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来说,理解浮浅的人要去了解别人,看人家哪些方面可以值得自己借鉴、学习。不然的话,你说他错了,他说你也错了,他说你很浅,你说比他还深,无形当中就会互相观过,乃至于想教别人,好为人师,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学下去的结果是每个人都越来越固执,善知识引导时都会很困难,因为长期熏习的结果,只认为我最对,我的认识是正知见,实际上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本来在学佛以前,还知道自己有很多问题、很多烦恼,要通过学习佛法来净化自己。学了佛法之后,久而久之,不仅内在的我执没有淡化,外在的我相没有放下,反而加深、加重,最后变成用佛法把自己包裹起来,好像自己所做的都是最如法的,都是最如理的,别人好像都不如法,都是有问题的等等。这些都是学修佛法比较久的人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因此我们对自己要常常怀疑,对别人不能产生怀疑。如果不能扪心自问,不能对自己起疑情,自己的一些错误观点就会越来越坚固,就会认为自己就是最正确的。我们对自己起疑情,就是反省自己,也就是忏悔,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智慧才会得到增长。我们在几十年短暂的人生过程中,只有不断坚守自己的正念,不断认识到生命的弱点,知道自己在修什么、修不上去的原因何在等等,才能不断地突破、进步,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有了生命提升的经验以后,才能够理解别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些境界和成长,才能够有条件了解别人内心的功夫。如果我们自己的执着非常重,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别人,因此反省忏悔对于修行非常的重要。
我们养成了对自己起疑情、反省的习惯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慢慢积累下来,就要学会去分类———学习上面的问题、用功上面的问题等等,当遇到善知识的时候,只要给你指点这些问题的核心、要害在哪里,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不然的话,有一天善知识来问我们学修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回答不出来,就失去了得到指导的机会。原因是平时没有去反省思考自己的学修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对自己没有起疑情,就不会知道有什么问题。
除了反省、忏悔以外,每天的功课里另外一个要做的就是发愿。发愿就是发起志愿、誓愿,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我们常常说发愿回向,但它们还是有一点差别,发愿是做事之前的动机,回向是积集资粮以后,把资粮、功德回向到希愿的地方,因此有事先与事后的差别。我们学修佛法,沿着道次第增上,就要不断地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同时还要不断地广发正愿,把净罪集资的功德回向到学修的各个目标上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的功德、资粮向期许的方向去感果。如《大智度论》说:“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摽,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复次,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卷第七)
要成就圆满佛果,就要发种种殊胜的大愿,像经论中所说的因愿而受胜果。反过来说,如果不向正确的目标发愿,就有可能成为“三世怨”。有的人虽然学了佛法,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内心真正希求的还是世间的快乐,下一生感果的时候就会回到世间,做一个很有福报、很有脑筋的人。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远离了善知识、善友,这些福报、好脑筋就有可能成为造恶业的工具。一旦造了恶业,就种下了未来生堕落的因。因此,广发正愿是非常重要的。
发愿回向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让我们的善根功德增长广大。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问曰:若作愿得报,如人作十恶不愿地狱,亦不应得地狱报?答曰: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如先说罪中报苦,一切众生皆愿得乐,无愿苦者,是故不愿地狱。以是故福有无量报,罪报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狱,一劫受报;最大福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受八万大劫报;诸菩萨净世界愿亦无量劫,入道得涅槃,是为常乐。”(卷第七)
此外,我们在发愿回向时越能够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给法界有情,我们自己获得的果报也就越大,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卷下)
发愿如此重要,那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发愿呢?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的愿不外乎总愿与别愿两类。总愿就是学佛的终极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别愿是把总愿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也可以说别愿都是为总愿做准备的。总愿和别愿都很重要,如果只有总愿没有别愿,就容易感觉很空洞,找不到行持的下手处;反过来讲,别愿失去了总愿的摄持,就失去了信仰的终极目标,没有了方向感。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不是为了终极信仰的话,就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我们可以参考佛菩萨、祖师的发愿文,吸取前人的经验,例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智者大师发愿文、善导大师发愿文、宗喀巴大师极乐发愿文等等,仔细揣摩,可以得到佛菩萨、祖师的加持,然后写出自己的发愿文来,每日受持。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愿必须要有和现实缘起相配合的部分,也就是这一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许,另外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师法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结好无限生命中生生世世与师友增上的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愿回向是功课里很重要的内容,是天天都要做的,要清清楚楚,不能马马虎虎。如果认为反正佛菩萨有神通,我们心里想什么佛菩萨都知道,不用天天刻意去造作,这个就是邪见,因为自己有去讲和没有去讲,有去做和没有去做完全是不一样的。业就要去造作,如果我们没有每天殷重发愿回向,就没有造这个业,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果。
善知识、善友的摄受,如理的听闻,修行的次第和方法以及对自己起疑情、反省忏悔发愿,都是学习佛法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正确的了解,得到真实的受用。
摘自《法音》2007年第11期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