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彼此的真實狀態。比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他修密行,釋迦牟尼佛其他的弟子們都不知道他在修什麼法門。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識去觀察、衡量和判斷其他法師修行的境界和功夫。大家往往會犯錯誤,因爲很容易根據自己的好惡去判斷、取舍——這位法師看得比較順眼,就認爲這個法師不錯,很有修行;那位法師我看著不怎麼高興,就說那位法師不修行。這樣是非常不好的,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

  如何讓我們的心性從無明煩惱的障蔽中得到開啓呢?就必須靠修行。修行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內心清明、清楚的一套辦法,從源頭上面讓內心清淨,然後能夠對外在的人、事、物有一種很清晰的覺察、抉擇的能力。這是比較重要的,不然內心被無明煩惱所障蔽,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覺察就會很遲鈍、不敏感。比如說當看到一個茶杯、一個擴音器、一尊佛像、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只看到一個外在的形象,茶杯還是茶杯,擴音器還是擴音器,佛像還是佛像,人還是人,而內心裏面不能夠做出進一步的反應與抉擇,很難現起相關的許多緣起,很難即刻反應到:這個茶杯有什麼用,這個擴音器有什麼用,這尊佛像是從哪裏請來的,這個人是誰、有什麼特長等等。只有要喝茶的時候才會去找茶杯,要講話的時候才會去找擴音器,往往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想到去找。如果平時沒有准備,需要的時候才去找,能夠找得到嗎?往往就會出現困難。平時我們必須在家裏面、寺廟裏面准備好了某種東西,需要的時候才能夠找得出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去叁善道,或者進入佛菩薩的境界,平時就要累積這方面的資糧,造作相應的善業,最後臨命終時,這些善業才能夠現得起來。如果平時沒有用功修行,臨終時就沒有這種善業,到那時就會是惡業在推動,把我們送到叁惡道裏面去。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本心被無明煩惱覆蔽住了,會覺得一件東西,只有當它和近期的生活有關系時,才是所需要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概念: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就是與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而忽略了心靈,忽略了內在的需要。結果就導致心靈內在的需求,求也求不到,找也找不到,甚至有時候連自己內心的問題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所有這些都是被無明所蒙蔽的結果,造成我們對心性本質的不了解。

  因爲我們不了解心性的本質是空的,就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因爲覺得有實在的“我”存在,就會把一切外在所體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假相當真,並且會把它們都當成是“他物”,當成心外種種的法、種種的物。然後就很容易在心外的種種事物上面作分別,就由無明進入到第二個狀態——行的狀態,就是去造業。剛才談到的這些外在的境界就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做夢的時候也有說,也有笑,也有山,也有水,也有街道、鄉村等等,會覺得非常真實,因此在夢裏邊也就會去造業。在現實生活當中,造業的原理亦複如是。其實無論做夢也好,現實生活也好,種種境界無非都是心相的體現,是內心對外在的認識,然後由這些認識所顯現出來的種種影像。因爲心被無明煩惱所覆,有我法二執,造種種的業,所以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生起貪著,看到與習性不相應的東西就産生厭離,甚至厭惡,這些都是貪欲、瞋恚、愚癡的表現,是因爲不了解事物本空的道理而産生的,這也是根本無明與行的一種體現。

  要用戒定慧對治貪瞋癡。貪瞋癡和六根、六塵重新組合起來,再去開合,就能産生八萬四千種煩惱。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這些煩惱作爲自己的動機,表現出來就是殺、盜、淫、妄等十惡業。想不造十惡業,造十善業,就要從“戒定慧”的修行開始。否則十惡業一旦造成了,就構成了業力,它是一種力量,其作用就會産生業障。業障、煩惱障的出現猶如滿天烏雲,打雷、下雨、閃電等種種不正常的天氣就會出現。雷電交加是氣候不正常的表現,同樣的道理,內在的業障、煩惱障作怪時,我們的行爲也會表現出種種的異常。直到有一天,當我們從根本無明當中醒悟過來,明心見性,徹證無我的真實義以後,滿天的烏雲就煙消雲散了!那時候太陽出來了,晴空萬裏,就不再會出現這些不好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的時候,開示有情輪回六道的最基本原理,並且說明六道衆生的行爲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六道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的,六道輪回的道理也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最初說四谛法的時候講的。到後來講大乘佛法的時候,世尊又說六道以及六道衆生所依托的依報都是心相的表現,這就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佛法的特點,無論唯識、中觀都是如此。所以在大乘佛法裏面,什麼都是空,什麼都是不實在的,什麼都是心的一種顯現,這就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同的地方。

