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的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學的是因緣所生法。這樣子呢,舍利弗、目犍連,各個帶了兩百五十個人,就到竹林精舍去皈依釋迦牟尼佛,舍利弗皈依佛陀以後,就經常親近、追隨佛陀,幫助佛陀弘揚佛法。在所有的弟子當中,智慧第一、聰明、才智,又非常有能力。

  佛陀晚年的時候,有一個提婆達多,他另立僧團,帶領五百個比丘,到伽耶山當中去。那舍利弗、目犍連,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就到提婆達多的另立僧團當中去勸導,慢慢慢慢他們悟到所做的錯誤,重新皈依了佛陀。舍利弗起初在外道當中,他能夠帶這些外道來皈依佛門;進佛門以後,提婆達多另立僧團,他也能夠勸導複歸到僧團當中去,複歸到釋迦牟尼佛門下,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非常有智慧的表現。而不是說舍利弗自己去另立僧團,自己去另外搞一套,舍利弗這樣子的所作所爲,在僧團當中,備受大家的尊重,同時也受到佛陀的贊歎。

  當時有一個比丘,羅睺羅,他剛剛出家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委派舍利弗,爲他受沙彌戒,就是拜舍利弗爲師,就是讓羅睺羅拜舍利弗爲師。羅睺羅是佛陀的兒子,他沒有拜佛陀爲師,而是拜舍利弗爲師,讓舍利弗爲他受沙彌戒。有一次,羅睺羅他到外邊去托缽回來,釋迦牟尼佛看到羅睺羅有點不高興的樣子,他就問羅睺羅,到底是怎麼回事,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因爲那些信衆們對羅睺羅,以及對那些比丘、大比丘,佛陀的大弟子,有分別心,供養得不一樣:小沙彌供養得比較差一點,供養得比較少一點;那些上座弟子,就供養得比較好,佛陀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就告訴舍利弗,僧團是六和敬、六和,那麼六和僧團,作爲長者,作爲上座,作爲佛陀的大弟子,應該如何來關懷、照顧、愛護年少的比丘和剛剛出家的沙彌。舍利弗聽以後,非常受教育,他也沒有一點的情緒——他對佛陀的教法感恩戴德。

  本來這些問題是信衆的問題,是居士們分別心所産生的問題。但是釋迦牟尼佛,他沒有去批評信衆,他只是告訴僧團當中的上座比丘說,你要好好照應初出家的沙彌,照顧好年幼的比丘,這什麼意思呢?釋迦牟尼佛——人天師表、叁界導師,他怎麼去管這些這麼小的事情、這麼微細的事情呢?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從這點,恰恰說明佛陀的偉大。羅睺羅回來的時候,臉色有點不好看,佛陀他就能夠覺察得出來,就知道說信衆以及僧團當中的六和敬有問題。那麼有問題,我們要怎麼去改進呢?我們在不同的層面,要如何來認識這個問題?而不是說,我們所有的問題,都要讓佛陀去處理。因爲我們下面很多的問題,是我們下面人造成的,是我們下面的人引起的,那我們要不要想辦法去解決呢?我們要想辦法去改進,我們要想辦法去突破。

  又有一次,舍利弗受到另外一個比丘的誹謗,當釋迦牟尼佛要那個誹謗的比丘進行忏悔的時候,舍利弗非常客氣地說,“佛陀,我從小到大,到今天已經活了快到八十歲了,在我自己的記憶當中,從來沒有起過殺生的念頭,沒有說過假話,沒有因爲自己的利害得失和他人說長論短,去跟人家比較,去嫉妒別人,去給別人過不去,我自己只有天天忏悔,根據佛陀的言教修心、用功,這就猶如大地一樣,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謂承載一切,是好的,他能夠承受;是不好的,他也能夠承受;是輕的物品,他能夠承載;非常重的東西,它也能夠承載……他是不分的,所有的境界,對大地來講,他都甘受如饴。舍利弗以大地的這樣子的一個境界,來比喻自己,所以呢,他就對誹謗他的那個比丘說,他說,“比丘,忏悔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效果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同悔過相比,如果知道改往修來,就是很大的善根、很大的功德,我自己呢,也願意接受你的忏悔,只要你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就好。這個比丘,對舍利弗也非常地感動,覺得舍利弗確實非常了不起,對同行這樣子地接納、關照、愛護,那麼舍利弗對其它的比丘,都是一樣地照顧,一樣地付出,一樣地給大家幫助。

  有一次,舍利弗回來的時候,他的住處被六群比丘占了,精舍裏面所有住的地方都滿了。如果照我們來講,會很不高興的——這本來是自己的床位,被六群比丘住了。他沒有不高興,舍利弗獨自一個人,在樹下靜坐、打坐,風餐露宿,然後慢慢引起了生病、咳嗽,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就召集所有的比丘,爲他們講法,講什麼法呢?講了一個故事,猴子、大象、小鳥,這樣子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說,有一天,大象、小鳥、猴子,他們一起出去遊玩,他們叁個動物在說話、討論、,問候啊,就引起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他們叁個都說,誰的年齡大誰應該走在前面——年紀大的走前面,年紀小的走後面。大象就說我從小的時候,這顆大樹和我一樣高,現在這顆大樹已經非常高、非常高了,就說明我這個歲數大;猴子就說,我小孩的時候,這顆大樹才剛剛發芽;那個小鳥說,這顆種子呢,就是過去我在森林裏面吃了水果然後叨過來的,丟在這裏,長成今天的大樹。這樣子呢,大象、猴子就說,小鳥伯伯,確實你的歲數最大,你應該走在前面領導我們,所以呢,猴子就騎在大象的背上,小鳥就騎在猴子的頭上,然後他們一起非常快樂地去遊玩。那麼旁邊的其他的動物啊,其他的人啊,看到後也覺得很奇怪。釋迦牟尼佛說,禽獸,它也是有倫理的,他也知道尊重長輩。他說怎麼我們僧團的比丘,連禽獸都不如呢?我們的佛弟子,連動物都不如呢?

