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P5

  ..續本文上一頁

  

   最後再談一談修行用功方法的問題。用功分爲兩種,一種是密集的用功,一種是穩定的用功。密集的用功指精進佛七、禅七、結夏安居、閉關等,能夠在七天、叁個月乃至于更長的時間內保證連續地修行。密集用功在修行上是必須有的階段,因爲在放下一切外緣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用功,專心致志地安住在佛法的修持上,能夠比較快地轉變心續,獲得一定的體驗,增長我們對于佛法的信心,乃至獲得成就。叢林裏每年都有密集用功的階段,到夏季要結夏安居,冬季要打念佛七、禅七。佛世時的僧衆通過叁個月安居靜修,會有很多人開悟證果。參加過精進佛七的人,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佛法體驗,例如業障消除、身心輕安,生起無常、皈依的覺受等等。對于在家居士,如有條件最好能到寺院裏參加打七,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過一個階段就有一些加功用行,多做一些功課,這是很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提升心力,就像加油站一樣。

  

   另一種是穩定的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用功。它有一個原則:“身心穩定,心靈提升。”讓自己的身心有一個穩定的狀態,避免大的起伏與波動,這是修行的基本功,有了這個條件後,才能更細致地在內心做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每天的生活作息要有規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都要事先規劃好,避免任遇所緣和心無所緣。出家衆比較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因爲寺院的生活作息是很有規律的,只要能夠堅持每天隨衆上殿、過堂、出坡、誦經、學習等,身心就會很穩定,在這些境界裏慢慢地學會用心,久而久之內心中就會培養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以後密集用功修行的基礎。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平時穩定用功的基礎,密集用功也是使不上力的,乃至于做事承擔也是不容易長久堅持的。因此作爲一個出家人,隨衆是非常重要的,隨衆就是最好的修行,尤其是對于承擔寺務工作的執事法師更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穩定用功對于在家居士們應當如何操作呢?在保持自己生活起居盡量規律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定功課。它有叁個原則:第一,每天必須要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時段。做功課的時間由自己來決定,一般早晚比較合適,早晨可以有緣念,晚上可以回向。第二,應該要有固定的地點,每天都在同樣的地方做功課。第叁,要有固定的內容,無論誦經、打坐、持咒、念佛,每天都是同樣的內容,不要經常改變,也不要時多時少。做功課不能停也不能斷,長期堅持才會有功夫。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如果一天吃,一天不吃,肯定會出問題,每天吃多少保持定量,身體才會健康。做功課也是如此,每天堅持,我們的身心才會穩定、進步。

  

   在每天的功課裏邊應當有兩個最重要的內容:一個是忏悔,一個是發願。對自己過去、現在的種種過失至誠忏悔,同時對未來的期許要發願。

  

   忏悔就是對以前所造的種種過失、惡業要追悔,而且保證以後不要再造。如《六祖壇經》說:“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妬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爲什麼要常常忏悔呢?因爲我們要離苦得樂,決定苦樂的是我們造的善惡業,而業一旦造下去就不會亡失,因緣會合時就會感果,唯有通過忏悔才能消除惡業。凡夫在無明煩惱之中,無始以來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如《地藏經》說:“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卷上)因此要常常忏悔。只要真誠忏悔,罪業即能消除,如《四十二章經》說:“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即使是阿阇世王殺父的重罪,由于他至誠忏悔,雖然墮入地獄,但是暫入旋出,並未受地獄的痛苦。如《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說:“複有業能令衆生墮于地獄,暫入即出。若有衆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慚愧心,厭惡棄舍,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阿阇世王殺父等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于是世尊即說偈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就是通過忏悔找回了善良的本心,了解了人生的意義,從而進入佛門。有些人雖然學佛,但是內心煩惱非常粗猛,佛法不能入心,這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忏悔。在皈依儀軌裏面,正受叁皈前要忏悔,受戒前也是一樣,要先忏悔清淨才能得到皈依體和戒體。學佛要想真正上路,第一步就要忏悔,不論對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的方法,對于犯戒罪,有相應的作法儀軌,這裏不細談,對于犯戒以外的業道罪,就要用具足四力的方法來忏悔。《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雲:慈氏,若諸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爲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卷第五)曆代祖師製作了很多修忏悔的儀軌,如八十八佛忏、叁十五佛忏、藥師忏、金光明忏等,這些儀軌的內涵就是四力對治。其中破壞現行指的是對我們已造的惡業産生極強的追悔心,就像誤食毒藥般地後悔,這樣造惡業的現行煩惱才會破掉;對治現行是指用種種的方法例如持咒、誦經等産生對治惡業的力量;遮止罪惡是指發起很強猛的誓願,誓不再造;依止力指皈依叁寶和發菩提心。對于注定要感果的作已增長業,都能夠依四力對治忏悔清淨,何況其它的業。但要真正生起四力具足的量,如《金光明經》說的“不起邪心,正念成就”(卷第叁)是很不容易的,通常要到密集用功的時候,比如打佛七,有善知識引導,才比較容易做到。

