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再谈一谈修行用功方法的问题。用功分为两种,一种是密集的用功,一种是稳定的用功。密集的用功指精进佛七、禅七、结夏安居、闭关等,能够在七天、三个月乃至于更长的时间内保证连续地修行。密集用功在修行上是必须有的阶段,因为在放下一切外缘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用功,专心致志地安住在佛法的修持上,能够比较快地转变心续,获得一定的体验,增长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乃至获得成就。丛林里每年都有密集用功的阶段,到夏季要结夏安居,冬季要打念佛七、禅七。佛世时的僧众通过三个月安居静修,会有很多人开悟证果。参加过精进佛七的人,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佛法体验,例如业障消除、身心轻安,生起无常、皈依的觉受等等。对于在家居士,如有条件最好能到寺院里参加打七,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过一个阶段就有一些加功用行,多做一些功课,这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提升心力,就像加油站一样。
另一种是稳定的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用功。它有一个原则:“身心稳定,心灵提升。”让自己的身心有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大的起伏与波动,这是修行的基本功,有了这个条件后,才能更细致地在内心做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每天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要事先规划好,避免任遇所缘和心无所缘。出家众比较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因为寺院的生活作息是很有规律的,只要能够坚持每天随众上殿、过堂、出坡、诵经、学习等,身心就会很稳定,在这些境界里慢慢地学会用心,久而久之内心中就会培养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以后密集用功修行的基础。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平时稳定用功的基础,密集用功也是使不上力的,乃至于做事承担也是不容易长久坚持的。因此作为一个出家人,随众是非常重要的,随众就是最好的修行,尤其是对于承担寺务工作的执事法师更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稳定用功对于在家居士们应当如何操作呢?在保持自己生活起居尽量规律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定功课。它有三个原则:第一,每天必须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时段。做功课的时间由自己来决定,一般早晚比较合适,早晨可以有缘念,晚上可以回向。第二,应该要有固定的地点,每天都在同样的地方做功课。第三,要有固定的内容,无论诵经、打坐、持咒、念佛,每天都是同样的内容,不要经常改变,也不要时多时少。做功课不能停也不能断,长期坚持才会有功夫。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如果一天吃,一天不吃,肯定会出问题,每天吃多少保持定量,身体才会健康。做功课也是如此,每天坚持,我们的身心才会稳定、进步。
在每天的功课里边应当有两个最重要的内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发愿。对自己过去、现在的种种过失至诚忏悔,同时对未来的期许要发愿。
忏悔就是对以前所造的种种过失、恶业要追悔,而且保证以后不要再造。如《六祖坛经》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妬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妬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为什么要常常忏悔呢?因为我们要离苦得乐,决定苦乐的是我们造的善恶业,而业一旦造下去就不会亡失,因缘会合时就会感果,唯有通过忏悔才能消除恶业。凡夫在无明烦恼之中,无始以来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卷上)因此要常常忏悔。只要真诚忏悔,罪业即能消除,如《四十二章经》说:“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即使是阿阇世王杀父的重罪,由于他至诚忏悔,虽然堕入地狱,但是暂入旋出,并未受地狱的痛苦。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暂入即出。若有众生造地狱业,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阿阇世王杀父等罪,暂入地狱,即得解脱。于是世尊即说偈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就是通过忏悔找回了善良的本心,了解了人生的意义,从而进入佛门。有些人虽然学佛,但是内心烦恼非常粗猛,佛法不能入心,这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忏悔。在皈依仪轨里面,正受三皈前要忏悔,受戒前也是一样,要先忏悔清净才能得到皈依体和戒体。学佛要想真正上路,第一步就要忏悔,不论对出家人还是居士都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的方法,对于犯戒罪,有相应的作法仪轨,这里不细谈,对于犯戒以外的业道罪,就要用具足四力的方法来忏悔。《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卷第五)历代祖师制作了很多修忏悔的仪轨,如八十八佛忏、三十五佛忏、药师忏、金光明忏等,这些仪轨的内涵就是四力对治。其中破坏现行指的是对我们已造的恶业产生极强的追悔心,就像误食毒药般地后悔,这样造恶业的现行烦恼才会破掉;对治现行是指用种种的方法例如持咒、诵经等产生对治恶业的力量;遮止罪恶是指发起很强猛的誓愿,誓不再造;依止力指皈依三宝和发菩提心。对于注定要感果的作已增长业,都能够依四力对治忏悔清净,何况其它的业。但要真正生起四力具足的量,如《金光明经》说的“不起邪心,正念成就”(卷第三)是很不容易的,通常要到密集用功的时候,比如打佛七,有善知识引导,才比较容易做到。
