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親近善知識 一、認清世間過患,遠離惡友惡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才名爲惡友或惡知識。如《佛藏經》說:“何等爲惡知識?惡知識者,常好調戲,輕躁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癡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說:“佛言,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爲知識;二者于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叁者有急時,于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我們常常會接觸到惡友,但是又不曉得危害,不知道應該遠離,反而容易跟他們很親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覺就會造成我們的善業無法增長、惡業不斷隨順累積,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聽之任之,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下去。

  在很多經典中,佛陀都告訴弟子們要遠離惡友,並一再強調惡友的過患。如《正法念處經》說:“于須臾頃,不近惡友,不與言說,不同道行。以何因緣不與同行?一切善業,近惡知識則爲妨礙,是故不得與之共語去來同住。何以故?惡知識者,是貪瞋癡之所住處,有智之人應當舍之猶如毒樹。”(卷第叁十)一切惡法生起的最大助緣就是惡友,只要惡友在你旁邊,他不知不覺就會影響你,就象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呢?從樹根到枝葉全都是毒,連吹拂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都會使你中毒,你還完全不覺得,還覺得蠻爽快。

   《大般涅槃經》說:“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怖懼,于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爲惡象殺不至叁趣,爲惡友殺必至叁趣。是惡象等但爲身怨,惡知識者爲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卷第二十)在森林裏,只要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厲害!所以當惡象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菩薩對惡友的畏懼遠超過惡象。爲什麼?因爲惡象最多把你的命斷送掉,惡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還把你的淨心、善根連根拔除,多麼可怕!惡象只能葬送你這一生,而惡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裏面去。這一期生命瀕死的痛苦不過幾個小時,而到地獄裏受苦則是無量劫。惡象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叁惡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傳佛教裏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導弟子岡波巴大師關于惡知識、惡友的危害時說:你一定不能同貪瞋癡非常熾盛的人交友,這種貪瞋癡熾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會影響你,這種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夠破壞你內心相續的善法。因爲惡友內心有很強的無明煩惱的火焰,就猶如房子著火一樣,不僅把自己家裏邊的東西燒掉了,還能夠把鄰居家也一起燒掉,他的無明煩惱火也會延燒到你身上來。所以,惡知識、惡友會讓自他一起墮落叁惡道。

   剛才我們談到的惡友,可以將之比喻爲魔。魔就是影響、幹擾、障礙我們學佛修行的。如何防範惡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周圍的人是同行善友還是惡友,同行善友我們要結交,惡友就應該遠離。比如說某個人脾氣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穩定,一直引導我們做一些與煩惱相應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區分善友和惡友的標准,就是看他是引導我們厭離世間,還是引導我們貪著世間;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還是引導我們輪回生死;是引導我們成佛,還是障礙我們成佛。

  在《大乘集菩薩學論》中講述了菩薩所應遠離惡知識的種種形象:“佛告善男子:雲何離諸魔事得不壞善?謂此菩薩一切時處,應先遠離諸惡知識,亦不對類詣彼方所,論世俗語,親近利養,供養恭敬,如是多種一切時處悉皆遠離。又若微細煩惱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時處亦皆遠離,善知如是所對治故。彼經複說惡知識相:謂毀正戒者,此惡知識應當遠離;如是毀正見、正行、正命之者,悉皆遠離;樂愦鬧者,多懈怠者,著生死者,背菩提門者,樂居家眷屬者,應當遠離如是諸惡知識。善男子,雖樂遠離此惡知識,然不于彼發起惡心及損害意,應如是住心。”(卷第四)

  對于以上所說的世間種種雜染的環境、惡友及惡法的過患,我們要很認真地思惟,然後進行抉擇,在六根六識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惡業,多造十善業。對世間種種的過患特別是惡友要遠離,對于種種的善友、善知識、佛菩薩,我們要經常親近。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總是要與人爲伴、跟人接觸,那麼你接觸的是什麼人就很重要了。有個經驗表明,看你這個人怎麼樣,就看你周圍的人怎麼樣——你周圍的人都是好人,那麼你這個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圍的人不怎麼樣,那你這個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正法念處經》說:“若人近不善,則爲不善人,是故應離惡,莫行不善業。隨近何等人,數數相親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當近于善人,如是能得樂,善則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惡增尤苦,功德及惡相,今如是略說。常近于善人,則得善名稱,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輕賤。常應親善人,遠離于惡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諸惡業。”(卷第六十一)

  《法音》2007年第10期 (總第27期)第19頁

  

《怎樣親近善知識 一、認清世間過患,遠離惡友惡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