  

   我們平時每天的忏悔該如何做呢?一方面四力忏悔可以隨份隨力去做,另一方面比較重要的是養成反省的習慣,常常檢點自己身語意叁業的過失,只有知道自己有問題才會去忏悔、改過,這也是四力忏悔的基礎。反省的內容有兩方面是比較重要的,第一個方面是從“所求”和“業果”上去反省。“所求”就是我們行爲背後的動機,因爲動機決定造業的性質。我們學了佛法都知道要造善業,不要造惡業,但是有時候把握不好自己的內心,動機就會出問題。例如初學佛的人往往會有一種心態,見到善知識、法師的時候,既想去親近但又害怕。這時就要去反省自己爲什麼要親近?爲什麼會害怕?親近善知識到底是爲了求什麼?想親近是由于學習了一些親近善知識的理念,知道能得到利益;害怕是因爲自己內心有煩惱,怕善知識不給自己好臉色,怕被他看透自己的習氣毛病。這種畏懼善知識的心理,就如《大學》中說的:“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親近善知識要想得到利益,就必須要做到坦誠,要有學習、改過的心,不能文過飾非,把自己包裝起來。如果只想求肯定,一旦善知識不肯定自己,就會害怕失望。不想讓善知識知道自己的過失,自我保護,不知不覺地就造下了遠離善知識的因,這是在親近善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常常反省的地方。

  

   除了反省所求以外,從業果的角度反省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學修、生活當中與人相處的時候,常會發生摩擦碰撞,比如別人不客氣地講我們一句,自己就會很難受,這時一是要反省自己的所求:我爲什麼難受;二是要進一步從業果上去反省:爲什麼別人會這樣講我呢?這就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我們不能去怨天尤人,因爲業未造不遇,《大學》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毫厘不爽。這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回憶往昔是怎樣對待別人的,哪些地方給別人造成過傷害。仔細反省的話,一定可以發現自己也曾經這樣對待過別人,能夠反省到自己的現行,才會去忏悔、改過。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好地在因地上改善自己,善待他人,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努力行持的地方。

   平時反省的內容還有另一個方面,用禅宗的話來講就是要起疑情。要常常扪心自問:“我自己的學習、用功、工作、生活的方式、方法對不對?是不是跟佛法的精神相違背?”

  

   我們學修佛法是要依法行持,根據佛法一點一滴來返照自己、改善自己,而不是以佛法來诠釋、說明自己的觀念與行爲的合理性,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學了一些佛法的概念、名詞術語,就以自己的認識來理解佛法,認爲佛法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意思,慢慢學久了以後,不知不覺地就會産生一種心態:自己就是佛的代言人、法的代言人,好像自己理解的佛跟法才是正確的。而實際上自己跟佛法已經越來越遠,對佛法的執著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把“佛法學死了”。很多人學佛會出現這種情況,到最後就會認爲自己內心裏的佛法觀念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學錯了,都是學得有問題。這樣就會導致自己的心很難與大衆相應,很難與大衆溝通,而自己恰恰忘記了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調伏自心和轉變自心的。

  

   舉一個例子,比如大家在一起研討佛法,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研討。我們到寺院裏來研討錄音帶、經論,自己要先用功,然後把問題帶來。在研討過程當中,可以表達自己對于這一段經文是怎麼理解的,別人也可以表達他是怎麼理解的。當然你也可以不贊成對方的觀點,但是你沒有必要說對方是錯的,這本身就是他的理解,要去研究對方爲什麼會這麼理解。比如說五個人有五個答案,我們就要去思考別人爲什麼這樣理解。研討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造共業,了解對方。如果他理解得很淺,你要去了解他爲什麼理解得這麼簡單,下一步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反…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