  叁、對境練心學取舍,命自我立勿遲疑

  作爲人,如何來面對人生,面對現實生活,無非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選擇,一種是放棄;或者說一種是要,一種是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要舍棄的是什麼,那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也是內在無明的一種體現。人生就像一場博弈,這盤棋你要不要下賭注?就要選擇或放棄。你不選擇就放棄,你選擇它就押下賭注。賭注押錯了,你的錢就沒有了,但至少你是選擇了。同樣的道理,當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常常微笑,還是常常埋怨?通常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埋怨。當面對命運的時候,是屈服,還是去戰勝?當面對煩惱的時候,願意當俘虜,還是願意戰勝內在的煩惱?這一點是很實在的。因爲每一個人都是有煩惱的,你要不要去戰勝它?或者是被煩惱所屈服?當面對人群的時候,是親近,還是疏離?大家住在同一個寺廟裏,是要與同行結緣,還是遠離衆人?遠離人群就可以什麼都不管,回到自己房間裏面去;如果要同衆生結緣,要做的事情就多了。對于在家居士而言,你的職業、家庭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分析、判斷,然後進行選擇或放棄。所有這些就是人生的寫照,作爲人就是要學會掌握這種能力。

  世間上的事情千頭萬緒、紛繁複雜,當所有的事情糾葛在一起,就不容易看清楚,于是造成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怎麼放棄。這是外在因素的影響。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自心,要解決問題必須回歸到自心。這樣,就要依著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如何用心。如果不知道如何用心的話,肯定看不清楚。比如說住在一個寺廟裏,寺廟裏有多少樣東西,有時候我們很難講得出來。又比如在一個講堂裏面,能夠把每一樣事物具體叫什麼名字都很清楚地講出來,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再比如說看到一塊石頭,它是什麼顔色,我們大概還能講講,但是你要把它講得很清楚細致,也是不簡單的。至于在一個大寺廟當中,能夠把別人的名字都記得住,更是非常難的。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平時用心的程度、時間是很少的,對外在的人、事、物就非常不關心、不用心,自然而然就認識不清楚。所以對于這些非常複雜的境界,我們要學會用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悟。看到這些東西,然後慢慢啓發自己的悟性和靈性,用心去感悟生活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話,命運就在我們的手裏,命運也就在我們的腳下,靠我們自己去走。其實可以說,命運就在我們的心裏。一個人的命運怎麼樣,就是要看他的心怎麼樣。心裏面有塵埃,有無明煩惱,就要每天用心去觀照,也就是神秀大師所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要對每天生活工作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觀察清楚,就需要很細心地去體驗,對生活要非常地用心。比如對別人要寬容,對自己要嚴格,對人對事要做到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慢慢學會在寬容當中淨化自己的煩惱。如果對別人要求非常地嚴格,不能寬容別人,那你怎樣淨化自己的煩惱呢?還有更重要的,是放棄我們思想的包袱。比如常常講要做好事,做壞事時會害怕,但有時候好事做多了也會害怕,覺得好事很難做,弄不好會得罪人,慢慢地就不做了,最後幹脆好事、壞事都不做了。當然有的人也常常做很多好事。如果一個人能夠一直堅持做好事,那就很不簡單,這就是佛菩薩一般的境界。學佛怎麼修行?怎麼用功?就要面對生活,面對人群,並學會如何選擇與放棄。只有懂得選擇、懂得放棄的人才會成功,才會有快樂和幸福可言。就像《論語》裏邊講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連善惡是非都分不清楚,那一個人會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可言呢?我們大部分人是凡夫,在平凡的世界裏面,在平凡的生活當中,不計其數的人都在苦苦追求幸福和快樂的鑰匙。怎樣得到這把鑰匙,然後打開通往幸福與快樂的大門呢?佛法就是這樣一把“心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智慧,就是戒、定、慧。我們每個人的外表都差不多,都有眼睛、耳 朵、鼻子、頭發……,但是心靈是不一樣的。人與人心靈之間的差異遠大于外表上的差異,而真正決定命運的是我們的心靈。很多修行有成、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人,往往都是選擇了既定的目標,永不放棄地追求,永遠都能夠進退自如,這樣,才能夠在整個人生坎坷泥濘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如果人生這條路非常平坦, 甚至是柏油路,那麼你走過去就沒有任何足迹;如果這條路很泥濘,那你踏一步就會有一個腳印,雖然很難走,但總能夠留下自己的足迹。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不要怕面對境界,這些境界就是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經曆。你走了過去,留下了腳印,對以後的人會有很大的啓示,是非常珍貴的。如果你走來走去,徘徊不前,就很可惜了。當然,如果你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連腳印都沒有,那就更了不起了。行事如風一般,在這個世間沒有留下任何痕迹,那是大菩薩的一種功夫。

  四、業果法則甚深細,苦樂根本源于心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與現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