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整个人生,一个人的业缘、习气和心境,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业缘呢?就是前生造什么业,今生就感什么果。比如说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感得的,因为前生前世造了做人的业,才有今天的血肉之躯。什么是习气呢?就是我们的习性、习惯性的行为反应模式。人都会做梦,梦里面所经历的许多境界,都是自己习气的反映。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一切,就如同做梦一样,也是内心习气的一种反映。什么是心境呢?有情无始以来轮回六道,在内心里面已经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色身是我”的概念。色身是我,我就是这个血肉之躯,这种概念非常地坚固,长期串习就形成了一种心境、业力,在业力的驱使下,我们会日以继夜地不停奔波,一直到死亡时都是这样。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小乘佛教中开示不净观,说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个臭皮囊。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对自己的色身产生贪恋和执着,从而让弟子们真正能够走上解脱道。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寺院当中、在家里好好地熏修用功,否则单单贪恋这个色身就能够把我们拖住,让我们不能够出离生死。《大智度论》说:“复次,行者远离五欲,出家学道,既舍世乐,未得定乐,或时心生忧念,如鱼乐水,心相如是,常求乐事,还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说当除贪、忧,说贪即是说世间,喜以相应故。初观不净者,人身不净,薄皮覆故,先生净相,后生余倒,以是故初说不净观。复次,众生多着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卷第四十八)
对于色身的看法,大乘佛教的说法又有不同。在大乘佛法中,佛陀没有说这个色身不好,也没有讲这个色身很好,而是说借假修真。因为靠这个色身能够做很多的善事、造很多的善业,通过自己的色身去用功、修行,然后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解脱道、菩提道,生生增上,直至成就圆满的佛果。在经典中讲到,菩萨如果拥有具足八种异熟功德的圆满身,便能够快速成就佛果,如《(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尔时善财童子,白妙德圆满爱敬吉祥岚毗尼园主林神言:圣者,菩萨云何住最后身,要生于此大族姓中?林神告言:善男子,一切菩萨将成正觉住最后身,皆生王宫,或生大族婆罗门家。何以故?为能成就种种利益,调伏自他令成熟故。善男子,能利自他,有三种法:一者、异熟因果,二者、福德因果,三者、智慧因果。云何异熟?谓有八种:一者、寿量圆满,二者、色相 圆满,三者、种族圆满,四者、自在圆满,五者、信言圆满,六者、大势圆满,七者、丈夫相圆满,八者、勇力圆满。善男子,云何菩萨寿命圆满?所谓寿命长远,久住世间;云何菩萨色相圆满?所谓形色端严,相好殊胜,人所乐见,心无厌足。云何菩萨种族圆满?所谓生于豪贵,刹帝利种,婆罗门家。云何菩萨自在圆满?所谓得大财位及大眷属,所作随心,人所宗奉。云何菩萨信言圆满?所谓出言诚谛,人必信受,理诸诤讼,心无高下,凡所决断,如执权衡,言行无违,无求无谄。云何菩萨大势圆满?所谓名称高远,勇猛精进,志性柔和,毁誉不动;工巧艺业,无能过者;处大众会,咸所尊重。云何菩萨丈夫相圆满?所谓具丈夫相,离诸残缺。 云何菩萨勇力圆满?所谓报力殊胜,身常无病,心力勇健,有胜堪能。如是八法,是为菩萨异熟圆满。”(卷第二十六)
拥有具足八种异熟功德的圆满身,对于修行的好处何在呢?经中继续说:“善男子,云何菩萨异熟果耶?谓由菩萨寿量具足故,能得长时无间修习,所有善根积集增长,能久住世自利利他,是为寿命圆满之果。又由菩萨色相端严、众生爱敬故,一切大众咸来归仰,凡所发言无不乐闻,既闻法已皆悉顺行,是为色相圆满之果。又由菩萨种族真正故,世所宗重,令诸众生随顺菩萨所有言教,精勤修习,速疾舍离诸不善业,修诸善业,是为种族圆满之果。又由菩萨自在圆满、具足财位故,能以种种珍宝仆使给施群生,随其所须咸令充足,以此摄取,然后调伏而成熟之,是为自在圆满之果。又由菩萨成就实语故,能以爱语摄诸众生,调伏成熟,令其信受,皆得解脱,是为信言圆满之果。又由菩萨豪贵自在、有大势力故,能令众生感德从化,心生惭愧,尊重爱乐,凡所出言随顺不逆,是为大势圆满之果。又由菩萨具足圆满大丈夫相,诸根成就,无有残缺,是故堪为胜功德器,精进勤求一切智境,得无所畏无障碍行,能大饶益一切众生,所作随心皆无障碍,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无能讥毁,是为具足大丈夫相圆满之果。又由菩萨成就勇力故,普能积集一切善法,安乐成就诸众生界,勇猛精进成就智通,是为勇力圆满之果。 如是名为异熟因果。……是故菩萨能大饶益一切众生,于诸佛刹大众会中而为师首,普能随顺一切诸佛转正*轮,能自调伏,亦能调伏一切众生,令其速入一切智道。菩萨成就如是种种殊胜因果,即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的长相都非常庄严,比如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都很庄严。佛就更不用说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罗汉的长相跟菩萨就不好比,更不能跟佛比了。同样都是圣者,色身庄严程度的差别,就体现了修行心境的差异。小乘人急求个人解脱,观色身不净,证悟空性,出离生死成阿罗汉;大乘人就不同了,为救一切有情出生死海,誓愿成佛,圆满自利利他,因此靠色身借假修真,生生增上,直至圆满佛果。
