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P2

  ..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彼此的真实状态。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他修密行,释迦牟尼佛其他的弟子们都不知道他在修什么法门。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观察、衡量和判断其他法师修行的境界和功夫。大家往往会犯错误,因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取舍——这位法师看得比较顺眼,就认为这个法师不错,很有修行;那位法师我看着不怎么高兴,就说那位法师不修行。这样是非常不好的,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何让我们的心性从无明烦恼的障蔽中得到开启呢?就必须靠修行。修行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内心清明、清楚的一套办法,从源头上面让内心清净,然后能够对外在的人、事、物有一种很清晰的觉察、抉择的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不然内心被无明烦恼所障蔽,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觉察就会很迟钝、不敏感。比如说当看到一个茶杯、一个扩音器、一尊佛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只看到一个外在的形象,茶杯还是茶杯,扩音器还是扩音器,佛像还是佛像,人还是人,而内心里面不能够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与抉择,很难现起相关的许多缘起,很难即刻反应到:这个茶杯有什么用,这个扩音器有什么用,这尊佛像是从哪里请来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特长等等。只有要喝茶的时候才会去找茶杯,要讲话的时候才会去找扩音器,往往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找。如果平时没有准备,需要的时候才去找,能够找得到吗?往往就会出现困难。平时我们必须在家里面、寺庙里面准备好了某种东西,需要的时候才能够找得出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去三善道,或者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平时就要累积这方面的资粮,造作相应的善业,最后临命终时,这些善业才能够现得起来。如果平时没有用功修行,临终时就没有这种善业,到那时就会是恶业在推动,把我们送到三恶道里面去。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本心被无明烦恼覆蔽住了,会觉得一件东西,只有当它和近期的生活有关系时,才是所需要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概念: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与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而忽略了心灵,忽略了内在的需要。结果就导致心灵内在的需求,求也求不到,找也找不到,甚至有时候连自己内心的问题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所有这些都是被无明所蒙蔽的结果,造成我们对心性本质的不了解。

  因为我们不了解心性的本质是空的,就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因为觉得有实在的“我”存在,就会把一切外在所体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假相当真,并且会把它们都当成是“他物”,当成心外种种的法、种种的物。然后就很容易在心外的种种事物上面作分别,就由无明进入到第二个状态——行的状态,就是去造业。刚才谈到的这些外在的境界就如同梦中的境界一样,做梦的时候也有说,也有笑,也有山,也有水,也有街道、乡村等等,会觉得非常真实,因此在梦里边也就会去造业。在现实生活当中,造业的原理亦复如是。其实无论做梦也好,现实生活也好,种种境界无非都是心相的体现,是内心对外在的认识,然后由这些认识所显现出来的种种影像。因为心被无明烦恼所覆,有我法二执,造种种的业,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生起贪着,看到与习性不相应的东西就产生厌离,甚至厌恶,这些都是贪欲、瞋恚、愚痴的表现,是因为不了解事物本空的道理而产生的,这也是根本无明与行的一种体现。

  要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贪瞋痴和六根、六尘重新组合起来,再去开合,就能产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这些烦恼作为自己的动机,表现出来就是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想不造十恶业,造十善业,就要从“戒定慧”的修行开始。否则十恶业一旦造成了,就构成了业力,它是一种力量,其作用就会产生业障。业障、烦恼障的出现犹如满天乌云,打雷、下雨、闪电等种种不正常的天气就会出现。雷电交加是气候不正常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内在的业障、烦恼障作怪时,我们的行为也会表现出种种的异常。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从根本无明当中醒悟过来,明心见性,彻证无我的真实义以后,满天的乌云就烟消云散了!那时候太阳出来了,晴空万里,就不再会出现这些不好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的时候,开示有情轮回六道的最基本原理,并且说明六道众生的行为彼此之间会互相影响。六道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的,六道轮回的道理也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说四谛法的时候讲的。到后来讲大乘佛法的时候,世尊又说六道以及六道众生所依托的依报都是心相的表现,这就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佛法的特点,无论唯识、中观都是如此。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什么都是空,什么都是不实在的,什么都是心的一种显现,这就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同的地方。

