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鍵的問題。對治漏器的方法,要在平時多培養內心的專注與寂靜,不斷增強自己的念知力,不能憶持法義的過失,慢慢就會得到改善。
有的人聽法時還會存在這樣的心態:我來聽聽,看看這位法師講的有沒有道理。這樣聽聞是不會得到受益的,因爲他不是在學習,而是拿自己的見解去評判說法師。符合自己的見解才認可,覺得不合己意時,就會想:“你講你的,我有我的看法。”這是內心不清淨、有邪執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種心態,聽法者覺得法師講的都是別人的問題,沒有講到自己。其實真的沒有講到自己嗎?不是,是沒有用心去聽,沒有把法和“我”聯系起來。“這個法師是爲我講佛法”,一般人很少這樣思維,這就是法不入心的一種行相。如果用法師講的法去看別人,觀別人的過失,那就是法鏡外照,錯上加錯了。
以上叁種器過屬于負面的部分,屬于聽法時要斷除的過失,要想得到更大的受益,還應該從正面觀察思維,讓自己的好樂心增長。這些思維的角度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說:“複次善男子,汝應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識生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又應于自身生遠行想,于善知識生導師想,于所說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遠達想。又應于自身生求度想,于善知識生船師想,于所說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應于自身生苗稼想,于善知識生龍王想,于所說法生時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又應于自身生貧窮想,于善知識生毗沙門王想,于所說法生財寶想,于所修行生富饒想。又應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識生良工想,于所說法生技藝想,于所修行生了知想。又應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識生勇健想,于所說法生器仗想,于所修行生破怨想。又應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識生導師想,于所說法生珍寶想,于所修行生捃拾想。又應于自身生兒子想,于善知識生父母想,于所說法生家業想,于所修行生紹繼想。又應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識生大臣想,于所說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卷第七十七)
什麼是後善流通呢?聽完後要依教奉行,就是把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如法行持。教授跟教誡不同,教授是告訴我們一個法門,應該怎麼去做;教誡是告訴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是一體的兩個方面,一個是該取的,一個是該舍的。我們要對善知識的話深信不移,對于他教誡我們不能做的,如果只是今天沒有做,明天還是照樣去做,那是沒有用的;同時教授我們要去做的,必須老老實實地做,一直堅持下去,才會有成就。如果只遵守教授而不遵守教誡,或者反過來,都是不行的。就像冷熱陰陽的相生相克一樣,所有的教授教誡都要遵行無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己聽法後能夠依教奉行,並將學習實踐的心得爲他人宣說,廣爲流通,這就是後善流通。
剛才提到,如理聽聞佛法能夠讓我們開啓智慧,乃至于佛陀講完一座法後,就有許多人開悟證果。其實我們學習佛法,無論聽聞也好,看書也好,都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論上面,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是表征佛法的,我們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後的內涵,才能夠啓發智慧,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講“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就是說佛陀所有的言教都是我們修行的教授,都是現前對治煩惱究竟圓滿成佛的。我們容易去接受文字理論,但是要體悟到內涵就不容易。我們學佛法是要通過如理聽聞、思維、修習,到最後是要得到智慧,由智慧才能到彼岸,究竟地解脫生死。我們要以智慧解決問題,而不是以經論的文字語句解釋問題。佛在四依法中講“依義不依語”,學文字是爲了得到內涵,聽聞、看書是要通達佛法,解真實義。如《瑜伽師地論》說:“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于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卷第叁十八)很多人學佛要麼在文字上轉,要麼在義理上轉,從這個概念推到那個概念,沒辦法現爲教授。現爲教授有什麼效應?就是在聽聞的當下,現行煩惱得到調伏,開啓智慧,很多疑惑得到破除。比如講無常,我們可以用無常來解釋境界,但如果內心無動于衷,那有什麼用呢?講無常是要破除內心的常執,提起警策心和精進力。真的發起了精進,放逸懈怠等煩惱現行就會被破掉,這才是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本意,其他法類也是一樣。在經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生病,正在休息,這時阿難在外面給別人講佛法,講到精進的時候,佛陀聽到了,馬上就坐了起來。阿難看到了,就問佛陀爲什麼不休息,佛陀說我聽到你講精進,心裏好歡喜啊!佛在生病時都是這樣示現的,一聽到法,內心馬上就能夠相應。學習佛法真正能夠現爲教授了,就會有這樣的功效。
