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晃昱,庄校雕饰,极有异观,见已欢喜,忏悔前过,持一金铃,着塔枨头,即自求愿: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一监作迟,怨塔大者,此比丘是。缘彼恨言,嫌其塔大,五百世中,常极痤陋。由后欢喜,施铃塔头,求索好声,及愿见我,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见我,致得解脱。”(卷第十一)
知道业决定一切的道理之后,在当下种因时就要很注意了,因为种什么因,以后就感什么果。每个人都有一块心地,就跟田地一样,耕耘时种下什么东西,到时候收成的就是什么东西。古德常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最怕因种错了,而众生畏果,果报来的时候,他就害怕了。果是由因决定的,如果真的怕不好的果报,就要在因地上努力避免。同时,对于所希求的好果报,也要在因上努力造作。如《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是故比丘,于彼黑业,毕竟莫造;于彼白业,决定修作。果报卒至,犹如瀑流,善恶之业,影响无差。”(卷第十一)《法句经》中也说:“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卷第一)
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候,造善业还是造恶业跟动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做任何事情时,一开始的动机就非常重要,动机要正确,要善良,到最后的时候,回向也要如法,也要善良,这样才能够确保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善的。但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有时候可能发心很好,但正做的时候,什么业都夹杂在一起,贪、瞋、痴、慢、疑,什么烦恼都混合在一起,很多业就不清净了,现行的时候,肯定是杂染、清净搅杂在一起。那怎么办呢?就要靠最后的如法回向让它清净。因此,对于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回向都要把握好,尤其以最后的为准,因为最后的回向决定了造业的方向。
第二个原理,业增长广大。佛教将因果分为两种:外因果与内因果,它们都会增长广大。外因果的增长,举个例子,比如一粒小小的稻种,春天种下去,慢慢就会长成一株稻子,到了秋季就会收获很多的稻谷,所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内因果也就是业果,它也会增长、扩大,而且增长的程度是外因果无法相比的。最初即使只是种下微小的善因,将来也会感得极大的善果;反过来说,最初即使只种下微小的恶因,将来也会领受极大的苦果。在《贤愚经》里面记载有一个沙弥,轻诃一位老比丘,说他念经就象狗吠一样,由此感得五百世变成狗的故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昼夜三时,恒以天眼观视世间,谁应度者,辄往度之。尔时有诸估客欲诣他国,其诸商人共将一狗,至于中路,众贾顿息。伺人不看,闲静之时,狗便盗取众贾人肉。于时众人即怀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弃置空野,舍之而去。时舍利弗,遥以天眼,见此狗身,挛躄在地,饥饿困笃,悬命垂死,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飞至狗所,慈心怜愍,以食施与。狗得其食,济活余命,心甚欢喜,倍加踊跃。时舍利弗,即为其狗具足解说微妙之法。狗便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时舍利弗,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之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舍利弗言:我 无沙弥,闻卿有子,当用见与。婆罗门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长大,当用相与。时舍利弗闻彼语已,即戢在心,还至祇洹,至年七岁,复来求之。时婆罗门,即以其儿付舍利弗,令使出家。时舍利弗,便受其儿,将至祇洹,听为沙弥,渐为具说种种妙法,心意开解,得阿罗汉,六通清澈,功德悉备。时均提沙弥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观过去世,本造何行,来受此形,得遭圣师,而获果证。观见前身作一饿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欣心内发,而自念言:我蒙师恩,得脱诸苦,今当尽身,供给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尔时阿难而白佛言:不审此人曩昔之时,兴何恶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脱?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诸比丘,集在一处。时年少比丘,音声清雅,善巧赞呗,人所乐听。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自出声,而自娱乐。其老比丘,已得罗汉,沙门功德,皆悉具足。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轻呵已竟,时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识我不?年少答言:我大识汝,是迦叶佛时比丘。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罗汉道,沙门仪式悉具足矣。时年少比丘,闻其所说,心惊毛竖,惶怖自责,即于其前,忏悔过咎。时老比丘,即听忏悔。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净戒故,今得见我,蒙得解脱。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卷第十三)