  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比喻,使僧團當中的那些六群比丘們,感到非常慚愧,就是他不知道去用功修行,只知道占小便宜,只知道來爭論到底誰的資曆老,到底誰學佛法的時間比較長,到底誰比較高,誰比較低……這本身就是不對的,這沒有意義的,是與道相違背的。所以六和敬的僧團,他的表現,是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能夠體現的,他是一個表率的作用,他所有的行爲是符合規範的。這種規範,不是說我自己認爲說自己的行爲是符合戒律的,自己的行爲是符合佛法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爲是不是符合團體的行爲;整個團體是不是依法辦事了;整個團體是不是根據法在走了;根據法存在的,根據佛法在發展。而不是說你自己認爲佛法應該怎麼樣子,他認爲佛法應該怎麼樣子,另外一個人認爲佛法應該怎麼樣子,這是錯的。如果你佛法確實學得很好,那麼你在僧團當中,就有責任去幫助後學的人、初學的人,讓他去進步;你就有責任去幫助那些走邪道的人,把他們拉回來,這才能顯示出有智慧的,才能夠說明是代佛揚化、助佛弘化,才是佛的弟子,才是符合善知識的心願。所以呢,舍利弗非常的了不起呢。如果從依師法上面來講,他真正是能夠按照佛陀的意願來辦事。

  舍利弗的老朋友目犍連,在有一次弘法的途中,被裸行外道害死了。那個時候,釋伽牟尼佛也知道,自己叁個月以後,將要入滅了、要涅槃。舍利弗他也知道,有神通,他就跪在釋伽牟尼佛的面前,他說自己不願意看到佛陀入滅的情景,如果佛陀入滅了,自己會非常的難過悲哀,所以他自己就決定,比釋伽牟尼佛早滅度,他一直在請求,最後得到佛陀的允許——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還更早滅度,舍利弗滅度七天以後他所有的衣、缽等等,他的舍利啊,都建成寶塔,供以後的人朝拜。我們這次去印度,也看到了舍利弗、目犍連入涅槃以後所建起來的塔、墓。

  我們從舍利弗的這個故事上,應該得到啓示,應該得到啓發。什麼啓示呢?啓發什麼呢?就是我們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究竟我們是爲了什麼呢?爲了什麼我們大家要來到寺院裏頭,我們這麼多人,究竟我們要怎麼樣把他組織起來呢?有序地組織起來,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來學習佛法,而不是說,我們這些人在同一個道場當中學法,然後呢?來論高低了,來比長短了,來比一比,到底誰更有能力啊,誰更有學問啊,誰更會辦事啊……用一種世間的心態,都是不對的了。

  我們在道場當中,我們都是替叁寶做事,替師長做事的,不是自己給自己做事的,這個地方,不是自己給自己做事的地方,自己給自己做事,你自己的業跟共業不融合。不是說聽不聽誰的問題,不是說,如法不如法的問題,是不符合共業了,不符合整個業的走向,就不相應了。怎麼我們這麼多人,就是你一個人如法,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如法呢?這是很大的問題——這肯定如法了,他不如法,怎麼能夠有這麼大的效果呢?我們這麼多人,能夠從那麼遠的地方,不畏嚴寒,一次又一次來到這裏,條件如此的簡陋,我們法師也沒很好地款待大家、招待大家、幫助大家,但是大家的學法的熱情依然有增無減,在這邊長住的義工,更是如此了,一直在這邊護持。如果在佛法上面沒有一定的收獲和體會,是不容易堅持得下去的。因爲我們只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快樂,才不會去追逐世間上面的五欲的快樂,他們兩頭絕對只能有一頭,不可能說既要有佛法的快樂,又會有五欲的快樂,這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同五欲相應就遠離佛法;如果同佛法相應,就遠離了世間的五欲,這是不一樣的。

  今天,大年初五,破五嘛。大家來皈依,皈依以後,就是要真正依教奉行。真正要明白,我們皈依就要學法,要依教奉行,要建立師、法、友清淨、和合、增上的團隊,要去利益很多很多的人,要牢記我們的宗旨目標——我們是爲了要成佛,我們爲了要積資糧,爲了要學法,爲了要廣結善緣,要調伏自己的煩惱,來到寺院的,來親近叁寶;不要同一般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錯誤的行相去相應。內心裏頭一定要有譜,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就是樹立正知正見。我看大家也是有這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緣,通過自己的發心、努力、祈求、忏悔,讓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斷得到增長,今生今世有更大的作爲和成就,乃至最後的佛果的圓成。以此祝福大家!

  

  

《舍利弗的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所緣境與所知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