如果聽法久了,不想再聽了,甚至疲掉了,好樂心沒有了,那就是學出了問題。有些人學到最後成了“老油條”,什麼道理都懂,煩惱卻不能調伏,就是沒有做到現爲教授。學佛法就要讓聖言活起來現爲教授,要想辦法真正體會佛法的內涵,真正體會到了佛法的境界,對法才會有感覺,才會生起不可動搖的信心。比如說我們對叁寶的功德真正有了體會,才能談得上建立終極信仰,就是要成佛、取證涅槃。真正建立起終極信仰的人,遇到什麼境界都不會怯弱,每一天都很清楚爲何而活者,所以內心很踏實,也非常有力量。如果體會不到佛法的內涵,就會感到佛法這麼好,爲什麼我學了這麼久還有如此多的煩惱和問題?就會疑惑重重。
我們學習佛法,不能把聖言現爲教授的原因何在呢?《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意思是說,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感受到痛苦也好,快樂也好,美好也好,醜陋也好,都是自己的妄念産生出來的,是分別心分別出來的。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外表現象,無法辨別本質。因爲我們只是看到局部、有限時空因緣下的事物現象,以及由這些現象所産生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感受、知識、經驗等。這些都是凡夫內心當中的經驗,同時也是問題,必須用佛法去淨化和提升。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聽聞佛法時就會以個人的經驗和認知去理解佛法,這就是問題所在。
學習佛法必須要借助語言文字,儒家也講“文以載道”,語言文字是承載佛法的工具,在佛法中叫做名言。在學習佛法之前,我們接觸的都是世間名言,也就是世間的語言文字,它是用來安立諸法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可是世間人卻反而受到這套工具的支配和束縛。因爲凡夫的名言所指的都是世間法,它是從分別心出來的,從煩惱出來的。我們的一切看法、想法、觀念,都是受名言的支配,不僅會導致自己內在起煩惱,還會影響別人。佛法就不一樣了,所講的都是聖者的名言,它也有所指,卻是從智慧流露出來的,所有言說皆依諸法實相,清晰地指出問題所在,但又不落入名言的執著中。凡夫被世間名言束縛住了,跳不出去,不能得到解脫。因此必須用聖者的名言來代替世間名言,否則你執著世間的一套名言,就難以接受佛教中聖者的名言,就會被束縛住。世間的成就恰恰是要放下的,世間講“我”,佛法講“無我”,世間講“常”,佛法講“無常”。我們學習佛法,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目的就在這裏,要讓我們的名言概念體系,符合聖人的名言體系,這樣才能夠轉凡成聖。世間名言都是有爲法,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都是會無常遷滅的。凡夫皆以有爲法而有差別,聖人則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我們要透過學習,將內心中世俗染汙的名言轉變成佛法善淨的名言,最後用智慧徹底破除一切執著,才能解脫生死,修行即是要達到這種勝義谛的境界。
學習佛法,就是要去體會佛菩薩的境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就是要把內心裏面無明煩惱的名言種子、業種子去轉化,轉染成淨,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爲我們以前都是凡夫的境界和經驗,現在要去學習佛菩薩的境界和經驗,這個境界和經驗不容易學,那我們怎麼去學呢?就是要依靠善知識,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步步深入。
叁、依師修學信爲本 次第方法無錯謬
佛陀的言教都是指導我們修行的,祖師菩薩造的論是解釋佛經的,也是指導我們修行的教授,但是由于一般人的條件不夠,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經論的內涵,必須靠善知識的善巧引導,讓我們從自己的緣起點出發,一步一步邁上去,讓佛言祖語能夠現爲教授。否則我們自己看經書,會覺得佛法很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看得見卻夠不著。善知識是真正有經驗的過來人,知道我們的條件如何,學修的下手處在哪裏,能夠幫助我們對治煩惱,除遣疑惑,破除我法二執。我執跟法執的概念其實每個人都知道,但是知道概念不一定就能夠破得了,修行最終就是要去破我執跟法執,讓我們究竟解脫。
依止善知識,當然不是隨便依止的,所依止的善知識要具足一定的德相。但作爲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觀察善知識的過錯,對善知識要有信心。有信心的話,善知識才會爲我們作指導,讓我們突破修行的障礙,跨越心靈的樊籬。如果我們連很小的事情都不信,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給我們講。對善知識的信心就像電腦的網卡一樣,要靠它去接收信號,網卡要是壞了,信號就沒有了。對善知識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就得不到指導和加持,就像網卡壞了,信號就斷了。我們遇到善知識示現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行爲時,不能用自己的邏輯來推理,更不能用凡夫的心態分別善知識的過失,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看清楚境界低的人,境界低的人看不清楚境界高的人,心胸格局窄的人,不了解心胸格局寬的人,心胸格局寬的人卻能把窄的涵蓋進去。因此我們不管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他…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