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P5

  ..續本文上一頁國,名瞿耶尼,亦複快樂,王可至彼。王即允然,往遊其土,食福受樂,經十四億歲。夜叉複唱:北方有國,名郁單曰,其土安豐,人民熾盛,王可到彼。王即往詣,留止其中,上妙五欲,極情恣意,經十八億歲。夜叉複唱:有四天王處,其樂難量,王可遊之。王與群臣,及四種兵,乘虛而上。四天遙見,甚懷恐怖,即合兵衆,出外拒之,竟不奈何,還歸所止。頂生于中,優遊受樂,經數十億歲。意中複念,欲升忉利,即與群衆,蹈虛登上。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屎尿下落,汙仙人身。諸仙相問:何緣有此?中有智者,告衆人言:吾聞頂生王欲上叁十叁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仙人忿恨,便結神咒,令頂生王及其人衆,悉住不轉。王複知之,即立誓願: 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供所爲。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禦馬,共至天上。未至之頃,遙睹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怖畏,悉閉諸門,著叁重鐵關。頂生兵衆,直趣不疑,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視眴遲疾,知其異耳。王于天上受五欲樂,盡叁十六帝。末後帝釋,是大迦葉,時阿修羅王興軍上天,與帝釋鬥,帝釋不如,退軍入城。頂生複出,吹貝扣弓,阿修羅王實時崩墜。頂生自念:我力如是,無有等者,今與帝釋,共坐何爲?不如害之,獨霸爲快。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諸人來問:若後世人,問頂生王雲何命終,何以報之?王對之曰:若有此問,便可答之,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 領四域,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墜落。是故比丘,夫利養者,實爲大患,當思遠離,深求道真。阿難白佛:此頂生王,宿殖何福,而獲如此無量大報?佛告之曰: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時世有佛,號曰弗沙,與其徒衆,遊化世間。時婆羅門子,適欲娶婦,手把大豆,當用散婦,是其曩世俗家之禮。于 道值佛,心意歡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缽,一粒住頂,由此因緣,受無極福。四粒入缽,王四天下,一粒在頂,受樂二天。爾時諸弟子聞佛所說,有得初果、二果、叁果及阿羅漢者,不可稱數,受持佛語,歡喜奉行。”(卷第十叁)

  在《雜寶藏經》中,記載了一位先曾以華鬘供養迦葉佛塔、後感生爲相貌端正殊特的天女的因緣:

  “爾時釋提桓因從佛聞法,得須陀洹,即還天上,集諸天衆,贊佛法僧。時有天女,頭戴華鬘,華鬘光明,甚大晃曜,共諸天衆,來集善法堂上。諸天之衆,見是天女,生稀有心。釋提桓因即便說偈,問天女言:汝作何福業,身如融真金,光色如蓮花,而有大威德?身出妙光明,面若開敷華,金色晃然照,以何業行得?願爲我說之。爾時天女說偈答言:我昔以華鬘,奉迦葉佛塔,今生于天上,獲是勝功德,生在于天中,報得金色身。釋提桓因重複說偈,而贊歎言:甚奇功德田!耘除諸穢惡,如是少種子,得天勝果報。誰當不供養,恭敬真金聚!誰不供養佛,上妙功德田!其目甚修廣,猶如青蓮花,汝能興供養,無上第一尊,作少功德業,而獲如此容。爾時天女即從天下,執持華蓋,來至佛所,佛爲說法,得須陀洹,而還天上。諸比丘等,怪其所以,即問佛言:世尊,今此天女作何功德,獲此天身,端正殊特?佛言:往古之時,以種種華鬘,供養迦葉佛塔,以是因緣,今獲此果。”(卷第五)

  知道了業增長廣大的道理後,就應該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爲,如《法句經》說:“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卷第一)在平時,應該從待人接物的點點滴滴做起,不忽視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身作善事,讓內在的善法越來越多,內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積極,這樣的話,打開幸福快樂之門的鑰匙就在自己手裏,在我們的心田之中。

  第叁個原理,業未作不遇。意思是說如果沒有造這種業,就不會受這個果報。在現實生活當中也很容易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發生車禍時,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受傷,有些人外在看起來好好的,內髒卻出了問題,而有些人就安然無羌,什麼事都沒有。爲什麼同一車的人會有種種不同的遭遇呢?這就是業的關系。如果沒有造過這種業的話,就不會受報,不該死的話,就不會死。反過來說,如果造過這種業,那在這個時候就會死,只要做了,就肯定逃不過,即使是已經見谛的人也不例外。佛世時惡生王帶兵攻打釋迦族的時候,殺害釋種七萬七千人,其中很多是見了聖谛的人,但都無法躲過此劫。只有一些不同業者(即先前未造此業的人),在大名長者潛入水裏的時候得以逃脫。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有如下記載:

  “于時衆內多人受籌,既見籌多遂即開門,令王軍入。王曰:我已棄舍劫比羅城諸釋迦子,任情誅殺。衆聞教已,便縱四兵,旗鼓震天,囂聲聒地,隨處誅戮,無悲愍心。時釋種大名見此事已,于諸眷屬起極悲憐,頭發蓬亂,即疾往詣惡生之所,白言:大王當與我願。王曰:欲須何願?白言:于諸釋種,幸施無畏。王曰:諸余釋種,我不能舍,汝之家屬,隨意當出。答曰:我今入池,自沈水底,乃至我身未出已來,眷屬皆放。王聞是語,目視諸臣。諸臣白王:此大名者,是先王親友,允其所願。王言:若爾少時令出。是時大名既蒙許已,悲愍眷屬,憂惱纏心,疾往赴池,自沈水底,即以頭發,系著樹根,因茲而死。時諸釋種,于過去時不同業者,出城而去,或往末羅國,或往泥波羅,或往其余聚落城邑。若于昔時同惡業者,雖出東門,南門還入,南門出,西門入,西門出,北門入,北門出,東門入。諸臣見已,而白王曰:今時釋種皆自燒煮。以何得知?諸門出者,悉皆還入。王曰:速看大名,入水何久?遣使觀之,見其已死。還白王,知彼已命過。王加瞋怒,即告臣曰:可設高座,我升其上,躬自瞻望,若我不見人血橫流、騰波街巷者,我終不能身離此座。即登座遙望。諸勇健人被殺之時,法爾血少。諸臣議曰:仁等應知,今此惡王作大罪業,自爲要契,望血橫流,何處得有如斯之事?宜取紫礦,煮令色赤,盛滿千瓨,當街傾瀉,觀其流去,與血不殊。如計便作,報言血至。惡生遙見,謂其是血,便作是念:我今望足,宜可歸還。時惡生愚人,抂殺釋種七萬七千,此諸人內,多是見聖谛者。”(卷第九)

  業未作不遇,可以在生活中處處體會。比如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感受到來自于別人的傷害,比如覺得別人不尊重我、不信任我、不配合、擺架子、傲慢、處處與我過不去等等。沒學佛法的時候,很容易在外境上分別,找他人的過失,認爲他怎麼怎麼不對,如何對不起我。學佛以後,特別是了解了業果的基本原理以後,就知道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曾經造過傷害別人的業,因爲業未作不遇嘛。不尊重、不信任、不配合、擺架子、傲慢、與別人過不去等等,都是以前曾經這樣對待過別人,所以現在才感得別人這樣對待我。要想不再受這種痛苦,只有努力忏悔往昔的惡業,同時在因地努力改善,不要再這樣對待別人,這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第四種,業作已不失。造了業以後,它不會失去。如《福蓋正行所集經》中說:“設經無量劫,彼業不能壞,果報成熟時,衆生決定受。 ”(卷第十一)所造的業不會因爲時間的變遷而變弱,更不會壞滅消失,即使是微小而久遠的業,也終有成熟感果的一天。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在晚年不幸遭到外道的痛打,整個身體被棍棒打得像爛泥一樣,血肉淋漓,不久即圓寂了。事件發生後,舍利弗尊者來探望他,問:“你神通第一,不會跑嗎?怎麼會被外道打呢?”目犍連回答說,那個時候業力太重了,不知道跑,也不知道躲,所以就呆呆地待在那裏被外道打。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業果!這個業只要你做了,就躲不過。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了目犍連尊者遇難的故事:

  “緣在王舍城,具壽舍利子及大目連,于時時中往觀地獄、餓鬼、傍生、人、天五趣,巡行觀察至無間獄。時舍利子語大目連曰:具壽,宜當爲此無間有情息猛焰苦。時大目連,聞是語已即升虛空,于大獄上降注洪雨,渧如車軸。獄中猛焰,令空中雨隨處銷亡。時舍利子見是事已,報目連曰:具壽且止,我滅其火。答言:隨意。時舍利子入勝解叁摩地,降注大雨,令無間獄,地並成泥,鹹得清涼,皆蒙息苦。遂見外道晡剌拏,由昔爲他說惡邪教,報受大身,于其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見二尊者報言:大德,仁等若往贍部洲中,傳我所說,報我門徒曰:由我生時口說邪法,欺诳他故,彼惡業力墮無間中,于我舌上有五百鐵 犁耕墾流血,受極苦惱。然汝供養我本塔時,我身苦痛倍更增劇,從此已後勿爲供養。時二尊者聞彼語已默然而受,從地獄沒,至王舍城。二人相隨共入城內,便于中路逢諸外道,並是執杖推髻之流。外道議曰:我欲打彼沙門釋子。一人報曰:今正是時!然有過方打,不損勿聽,我且先問,稱我意者善,若不遂心打之未晚。舍利子在前而至,問言:苾刍,正命衆(露形外道自雲正命)中有沙門不?舍利子作是思惟:何心見問?觀知欲打,即說頌言:正命衆中無沙門,釋迦衆內沙門有,若阿羅漢有貪愛,即無凡小愚癡人。”

  “時彼外道不閑頌義,報尊者曰:汝贊歎我,當隨意去。尊者即便順路而行。尊者目連,前業將熟,緩步而來,外道即見,問言:苾刍,正命衆中有沙門不?若不豫觀,雖阿羅漢,智亦不行。答言:汝等衆內甯有沙門?如佛所說,此是初沙門,此是第二沙門,此是第叁沙門,此是第四沙門,除此已外更無沙門。婆羅門但有空名,說是沙門、婆羅門而無其實。如是我于人、天之中及聲聞衆,說無诳言,作…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與現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