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P6

  ..續本文上一頁過來說,理解浮淺的人要去了解別人,看人家哪些方面可以值得自己借鑒、學習。不然的話,你說他錯了,他說你也錯了,他說你很淺,你說比他還深,無形當中就會互相觀過,乃至于想教別人,好爲人師,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這樣學下去的結果是每個人都越來越固執,善知識引導時都會很困難,因爲長期熏習的結果,只認爲我最對,我的認識是正知見,實際上不曉得錯到哪裏去了。本來在學佛以前,還知道自己有很多問題、很多煩惱,要通過學習佛法來淨化自己。學了佛法之後,久而久之,不僅內在的我執沒有淡化,外在的我相沒有放下,反而加深、加重,最後變成用佛法把自己包裹起來,好像自己所做的都是最如法的,都是最如理的,別人好像都不如法,都是有問題的等等。這些都是學修佛法比較久的人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因此我們對自己要常常懷疑,對別人不能産生懷疑。如果不能扪心自問,不能對自己起疑情,自己的一些錯誤觀點就會越來越堅固,就會認爲自己就是最正確的。我們對自己起疑情,就是反省自己,也就是忏悔,這樣我們才會進步,智慧才會得到增長。我們在幾十年短暫的人生過程中,只有不斷堅守自己的正念,不斷認識到生命的弱點,知道自己在修什麼、修不上去的原因何在等等,才能不斷地突破、進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有了生命提升的經驗以後,才能夠理解別人在修行過程當中的一些境界和成長,才能夠有條件了解別人內心的功夫。如果我們自己的執著非常重,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別人,因此反省忏悔對于修行非常的重要。

  

   我們養成了對自己起疑情、反省的習慣後,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慢慢積累下來,就要學會去分類———學習上面的問題、用功上面的問題等等,當遇到善知識的時候,只要給你指點這些問題的核心、要害在哪裏,就可以把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不然的話,有一天善知識來問我們學修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回答不出來,就失去了得到指導的機會。原因是平時沒有去反省思考自己的學修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對自己沒有起疑情,就不會知道有什麼問題。

  

   除了反省、忏悔以外,每天的功課裏另外一個要做的就是發願。發願就是發起志願、誓願,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我們常常說發願回向,但它們還是有一點差別,發願是做事之前的動機,回向是積集資糧以後,把資糧、功德回向到希願的地方,因此有事先與事後的差別。我們學修佛法,沿著道次第增上,就要不斷地淨除罪障、積累資糧,同時還要不斷地廣發正願,把淨罪集資的功德回向到學修的各個目標上去。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的功德、資糧向期許的方向去感果。如《大智度論》說:“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無衆苦,乃至無叁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叁惡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一切衆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叁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亦當如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谷豈複待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摽,立願爲導禦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舍,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複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聞有四天王天處、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專念色欲,化來從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與之行欲,展轉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果。複次,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禦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複如是,福德如牛,願如禦者。”(卷第七)

  

   要成就圓滿佛果,就要發種種殊勝的大願,像經論中所說的因願而受勝果。反過來說,如果不向正確的目標發願,就有可能成爲“叁世怨”。有的人雖然學了佛法,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內心真正希求的還是世間的快樂,下一生感果的時候就會回到世間,做一個很有福報、很有腦筋的人。如果沒有遇到佛法,遠離了善知識、善友,這些福報、好腦筋就有可能成爲造惡業的工具。一旦造了惡業,就種下了未來生墮落的因。因此,廣發正願是非常重要的。

  

   發願回向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夠讓我們的善根功德增長廣大。如《大智度論》說:“問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答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問曰:若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地獄報?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如先說罪中報苦,一切衆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八萬大劫報;諸菩薩淨世界願亦無量劫,入道得涅槃,是爲常樂。”(卷第七)

  

   此外,我們在發願回向時越能夠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給法界有情,我們自己獲得的果報也就越大,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爲喻。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爲喻。……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叁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卷下)

  

   發願如此重要,那我們具體應該如何發願呢?作爲一個佛弟子,我們的願不外乎總願與別願兩類。總願就是學佛的終極目標———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別願是把總願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也可以說別願都是爲總願做准備的。總願和別願都很重要,如果只有總願沒有別願,就容易感覺很空洞,找不到行持的下手處;反過來講,別願失去了總願的攝持,就失去了信仰的終極目標,沒有了方向感。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不是爲了終極信仰的話,就是沒有意義的行爲。

  

   我們可以參考佛菩薩、祖師的發願文,吸取前人的經驗,例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智者大師發願文、善導大師發願文、宗喀巴大師極樂發願文等等,仔細揣摩,可以得到佛菩薩、祖師的加持,然後寫出自己的發願文來,每日受持。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的願必須要有和現實緣起相配合的部分,也就是這一生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期許,另外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師法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結好無限生命中生生世世與師友增上的緣也是非常重要的。

  

   發願回向是功課裏很重要的內容,是天天都要做的,要清清楚楚,不能馬馬虎虎。如果認爲反正佛菩薩有神通,我們心裏想什麼佛菩薩都知道,不用天天刻意去造作,這個就是邪見,因爲自己有去講和沒有去講,有去做和沒有去做完全是不一樣的。業就要去造作,如果我們沒有每天殷重發願回向,就沒有造這個業,也就不會有相應的果。

  

   善知識、善友的攝受,如理的聽聞,修行的次第和方法以及對自己起疑情、反省忏悔發願,都是學習佛法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希望大家能夠有正確的了解,得到真實的受用。

  摘自《法音》2007年第11期

  

  

《依師聞法 精進學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