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勤作,一時都訖。塔極高峻,衆寶晃昱,莊校雕飾,極有異觀,見已歡喜,忏悔前過,持一金鈴,著塔枨頭,即自求願: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衆生,莫不樂聞,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如是大王,欲知爾時,一監作遲,怨塔大者,此比丘是。緣彼恨言,嫌其塔大,五百世中,常極痤陋。由後歡喜,施鈴塔頭,求索好聲,及願見我,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複見我,致得解脫。”(卷第十一)
知道業決定一切的道理之後,在當下種因時就要很注意了,因爲種什麼因,以後就感什麼果。每個人都有一塊心地,就跟田地一樣,耕耘時種下什麼東西,到時候收成的就是什麼東西。古德常常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最怕因種錯了,而衆生畏果,果報來的時候,他就害怕了。果是由因決定的,如果真的怕不好的果報,就要在因地上努力避免。同時,對于所希求的好果報,也要在因上努力造作。如《福蓋正行所集經》中說:“是故比丘,于彼黑業,畢竟莫造;于彼白業,決定修作。果報卒至,猶如瀑流,善惡之業,影響無差。”(卷第十一)《法句經》中也說:“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故世有福,念思紹行,善致其願,福祿轉勝。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常避無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押附上士。喜法臥安,心悅意清,聖人演法,慧常樂行。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卷第一)
在現實生活中,做事情的時候,造善業還是造惡業跟動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做任何事情時,一開始的動機就非常重要,動機要正確,要善良,到最後的時候,回向也要如法,也要善良,這樣才能夠確保所作所爲的一切都是善的。但是,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是很難的。有時候可能發心很好,但正做的時候,什麼業都夾雜在一起,貪、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混合在一起,很多業就不清淨了,現行的時候,肯定是雜染、清淨攪雜在一起。那怎麼辦呢?就要靠最後的如法回向讓它清淨。因此,對于最初的動機和最後的回向都要把握好,尤其以最後的爲准,因爲最後的回向決定了造業的方向。
第二個原理,業增長廣大。佛教將因果分爲兩種:外因果與內因果,它們都會增長廣大。外因果的增長,舉個例子,比如一粒小小的稻種,春天種下去,慢慢就會長成一株稻子,到了秋季就會收獲很多的稻谷,所謂“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內因果也就是業果,它也會增長、擴大,而且增長的程度是外因果無法相比的。最初即使只是種下微小的善因,將來也會感得極大的善果;反過來說,最初即使只種下微小的惡因,將來也會領受極大的苦果。在《賢愚經》裏面記載有一個沙彌,輕诃一位老比丘,說他念經就象狗吠一樣,由此感得五百世變成狗的故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晝夜叁時,恒以天眼觀視世間,誰應度者,辄往度之。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于中路,衆賈頓息。伺人不看,閑靜之時,狗便盜取衆賈人肉。于時衆人即懷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腳,棄置空野,舍之而去。時舍利弗,遙以天眼,見此狗身,攣躄在地,饑餓困笃,懸命垂死,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濟活余命,心甚歡喜,倍加踴躍。時舍利弗,即爲其狗具足解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時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之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舍利弗言:我 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婆羅門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長大,當用相與。時舍利弗聞彼語已,即戢在心,還至祇洹,至年七歲,複來求之。時婆羅門,即以其兒付舍利弗,令使出家。時舍利弗,便受其兒,將至祇洹,聽爲沙彌,漸爲具說種種妙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六通清澈,功德悉備。時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來受此形,得遭聖師,而獲果證。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並獲道果。欣心內發,而自念言: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永作沙彌,不受大戒。爾時阿難而白佛言:不審此人曩昔之時,興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贊呗,人所樂聽。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呗,每自出聲,而自娛樂。其老比丘,已得羅漢,沙門功德,皆悉具足。于時年少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鈍濁,自恃好聲,而呵之言:今汝長老,聲如狗吠。輕呵已竟,時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識我不?年少答言:我大識汝,是迦葉佛時比丘。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具足矣。時年少比丘,聞其所說,心驚毛豎,惶怖自責,即于其前,忏悔過咎。時老比丘,即聽忏悔。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卷第十叁)
