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止瑪爾巴尊者時,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經曆了多少折磨,但他對善知識的信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漢地的祖師也是一樣,禅宗裏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丹霞禅師,成就很高。他准備出家的時候,想要找一個當時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整個佛教界公認的大德做師父。他到處去問,大家都說馬祖道一禅師最有成就,就千裏迢迢跑到馬祖道一禅師那裏去求,說我要到你這裏出家,請求成全。馬祖道一禅師告訴他,你的出家因緣不在我這裏,我不收你。丹霞禅師說,我已經夢寐以求了很多年,到你門下來出家,你居然不收我?你說我出家的因緣不在你這裏,那我究竟應該到什麼地方出家?馬祖道一禅師就告訴他,你應該到石頭希遷禅師那裏出家。丹霞禅師磕了叁個頭就走了,他真的就到石頭希遷禅師那裏出家去了。到了石頭希遷禅師那裏,丹霞禅師就給他跪拜頂禮,說我要到你這裏出家,石頭希遷禅師就讓他住下來。在兩年的時間裏,石頭希遷禅師既不跟他說話,也沒有教他什麼佛法,就讓他去勞動。丹霞禅師很聽話,就在廟裏天天勞動。後來有一天,丹霞禅師剛好遇到馬祖道一禅師,馬祖道一禅師就給他講了一句話:“庭前草長。”意思是庭院前面的草已經長長了。丹霞禅師非常有悟性,他回去後馬上端了一盆水,拿了一把剃刀,去找石頭希遷禅師,就這樣落發了。剃度之後,他趕緊禮謝剃度的師父,石頭希遷禅師摸摸他的頭,說:“佛子天然。”丹霞禅師再次禮謝。石頭希遷禅師問:“我還沒給你取法名,你怎麼就再感謝?”丹霞禅師說這個就是法名,然後石頭希遷禅師就給他講了一些佛法。剛剛講了幾句,他就跑出去,說我不聽了。石頭希遷禅師覺得奇怪,說我好不容易給你講法,人家求都求不到,你還不聽?他說佛法我已經聽夠了。石頭希遷禅師說,你怎麼能說佛法聽夠了?我剛才講了什麼?你怎麼認識佛法?拿出來給我見識見識。丹霞禅師就跑到佛像前,坐在那裏不說話。石頭希遷禅師就對他說,你將來必定有大成就。他後來果然成了一位成就很高的大禅師。
這個公案的意思是說,禅師開悟是有一定因緣的。禅宗所有大德的開悟都是有因緣的,淨土宗、密宗,其它的宗派也是一樣,大德下面的弟子們能有成就,都是有因緣的。過去在叢林裏,不論是禅宗、淨土宗還是其他宗派,出家學習佛法,要讀哪些經論,不是自己隨便亂讀的,要經過善知識同意才行。善知識讓弟子怎樣修行,弟子就怎樣修行,所以,必須對善知識有堅定的信心才可以。在丹霞禅師的公案裏,如果馬祖道一禅師讓丹霞禅師去找石頭希遷禅師時他不去找,或者另外去找別的善知識,最後就不一定能有大成就。
所以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識,對善知識要有信心,對他的引導要有信心,這樣才能走得上去。善知識的引導,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次第,二是方法。
次第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蓋一座樓,先要把地基打牢固,然後慢慢壘牆壁、架樓板、鋪地磚等等,有它的前後次第。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做地基,直接就在泥土上面壘房子,等到蓋得高的時候,房子就會倒塌。修行也是這樣,它有相應的次第———目標是什麼,下手處在哪裏,先修什麼後修什麼,前後怎麼配合等等,都要在善知識的指導下認識清楚,按照次第去修,才不會走彎路、錯路,才容易成功。次第沒有弄明白就盲目去做,很容易出偏差,要麼事倍功半,要麼半途而廢,都是因爲對修道的次第不甚明了所致。所有的佛菩薩、善知識,都要引導我們成佛。怎麼成佛呢?就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去學,一步一步去修。學的內涵是明確目的地,認清道路和方向;修的內涵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走。學跟修,就是我們所談到的見跟行。
有了次第之後,還要有方法。好比我們對造房子的次第一步一步弄明白了,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實際的經驗和操作方法,這個房子依然蓋不起來。學佛修行也是一樣,還有一個具體怎麼修的問題。有人認爲自己知道了次第就能夠修得上去,那也未必,如果沒有方法、不得要領,依然修不了,所以方法就非常關鍵了。挖地有挖地的方法,煮飯有煮飯的方法,炒菜有炒菜的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
這種方法是一種經驗的傳承,有修行的人必定有修行的經驗,才有辦法對我們做指導跟引導。反過來說,如果不是在修行上面累積了很多的經驗,是不足以去指導人的。比如說,你掌握了很多醫學常識,但是沒有實際的臨床經驗,依然是不敢給人看病的,看病也容易發生誤診。一個看了幾十年病的醫生,他只要眼睛稍微看一下,手摸一下脈相,就知道患者得了什麼病,就可以開藥,並且是很准確的。