大小乘佛教对于色身的看法和认识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行持上都有共同的准则,就是深信业果、调伏烦恼、严持戒律。对于业果法则的深信,依着业果行事是很重要的,因为根本无明是每个人都有的,如何从十二因缘的流转中跳脱出来,我们的行为就很关键了,它直接关系到来生和无限生命。
佛陀告诉我们:业果甚深,业力不可思议。真正讲起来,业是很复杂的,但总摄其主要部分,就是十善业和十恶业。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中说:“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善业道,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善者即十善业道,谓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无瞋、正见。”(卷第四)善、恶业的果报如何呢?比如:杀生最大的果报,就是堕地狱受苦;如果出地狱后再投生到人道,寿命就会短暂,生活就会有种种的坎坷,并且内心里面容易产生瞋杀之念。反过来说,如果对生命很爱护,经常放生、护生,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周围的环境会很好,寿命也会长,内心也会很慈悲、柔和。所有这些都是跟业有关系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四)里讲到业果有四大原理:
第一个原理:业决定一切。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快乐和痛苦的果报,都是相应的善因和恶因所感得的,善因会得到快乐的果报,恶因则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什么种子就收什么果实。你种下去是甜的东西,收回来的就甜,种下去是苦的东西,收回来的就苦,种下去是辣的东西,收回来的也就辣,这是一定的。如《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若诸有情,毕竟乐作非法黑业,于恶趣中,定受苦报;若诸有情,毕竟乐作清净白业,于人天中,定受乐报。”(卷第十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的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却非常地聪明;有些人看起来四肢非常发达,可头脑却很简单,这些差别都跟业有关系。有些人相貌非常庄严,那是因为前世造过这种业,比如向佛供花等等,但有时候说话也许会吓你一跳,声音很难听;而有些人虽然长相不美观,但声音却非常悦耳。这就是说,人的声音和相貌,有时候会不匹配。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非常多,这是因为过去生在造业的时候,善恶夹杂,今生感果时也就苦乐参半了。别别造业,感别别果,因果报应,毫厘不爽。如《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若诸有情,所作之业,善恶相参,杂受其报。”(卷第十一)在《贤愚经》中就记载了一个长相丑陋、声音悦耳的比丘的因缘:
“时波斯匿王大合兵众,躬欲往讨鸯仇摩罗,路由祇洹,当往攻击。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痤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怪顾问御者:何以乃尔?御者答言:由闻呗声,是使象马停足立听。王言:畜生尚乐闻法,我曹人类,何不往听?即与群众,暂还祇洹,到下象乘,解剑却盖,直进佛所,敬礼问讯。彼呗比丘,呗声已绝。王先问言:向闻呗音,清妙和畅,情豫钦慕,愿得见识,施十万钱。佛告之曰: 先与其钱,然后可见,若已见者,更不欲与一钱之心。即将示之,见其形状倍复痤陋,不忍见之,意无欲与一钱之想。王从座起,长跪白佛言:今此比丘,形极短丑,其音深远,声彻乃尔,宿作何行,致得斯报?佛告王曰:善听着心。过去有佛,名曰迦叶,度人周讫,便般涅槃。时彼国王,名机里毗,收取舍利,欲用起塔。 时四龙王,化为人形,来见其王,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哪得使成?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极使高显可观。龙王白言:我非是人,皆是龙王,闻王作塔,故来相问,苟欲用宝,当相佐助。王欢喜言:能尔者快!龙复语言: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成绀琉璃;城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皆成黄金;城西泉水,取用作墼,墼成就已,变成为银;城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变为白玉。王闻是语,倍增踊跃,即立四监,各典一边。其三监所作,工向欲成,一监慢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便以理责:卿不用心,当加罚谪。其人怀怨,便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去之后,敕诸作人,昼夜…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