《賢愚經》裏面又記載,有一個比丘,因爲說一位出家人過河像猴子一樣,結果五百世變成猴子的故事:“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年少比丘,見他沙門跳渡渠水,而作是言:彼人飄疾,熟似猕猴。彼時沙門聞是語已,便問之曰:汝識我不?答言:識汝,汝是迦葉佛時沙門,何以不識也。時彼沙門複語之言:汝莫呼我假名沙門,沙門諸果我悉備辦。年少聞已,毛衣皆豎,五體投地,求哀忏悔。由悔過故,不墮地獄;形呰羅漢,故致五百世中恒作猕猴。”(卷第十二)
像這樣的故事在經典中記載的是非常多的,業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加微細難測。對于空性的義理,聲聞、獨覺也能夠通達和開演,但對于業果的微細道理,只有通過聖教量來加以推測,因爲業果是極隱微法,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夠完全通達。正因爲業果極其微細,即使是最微小的罪,也應當盡力避免,如《法句經》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卷第一)平時我們常常會對別人有不好的看法,內心裏存在很多惡念,這些惡念的種子就像毒素一樣,如果不及時清理,等到毒發時就非常厲害。比如癌細胞,剛開始只是一個細胞,等到它擴散的時候就會要命,可能一年或半年時間,生命就結束了。爲什麼呢?因爲它會增長廣大,到最後就沒辦法控製。業也是如此,即使造了一點小惡,也會增長廣大,等到感果的時候就會非常厲害。
同樣的道理,微小的善業也會增長廣大,感得妙果。在《賢愚經》中記載了一個婆羅門子灑一把豆子向佛,四顆落入佛的缽內,一顆留在佛的頂髻上,因而感生爲轉輪王,統治四天下和部分天界的故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見諸比丘貪于飾好,著于名利,多畜盈長,積聚無厭。佛見此已,爲諸比丘說貪利害:夫貪欲者,現損身命,終歸叁塗,受苦無量。所以然者,吾自憶念過去世時,由于貪故,而便墮落,受諸苦惱。爾時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過去由于貪故而便墮落,其事雲何?世尊告曰: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名瞿薩離,典斯天下八萬四千小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時王頂上欻生一疱,其形如繭,淨潔清澈,亦不疼痛,後轉轉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爲端正,頭發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師,占相吉凶。相師占已,便答王言:此兒有德,雄姿奇特,必爲聖王,統臨四域,因爲立字,名文陀竭(頂生)。年已長大,英德遂著,王以一國,用封給之。大王後時,被病困笃,諸小王輩,皆來瞻省,不能自免,遂便薨背。諸附庸王,共詣頂生,而鹹啓曰:大王已崩,願嗣國位。頂生答言:若吾有福應爲王者,要令四天及尊帝釋,來相迎授,爾乃登祚。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捉寶瓶,盛滿香湯,以灌其頂。時天帝釋,複持寶冠,來爲著之,然後稱揚。諸王複勸當詣大國,王所治處。頂生複言:若我有福應爲王者,國當就我,我不就國。立誓適竟,大國之中,所有宮殿,園林浴池,悉來就王;金輪、象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悉亦應集。君四天下,爲轉輪王。巡行國界,見諸人民,墾地耕種,王問臣吏:此諸群生,欲作何等?便答王言:有形之類,由食得存,是以種谷,欲以濟命。王立誓 言:若我有福應爲王者,當有自然百味飲食,充飽一切,使無饑渴。作願已竟,尋有飲食。王更出遊,見諸人民,紡績經織,王複問言:作此用爲?諸人對曰:食已自然,無以嚴身,是故紡織,用作服飾。王複立誓:若我有福應爲王者,當有妙衣自然而出,赈給萬民,使無窮乏。作願已竟,應時諸樹悉生種種異色妙服,一切人民求得無盡。王更出遊,見諸群黎,修治樂器,王因問之:作此何爲?諸人報言:衣食既充,乏于音樂,所以治此,欲用自娛。王複立誓:若我有福應爲王者,衆妙樂器當自然至。作願適竟,應時諸樹若幹種種伎樂懸在其枝,若有須者,取而鼓之,音聲和暢,其有聞者無不歡豫。王德至重,萬善臻集,天雨七寶,遍諸國界。王問諸臣:此誰之德?諸臣對曰:此是王德,亦國民福。王複立誓:若是民福,寶當普雨;若獨我德,齊雨宮內。作願適竟,余處悉斷,唯雨宮裏,七日七夜。其頂生王,于閻浮提,五欲自娛,經八萬四千歲。時有夜叉,踴出殿前,高聲唱言:東方有國,名弗婆提,其中豐樂,快善無比,大王可往遊觀彼界。王則允可,意欲巡行,金輪複轉,蹑虛而進,群臣七寶,皆悉隨從。既至彼土,諸小王等盡來朝賀。王于彼國,五欲自恣,經八億歲。夜叉複唱:西方有…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