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境與所知障
一、自性兼具染淨業·正見去執納功德
1.心法相應自性智·攀援世法煩惱業
我們講說佛法、聽聞佛法,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佛法不容易聽得到,不容易聽得到,而我們今天能夠聽得到,就說明稀有難得。聽了之後爲什麼會快樂呢?就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相應。我們此時此刻所講的佛法,所聽的佛法,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所有的祖師大德們所覺悟到的佛法,體性是一樣的,這樣子能夠讓我們內心煩惱得到調伏,內心寂靜、內心清明。可惜的是,我們在更多的情況下,聽聞佛法未必能夠快樂,快樂不起來。快樂不起來,就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有距離,不相應,時間長了,不僅說歡喜心、希求心、快樂的心情沒有,帶來的是一種痛苦、無奈、彷徨的心情,這些都是毛病。
我們的心一方面能夠同佛法相應,內心具足種種的自性功德。也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去領納佛法的這種功能,我們能夠體味佛法的這一種心理的作用。就是起心動念,有辦法接觸到佛菩薩境界的這樣的一種心智、智慧。那如果我們內心不具有這樣子的智慧的話,那肯定佛法就聽不懂,聽了佛法理解上面有差距;也就是我們能夠聽得懂,就說明我們內心的智慧足夠,但是我們內心也有去攀緣外境的功能,那麼這種功能也是本性具足的,緣世間法這種的心態和力量更加的堅強。其原因就是無始劫以來一貫等流下來。其次,世間的都是雜染共業,內心有這樣子的染汙的煩惱、業的等流,同時就能夠同外在的業去相應。當我們看到外在的一個動作、一個行爲、一個小小的境界,就非常容易引發我們內心同它去相應,這就是我們內心的無明狀態。看到、聽到、覺察到外在的境界,也可能引發我們內心對它的遠離,這樣子也是一種無明狀態;也有可能引發我們內心對它的貪著,也是一種無明狀態,甚至引發我們對它的怨恨,對它的不理解,對它産生驕慢,對它産生種種的非議,諸如此類。就是我們內心同外在的、所緣的境界去相應了,就是我們同不好的境界去相應了。所以,我們內心既能夠同佛法的境界相應,也會去同不好的世間法相應。
2.無明執取障自心·依法行持納功德
但是爲什麼我們容易同世間法相應,不容易同佛法相應?我們學佛法的時候,也不會那麼容易同佛法的行相相應。更有可能時間長了,學了佛法的時候,內心依然還是同世間法的行相去相應。這裏面就關系到自己的內心錯誤的執取,因爲這樣子的原因擾亂了我們的整個的心智,把我們自己內心的自性光明障礙住,把自己內心當中所具有的智慧障礙住了,無法去體會佛的功德,去體會諸法的法性。假如自己能夠用佛法的智慧,用空性的道理,加上自己心裏所具有的功德,同時産生作用一起用來面對境界,用來作爲自己行持的力量,這樣子自己就比較容易有辦法、有力量來體會叁寶的功德。體會叁寶的功德、感受叁寶的功德,自己心就與叁寶相應,自己的心就能夠領納這些功德。所以我們常常講叁寶功德,不是說叁寶功德已經很多很多了,我們也常常去講;同時,經論上面也會學了很多很多,不需要去說。我們去說、去聽的時候,其目的要讓我們的心同叁寶相應,要讓叁寶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並不是說,叁寶有沒有功德,要靠我們去講,它不是這樣子的意思。叁寶的功德是圓滿的、清淨的,主要的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我們就有幾分的功德,我們就會有幾分的相應。我們體會不到、感受不到這種功德,就說明我們內心叁寶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微弱的、甚至沒有。
3.莫著邪見趣法要·實修體證長道心
時間一長、不知不覺,自己所認識到的佛法是自己所認識到的那些,究竟那些佛法是不是佛法就很成問題。那麼如果我們自己覺得,這些佛法是自己認識到的、不同于過去的,這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行相。就是怎麼有可能我們自己認識到的佛法,跟佛菩薩的境界不一樣,跟祖師大德們不一樣?這叫作什麼佛法呢?怎麼有可能會有這種狀況呢?只是說我們能夠更加容易去體悟佛法,或者說我們所體悟的佛法會不會更加善巧地表達出來、敘述出來,僅此而已。善巧地表達出來,是不是符合佛法的原意呢?我們表達出來的時候,又如何來看到它的深跟淺的次第。所以學習佛法、聽聞佛法,不僅僅在于說,我們講出來的語言、文字符合不符合經論的原話。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曉得這句話是什麼境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講給別人聽,或者我們聽別人講,我們看經,我們讀論,(那麼)內心裏頭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觸動,內心裏頭依然是一個謎團,內心裏頭僅僅是一個文字的符號。我們講苦集滅道。道谛,滅谛,我們沒有去用功,沒有去體會,什麼時候能夠懂得道谛、滅谛是什麼味道呢?不知道了,體會不出來。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得出來,道心、信心就比較容易增長,就是因爲體會不出來,就是因爲相應的度不夠,修行、用功、學法不會上路,反反複複,停滯不前;如果我們上了路,我們能夠用功,絕對是一件非常歡喜快樂的事。
二、心法相應師友證•光光相攝谛觀心
1.心行染淨難自知•依止師友得印證
那問題是,我們的心現在究竟是同佛法相應呢,還是同世間法相應?常常聽到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我們心雜染的時候,會不會曉得現在我們的心是雜染的?我們的心清淨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知道說,現在我的心是清淨的
