是为我讲佛法”,一般人很少这样思维,这就是法不入心的一种行相。如果用法师讲的法去看别人,观别人的过失,那就是法镜外照,错上加错了。
以上三种器过属于负面的部分,属于听法时要断除的过失,要想得到更大的受益,还应该从正面观察思维,让自己的好乐心增长。这些思维的角度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复次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远达想。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于善知识生船师想,于所说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于善知识生龙王想,于所说法生时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于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于所说法生财宝想,于所修行生富饶想。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识生良工想,于所说法生技艺想,于所修行生了知想。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识生勇健想,于所说法生器仗想,于所修行生破怨想。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珍宝想,于所修行生捃拾想。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于善知识生父母想,于所说法生家业想,于所修行生绍继想。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识生大臣想,于所说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卷第七十七)
什么是后善流通呢?听完后要依教奉行,就是把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如法行持。教授跟教诫不同,教授是告诉我们一个法门,应该怎么去做;教诫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是一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该取的,一个是该舍的。我们要对善知识的话深信不移,对于他教诫我们不能做的,如果只是今天没有做,明天还是照样去做,那是没有用的;同时教授我们要去做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做,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有成就。如果只遵守教授而不遵守教诫,或者反过来,都是不行的。就像冷热阴阳的相生相克一样,所有的教授教诫都要遵行无违,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听法后能够依教奉行,并将学习实践的心得为他人宣说,广为流通,这就是后善流通。
刚才提到,如理听闻佛法能够让我们开启智慧,乃至于佛陀讲完一座法后,就有许多人开悟证果。其实我们学习佛法,无论听闻也好,看书也好,都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论上面,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是表征佛法的,我们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后的内涵,才能够启发智慧,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讲“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就是说佛陀所有的言教都是我们修行的教授,都是现前对治烦恼究竟圆满成佛的。我们容易去接受文字理论,但是要体悟到内涵就不容易。我们学佛法是要通过如理听闻、思维、修习,到最后是要得到智慧,由智慧才能到彼岸,究竟地解脱生死。我们要以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经论的文字语句解释问题。佛在四依法中讲“依义不依语”,学文字是为了得到内涵,听闻、看书是要通达佛法,解真实义。如《瑜伽师地论》说:“由诸菩萨思惟法时但依其义、不依文故,于佛世尊一切所说密意语言能随悟入。”(卷第三十八)很多人学佛要么在文字上转,要么在义理上转,从这个概念推到那个概念,没办法现为教授。现为教授有什么效应?就是在听闻的当下,现行烦恼得到调伏,开启智慧,很多疑惑得到破除。比如讲无常,我们可以用无常来解释境界,但如果内心无动于衷,那有什么用呢?讲无常是要破除内心的常执,提起警策心和精进力。真的发起了精进,放逸懈怠等烦恼现行就会被破掉,这才是佛陀告诉我们无常的本意,其他法类也是一样。在经典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生病,正在休息,这时阿难在外面给别人讲佛法,讲到精进的时候,佛陀听到了,马上就坐了起来。阿难看到了,就问佛陀为什么不休息,佛陀说我听到你讲精进,心里好欢喜啊!佛在生病时都是这样示现的,一听到法,内心马上就能够相应。学习佛法真正能够现为教授了,就会有这样的功效。
如果听法久了,不想再听了,甚至疲掉了,好乐心没有了,那就是学出了问题。有些人学到最后成了“老油条”,什么道理都懂,烦恼却不能调伏,就是没有做到现为教授。学佛法就要让圣言活起来现为教授,要想办法真正体会佛法的内涵,真正体会到了佛法的境界,对法才会有感觉,才会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比如说我们对三宝的功德真正有了体会,才能谈得上建立终极信仰,就是要成佛、取证涅槃。真正建立起终极信仰的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会怯弱,每一天都很清楚为何而活者,所以内心很踏实,也非常有力量。如果体会不到佛法的内涵,就会感到佛法这么好,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还有如此多的烦恼和问题?就会疑惑重重。
我们学习佛法,不能把圣言现为教授的原因何在呢?《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意思是说,我们在人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感受到痛苦也好,快乐也好,美好也好,丑陋也好,都是自己的妄念产生出来的,是分别心分别出来的。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外表现象,无法辨别本质。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局部、有限时空因缘下的事物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知识、经验等。这些都是凡夫内心当中的经验,同时也是问题,必须用佛法去净化和提升。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听闻佛法时就会以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去理解佛法,这就是问题所在。
学习佛法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儒家也讲“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承载佛法的工具,在佛法中叫做名言。在学习佛法之前,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名言,也就是世间的语言文字,它是用来安立诸法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可是世间人却反而受到这套工具的支配和束缚。因为凡夫的名言所指的都是世间法,它是从分别心出来的,从烦恼出来的。我们的一切看法、想法、观念,都是受名言的支配,不仅会导致自己内在起烦恼,还会影响别人。佛法就不一样了,所讲的都是圣者的名言,它也有所指,却是从智慧流露出来的,所有言说皆依诸法实相,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但又不落入名言的执着中。凡夫被世间名言束缚住了,跳不出去,不能得到解脱。因此必须用圣者的名言来代替世间名言,否则你执着世间的一套名言,就难以接受佛教中圣者的名言,就会被束缚住。世间的成就恰恰是要放下的,世间讲“我”,佛法讲“无我”,世间讲“常”,佛法讲“无常”。我们学习佛法,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目的就在这里,要让我们的名言概念体系,符合圣人的名言体系,这样才能够转凡成圣。世间名言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会无常迁灭的。凡夫皆以有为法而有差别,圣人则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要透过学习,将内心中世俗染污的名言转变成佛法善净的名言,最后用智慧彻底破除一切执着,才能解脱生死,修行即是要达到这种胜义谛的境界。
学习佛法,就是要去体会佛菩萨的境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就是要把内心里面无明烦恼的名言种子、业种子去转化,转染成净,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以前都是凡夫的境界和经验,现在要去学习佛菩萨的境界和经验,这个境界和经验不容易学,那我们怎么去学呢?就是要依靠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步步深入。
三、依师修学信为本 次第方法无错谬
佛陀的言教都是指导我们修行的,祖师菩萨造的论是解释佛经的,也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教授,但是由于一般人的条件不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经论的内涵,必须靠善知识的善巧引导,让我们从自己的缘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迈上去,让佛言祖语能够现为教授。否则我们自己看经书,会觉得佛法很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看得见却够不着。善知识是真正有经验的过来人,知道我们的条件如何,学修的下手处在哪里,能够帮助我们对治烦恼,除遣疑惑,破除我法二执。我执跟法执的概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但是知道概念不一定就能够破得了,修行最终就是要去破我执跟法执,让我们究竟解脱。
依止善知识,当然不是随便依止的,所依止的善知识要具足一定的德相。但作为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错,对善知识要有信心。有信心的话,善知识才会为我们作指导,让我们突破修行的障碍,跨越心灵的樊篱。如果我们连很小的事情都不信,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给我们讲。对善知识的信心就像电脑的网卡一样,要靠它去接收信号,网卡要是坏了,信号就没有了。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就得不到指导和加持,就像网卡坏了,信号就断了。我们遇到善知识示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行为时,不能用自己的逻辑来推理,更不能用凡夫的心态分别善知识的过失,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看清楚境界低的人,境界低的人看不清楚境界高的人,心胸格局窄的人,不了解心胸格局宽的人,心胸格局宽的人却能把窄的涵盖进去。因此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他…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