  三、对境练心学取舍,命自我立勿迟疑

  作为人,如何来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生活,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选择,一种是放弃;或者说一种是要,一种是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舍弃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也是内在无明的一种体现。人生就像一场博弈,这盘棋你要不要下赌注?就要选择或放弃。你不选择就放弃,你选择它就押下赌注。赌注押错了,你的钱就没有了,但至少你是选择了。同样的道理,当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微笑,还是常常埋怨?通常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埋怨。当面对命运的时候,是屈服,还是去战胜?当面对烦恼的时候,愿意当俘虏,还是愿意战胜内在的烦恼?这一点是很实在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烦恼的,你要不要去战胜它?或者是被烦恼所屈服?当面对人群的时候,是亲近,还是疏离?大家住在同一个寺庙里,是要与同行结缘,还是远离众人?远离人群就可以什么都不管,回到自己房间里面去;如果要同众生结缘,要做的事情就多了。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你的职业、家庭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分析、判断,然后进行选择或放弃。所有这些就是人生的写照,作为人就是要学会掌握这种能力。

  世间上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当所有的事情纠葛在一起,就不容易看清楚,于是造成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怎么放弃。这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自心,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归到自心。这样,就要依着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如何用心。如果不知道如何用心的话,肯定看不清楚。比如说住在一个寺庙里,寺庙里有多少样东西,有时候我们很难讲得出来。又比如在一个讲堂里面,能够把每一样事物具体叫什么名字都很清楚地讲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再比如说看到一块石头,它是什么颜色,我们大概还能讲讲,但是你要把它讲得很清楚细致,也是不简单的。至于在一个大寺庙当中,能够把别人的名字都记得住,更是非常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平时用心的程度、时间是很少的,对外在的人、事、物就非常不关心、不用心,自然而然就认识不清楚。所以对于这些非常复杂的境界,我们要学会用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看到这些东西,然后慢慢启发自己的悟性和灵性,用心去感悟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话,命运就在我们的手里,命运也就在我们的脚下,靠我们自己去走。其实可以说,命运就在我们的心里。一个人的命运怎么样,就是要看他的心怎么样。心里面有尘埃,有无明烦恼,就要每天用心去观照,也就是神秀大师所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要对每天生活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观察清楚,就需要很细心地去体验,对生活要非常地用心。比如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格,对人对事要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慢慢学会在宽容当中净化自己的烦恼。如果对别人要求非常地严格,不能宽容别人,那你怎样净化自己的烦恼呢?还有更重要的,是放弃我们思想的包袱。比如常常讲要做好事,做坏事时会害怕,但有时候好事做多了也会害怕,觉得好事很难做,弄不好会得罪人,慢慢地就不做了,最后干脆好事、坏事都不做了。当然有的人也常常做很多好事。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直坚持做好事,那就很不简单,这就是佛菩萨一般的境界。学佛怎么修行?怎么用功?就要面对生活,面对人群,并学会如何选择与放弃。只有懂得选择、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成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可言。就像《论语》里边讲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连善恶是非都分不清楚,那一个人会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呢?我们大部分人是凡夫,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在平凡的生活当中,不计其数的人都在苦苦追求幸福和快乐的钥匙。怎样得到这把钥匙,然后打开通往幸福与快乐的大门呢?佛法就是这样一把“心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智慧,就是戒、定、慧。我们每个人的外表都差不多,都有眼睛、耳 朵、鼻子、头发……,但是心灵是不一样的。人与人心灵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外表上的差异,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的心灵。很多修行有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是选择了既定的目标,永不放弃地追求,永远都能够进退自如,这样,才能够在整个人生坎坷泥泞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如果人生这条路非常平坦, 甚至是柏油路,那么你走过去就没有任何足迹;如果这条路很泥泞,那你踏一步就会有一个脚印,虽然很难走,但总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不要怕面对境界,这些境界就是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经历。你走了过去,留下了脚印,对以后的人会有很大的启示,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你走来走去,徘徊不前,就很可惜了。当然,如果你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连脚印都没有,那就更了不起了。行事如风一般,在这个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是大菩萨的一种功夫。

  四、业果法则甚深细,苦乐根本源于心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与现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