就是自己有沒有這種可能和能力來判斷,一天當中有多長的時間自己的心是雜染的,多少的時間自己的心是清淨的?我們沒有這樣子去下過功夫。我們更多的情況下只是說,從早到晚我們用了多少的時間,在做什麼事情,在說什麼話,有沒有在學習?有沒有在討論佛法?你在看經,你在拜佛,你在討論佛法,這僅僅也是一件事而已了。你看經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禮拜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研討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看經、禮拜、研討,僅僅是我們在造作同佛法相應的業。那我們在造作的過程當中,是不是相應?這才是關鍵的問題。自己無法下結論說,我們是相應不相應,我們相應的程度,我們相應的深淺次第。這樣子也就是需要同行善友的幫助,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和印證。如果缺乏的話,自己是不知道的。爲什麼說善知識、同行善友能夠對我們印證?道理很簡單。因爲我們的同行善友也是在學佛法,所以如果是同佛法的確相應,那我們周遭的人也能夠感受到你內心佛法的力量。大家就會說你好,說你有功夫、有境界;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周遭的人,感受不到你內心佛法的境界和力量。感受到的只是一種你的這種境界,你的這種力量和心態是同別人不一樣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這樣子的話,也有可能我們所做的這些佛法的事情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就會變成事情,不能說從事情的本身來體現佛法的境界。這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的師友常常同我們相處,所以我們知道對方的情況,對方的功夫,自己的造作就容易同別人相應:自己的造作,別人容易感受得到;我們也能夠比較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身語造作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的那種境界。如果是對很疏遠的人、陌生的人,沒有熏習過佛法的人,當然就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的人,疏遠的人,你做什麼事情,他不予理睬,他不會去感受。
2.自性光明如實觀·莫攀莫比當自省
不學佛法的人,因爲內心裏面智慧之門完全沒有打開,徹底都是黑暗的。我們自己有了一些佛法的常識,佛法的名相,你講給對方聽,講給不學佛法的人聽,也會産生作用,也會有意義,也能夠引起別人的興趣,只要有緣。這爲什麼我們沒有這樣子的一個境界,但講給別人聽,也會産生作用呢?這是因爲,體現佛法的這些文字、音聲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別人聽到我們講說,對方看到佛菩薩的聖像,只要有這種緣分,他法喜的心就能夠得到功德。但是,我們如果講給更高明的,佛法更有成就的法師、同行聽,就不容易了。這什麼原因呢?就是你內心的光明比不上別人,你雖然也有智慧,但你的這種智慧,所發出來的光明可能只有10瓦、15瓦的光明,而對方的光明是100瓦、1000瓦,你一比自然就黯淡無光,你就顯不出來了,是不是?這是肯定的。但是你15瓦、20瓦,它也會起作用的,只不過它的作用是比較微弱的作用。這樣子就是,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常常會覺得自己會被忽視,別人不重視自己,別人不了解自己,這是因爲我們這個光明不夠,而別人的這個光更厲害。就是別人的光把我們的光都給包括進去了,都給包容進去了。如果你自性光明更厲害,那麼就能把別人的光明一起含攝進去,就光光相攝嘛。佛法所講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功夫。大家在寺院裏面當義工,時間久了都有這方面的體會。時間久了,聽到別人講佛法,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聽,能夠引起那麼多人的興趣、好感、相應,有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像很可憐的樣子。自己會覺得,別人都不理睬我;自己會覺得,我怎麼不能同大家相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真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問題。
叁、破自性執空正見·證無自性比量界
1.心拒外境慧難開·自性執著依法破
佛法是光明,世間法、煩惱都是黑暗。即便說你內心當中是佛法,但是同人、事、物接觸的時候,光明不能發揮出來,不能普照,那麼還是有問題。光明,它是不揀擇境界的。就是我們燈一開,屋子裏面所有的東西,它都能夠讓它顯現。太陽光普照萬物,萬物是什麼,都是能夠讓它自然顯現,它是什麼花、什麼草、什麼鳥、什麼人、什麼牛、什麼馬,這個境界它就是顯現出來。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內心自性光明具足,佛法具足,看到任何的人、事、物,它還是一樣的。而不是說,我們學了佛法的時候,外在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去管它,我也不想去…
《所緣境與所知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