我们平时每天的忏悔该如何做呢?一方面四力忏悔可以随份随力去做,另一方面比较重要的是养成反省的习惯,常常检点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过失,只有知道自己有问题才会去忏悔、改过,这也是四力忏悔的基础。反省的内容有两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方面是从“所求”和“业果”上去反省。“所求”就是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因为动机决定造业的性质。我们学了佛法都知道要造善业,不要造恶业,但是有时候把握不好自己的内心,动机就会出问题。例如初学佛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心态,见到善知识、法师的时候,既想去亲近但又害怕。这时就要去反省自己为什么要亲近?为什么会害怕?亲近善知识到底是为了求什么?想亲近是由于学习了一些亲近善知识的理念,知道能得到利益;害怕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烦恼,怕善知识不给自己好脸色,怕被他看透自己的习气毛病。这种畏惧善知识的心理,就如《大学》中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亲近善知识要想得到利益,就必须要做到坦诚,要有学习、改过的心,不能文过饰非,把自己包装起来。如果只想求肯定,一旦善知识不肯定自己,就会害怕失望。不想让善知识知道自己的过失,自我保护,不知不觉地就造下了远离善知识的因,这是在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常常反省的地方。
除了反省所求以外,从业果的角度反省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学修、生活当中与人相处的时候,常会发生摩擦碰撞,比如别人不客气地讲我们一句,自己就会很难受,这时一是要反省自己的所求:我为什么难受;二是要进一步从业果上去反省:为什么别人会这样讲我呢?这就是自己的业力所感。我们不能去怨天尤人,因为业未造不遇,《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毫厘不爽。这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回忆往昔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哪些地方给别人造成过伤害。仔细反省的话,一定可以发现自己也曾经这样对待过别人,能够反省到自己的现行,才会去忏悔、改过。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好地在因地上改善自己,善待他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努力行持的地方。
平时反省的内容还有另一个方面,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要起疑情。要常常扪心自问:“我自己的学习、用功、工作、生活的方式、方法对不对?是不是跟佛法的精神相违背?”
我们学修佛法是要依法行持,根据佛法一点一滴来返照自己、改善自己,而不是以佛法来诠释、说明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的合理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学了一些佛法的概念、名词术语,就以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佛法,认为佛法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意思,慢慢学久了以后,不知不觉地就会产生一种心态:自己就是佛的代言人、法的代言人,好像自己理解的佛跟法才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自己跟佛法已经越来越远,对佛法的执着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把“佛法学死了”。很多人学佛会出现这种情况,到最后就会认为自己内心里的佛法观念才是正确的,其他人都学错了,都是学得有问题。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心很难与大众相应,很难与大众沟通,而自己恰恰忘记了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调伏自心和转变自心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在一起研讨佛法,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研讨。我们到寺院里来研讨录音带、经论,自己要先用功,然后把问题带来。在研讨过程当中,可以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段经文是怎么理解的,别人也可以表达他是怎么理解的。当然你也可以不赞成对方的观点,但是你没有必要说对方是错的,这本身就是他的理解,要去研究对方为什么会这么理解。比如说五个人有五个答案,我们就要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理解。研讨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造共业,了解对方。如果他理解得很浅,你要去了解他为什么理解得这么简单,下一步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反…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