《贤愚经》里面又记载,有一个比丘,因为说一位出家人过河像猴子一样,结果五百世变成猴子的故事:“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年少比丘,见他沙门跳渡渠水,而作是言:彼人飘疾,熟似猕猴。彼时沙门闻是语已,便问之曰:汝识我不?答言:识汝,汝是迦叶佛时沙门,何以不识也。时彼沙门复语之言:汝莫呼我假名沙门,沙门诸果我悉备办。年少闻已,毛衣皆竖,五体投地,求哀忏悔。由悔过故,不堕地狱;形呰罗汉,故致五百世中恒作猕猴。”(卷第十二)
像这样的故事在经典中记载的是非常多的,业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加微细难测。对于空性的义理,声闻、独觉也能够通达和开演,但对于业果的微细道理,只有通过圣教量来加以推测,因为业果是极隐微法,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够完全通达。正因为业果极其微细,即使是最微小的罪,也应当尽力避免,如《法句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卷第一)平时我们常常会对别人有不好的看法,内心里存在很多恶念,这些恶念的种子就像毒素一样,如果不及时清理,等到毒发时就非常厉害。比如癌细胞,刚开始只是一个细胞,等到它扩散的时候就会要命,可能一年或半年时间,生命就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会增长广大,到最后就没办法控制。业也是如此,即使造了一点小恶,也会增长广大,等到感果的时候就会非常厉害。
同样的道理,微小的善业也会增长广大,感得妙果。在《贤愚经》中记载了一个婆罗门子洒一把豆子向佛,四颗落入佛的钵内,一颗留在佛的顶髻上,因而感生为转轮王,统治四天下和部分天界的故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见诸比丘贪于饰好,着于名利,多畜盈长,积聚无厌。佛见此已,为诸比丘说贪利害:夫贪欲者,现损身命,终归三涂,受苦无量。所以然者,吾自忆念过去世时,由于贪故,而便堕落,受诸苦恼。尔时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过去由于贪故而便堕落,其事云何?世尊告曰: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瞿萨离,典斯天下八万四千小国,有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时王顶上欻生一疱,其形如茧,净洁清澈,亦不疼痛,后转转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相吉凶。相师占已,便答王言:此儿有德,雄姿奇特,必为圣王,统临四域,因为立字,名文陀竭(顶生)。年已长大,英德遂著,王以一国,用封给之。大王后时,被病困笃,诸小王辈,皆来瞻省,不能自免,遂便薨背。诸附庸王,共诣顶生,而咸启曰:大王已崩,愿嗣国位。顶生答言:若吾有福应为王者,要令四天及尊帝释,来相迎授,尔乃登祚。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捉宝瓶,盛满香汤,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为着之,然后称扬。诸王复劝当诣大国,王所治处。顶生复言: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国当就我,我不就国。立誓适竟,大国之中,所有宫殿,园林浴池,悉来就王;金轮、象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悉亦应集。君四天下,为转轮王。巡行国界,见诸人民,垦地耕种,王问臣吏:此诸群生,欲作何等?便答王言:有形之类,由食得存,是以种谷,欲以济命。王立誓 言: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当有自然百味饮食,充饱一切,使无饥渴。作愿已竟,寻有饮食。王更出游,见诸人民,纺绩经织,王复问言:作此用为?诸人对曰:食已自然,无以严身,是故纺织,用作服饰。王复立誓: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当有妙衣自然而出,赈给万民,使无穷乏。作愿已竟,应时诸树悉生种种异色妙服,一切人民求得无尽。王更出游,见诸群黎,修治乐器,王因问之:作此何为?诸人报言:衣食既充,乏于音乐,所以治此,欲用自娱。王复立誓:若我有福应为王者,众妙乐器当自然至。作愿适竟,应时诸树若干种种伎乐悬在其枝,若有须者,取而鼓之,音声和畅,其有闻者无不欢豫。王德至重,万善臻集,天雨七宝,遍诸国界。王问诸臣:此谁之德?诸臣对曰:此是王德,亦国民福。王复立誓:若是民福,宝当普雨;若独我德,齐雨宫内。作愿适竟,余处悉断,唯雨宫里,七日七夜。其顶生王,于阎浮提,五欲自娱,经八万四千岁。时有夜叉,踊出殿前,高声唱言:东方有国,名弗婆提,其中丰乐,快善无比,大王可往游观彼界。王则允可,意欲巡行,金轮复转,蹑虚而进,群臣七宝,皆悉随从。既至彼土,诸小王等尽来朝贺。王于彼国,五欲自恣,经八亿岁。夜叉复唱:西方有…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