我們常常講學佛要種正因,意思是知道了學佛的目標是成佛之後,就要在因地上去努力,因正才能果圓。但是如果不明修道的次第、方法,那又如何種成佛的正因呢?就猶如播種一樣,你究竟怎麼來播種呢?如果沒有挖地、平地,沒有把地裏的石頭、雜草去掉,我們的種子種下去,最後的收成肯定會受影響,甚至也可能沒有收成。因爲土質太差,種子種下去不能生根發芽。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如果太僵硬了,都是煩惱發生現行,都是雜草石頭,善法的種子種下去就會被埋沒,無法生根發芽。因此學佛一定要把基礎先打好,怎樣依止善知識,怎樣親近善友,怎樣聽聞佛法,怎樣讓自己成爲一個具相的弟子,這些基本條件要先具備。基礎不穩固就想去種這個正因,就如同地沒有整好就去播種一樣,最後不僅沒有收成,甚至連種子也浪費了。很多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比較好奇,發心很大,用功也很猛,但久了之後,就發不起來了,退心了,堅持不下去了。其原因就是基礎性的修習沒有做好,沒有集聚學法的資糧,條件不具足,就像土地沒有墾好一樣。這是很多人學佛過程當中常常發生的問題,想用很快的時間修出一個什麼模樣、境界出來,結果不僅沒有修成,最後連學佛法的興趣都沒有了,對佛法的信心都動搖了,會覺得佛法不是很靈驗啊!這些都是由于不知道次第,又沒有正確的方法,盲修瞎練造成的。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途徑。怎樣按照這條路一步一步去走,走好走穩,最終成佛,是有它的次第和方法的。我們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其目的就是要對學修的路越來越明晰和笃定,越來越有方法。有沒有方法的表現在哪裏呢?在于能不能調伏自心。調伏自心是要調伏心中的煩惱,學佛法的目的是爲了要對治煩惱。如果不能調伏自心,就說明沒有方法;如果能夠調伏自心,就是有方法。內在的無明煩惱得到調伏,就有智慧了。
有人說,我不生氣,也不罵人,是不是煩惱調伏了呢?單單不生氣、不罵人還不夠,還要看內心有沒有光明?有沒有力量?有沒有承擔心?內心中有力量去面對各種境界的考驗,承擔利他的責任,就是有智慧,就是煩惱真正得到了調伏。
我們要調伏自心,就要觀待好心和境的關系。在學佛修行之前,我們的心都是隨著境界轉———看到好的境界,就起貪心;看到不好的境界,就起瞋心。因此剛剛開始用功的時候,需要遠離外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防護根門,遠離外境”。遠離外境才能防護根門,才能有辦法轉心。但是遠離境界之後,慢慢地,內心跟外在的境界中間就會有距離,雖然我們看到各種人事物,或者聽到別人反映的問題,但是實際上自己內心當中會産生一片空白的境界,覺得這些東西好像跟自己沒有什麼關系。這是大部分有用功的人會有的一種感受,這就是我們離境修的時候,沈空滯寂所造成的問題。
比如我們要觀空、證悟空性,要達到觀空證空而出有才可以。如果我們一直在觀空,而卻少慈悲心等法類的修習,一旦證悟空性,就會在這個境界中出不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爲內心中有這麼一塊空白地帶,就接受不進外在的境界。佛世的時候,須菩提的舅舅長爪梵志非常自負,他喜好辯論,去找釋迦牟尼佛辯論時立了一個宗:一切法不受,釋迦牟尼佛就問他:一切法不受的這個說法你受不受?其實這也是一個受。受有叁種:苦受、樂受、舍受,如果一切法不受,就落到舍受中去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不領受境界、拒絕境界時也有受,它就是舍受。當我們落到舍受中,而自己又不知道的時候,就是處于無明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心長期遠離境界、拒絕境界,對外境逐漸就不敏感了,面對具體的人事物時,常常無法判斷現在應該怎麼辦?這件事情怎麼處理?最後,我們的心就會喪失面對境界的能力,不能面對日常生活中種種境界的挑戰,這就是沒有承擔心的表現。沒有承擔心就不可能發菩提心,大乘行者要發菩提心,在廣大承擔中面對種種境界去曆練。菩提心是心心念念不舍有情,如果不能面對境界,就與菩提心相違背了,也有違我們調伏自身煩惱的本意。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于諸有情誓不舍故,謂作是願:若諸有情未得解脫,我終不舍所起加行。善現,諸菩薩摩诃薩願力殊勝,常作是念:一切有情若未解脫,我終不舍。由起如是廣大心故,于其中道必不退落。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恒作是念,我不應舍一切有情,必令解脫,然諸有情行不正法,我爲度彼,應數引發寂靜空無相無願解脫門,雖數引發而不取證。善現,是菩薩摩诃薩成就善巧方便力故,雖數現起叁解脫門,而于中間不證實際,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要得無上正等菩提方乃取證。”(卷第叁百叁十二)
沒有承擔心、沈寂偏空是一個將佛法學偏而導致的比較大的問題,是由于沒有把握住修行次第和方法中的關鍵點所致,只有依靠具量的善知識的引導,才能避免這類問題。因此,修學佛法對善知識的信心是根本,次第和方法就是決定。
四、密集穩定雙用功 忏悔發願恒常…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