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

   今年1月1日和3月24日,北京大學近百名同學參訪北京龍泉寺,參加了寺院共修活動,體驗了一番出家人的生活:上殿、過堂、誦經、聽開示、寺院巡禮,對他們來說,每一件事都充滿著新鮮感和神秘感。龍泉寺常住熱情接待了同學們,學誠法師應邀回答了同學們的一些疑問。對話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現將部分內容摘錄于下:

   同學:法師您好!高中時,我過著非常快樂的時光。學什麼都覺得挺有意思,很有收獲,和周圍的同學、老師相處,也感覺很溫暖。可是在高叁時,突然有一天眼睛出了問題,不能長時間看書;我保送上大學,不必參加高考,周圍的同學都忙著高考,和同學之間也漸漸疏遠了。並且因爲眼睛不好,不能看,很多時候是在思考,有的時候覺得悟到了一些東西,有的時候又好像什麼都沒有。我很痛苦,很迷茫,于是想用哲學的方法去解決這種心態。當時也想明白了一些東西,比如說,想清楚了這個“我”只是一個名相上的東西——但是依然是非常痛苦。到了北大以後,處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間,就覺得很陌生,很緊張。看到有的東西,稍微不如我的意,就很容易起煩惱,感覺心一下子就很緊張。我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請法師給我指明一下人生的道路。

   法師:至于說人爲什麼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會有這些變化,甚至說我們歲數越大,這種問題越多,痛苦越多,快樂越少,對人的信任日漸減弱,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爲我們人有煩惱。歲數小的時候,相對來講煩惱也比較少,煩惱引起的業——去做錯事、壞事也比較少。歲數大了,錯事、壞事做得越來越多,痛苦就越來越多了。大家現在還年輕,相對好一些,等再過十年二十年就會發現你越來越痛苦,到老的時候更痛苦。很多人到六十歲以後就退休了,吃吃喝喝,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幹什麼。這就是負面的累積太多了,不好的成分越來越多,人就越來越痛苦。佛法就是要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當中的負面累積去掉,而累積正面的成績、優點、功德。如果不是靠修行,不是靠這種宗教方面的體驗,我們負面的累積就會非常多,包袱也就會越來越沈重。

   同學:法師!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在佛法中,輪回是重要、基本的概念。但佛法講“去除我執”,這個“我”是假合而成的,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我。那麼,是什麼東西在輪回呢?這一世的我和下一世的我又是什麼關系呢?是不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輪回的我是真實的?或者說,在真實的意義上,它又是個假合的?這是我一直想不清楚的問題,希望法師對這個問題開示。

   法師:至于說怎樣輪回。這個“我”,本身是一個代號,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我們說有兩個層面的佛法,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肉體屬于物質層面;心怎樣想,是屬于精神層面的。精神,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心識。心是無形無相的,而我們的肉體是有形象的。科學不是講“物質不滅”嗎,有形象的東西可以不滅,沒形象的東西就更可以不滅了。只是說我們人死了,就如同衣服破了再換一件,房子破舊了再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這很簡單的過渡,大家能不能理解?怎麼過渡呢?就是自然的過渡。怎樣叫自然過渡呢?就比如說今天是24號,明天是25號,晚上11點59分之後是12點,自然就過渡到25號,不需要刻意怎樣,它就這樣過渡過去了。輪回也是一樣,只是我們自己的心很粗,覺察不出來,感受不到。這個人身,我們對它生滅的感覺,都是在時間當中去認識的,但是我們認識的東西還是很膚淺、很粗糙、很簡單的,更加細微的東西我們就認識不到。就如火把一樣,這把火點燃那把火,火是怎麼點的?是自然而然的,兩個火把碰到一起就點著了。人也是一樣,生命這邊結束,那邊就出生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同學:請教法師:在現實中,如何做到明心見性?我是個俗人,但希望能找到這種感覺。

  同學:法師好!首先聲明,我是唯物主義者。小學叁年級的時候,我得了一場大病,當時醫生跟我媽說,這孩子沒救了。我媽就要崩潰了,于是找到當地一個寺院裏的法師去傾訴,後來不知道法師是怎樣解釋解決的,然後很詭異的,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也模模糊糊地覺得冥冥之中好像確實是有一種什麼力量。我想請問:這樣對佛的一種信任、一種依賴,是否算是一種迷信呢?就像高叁時,很多父母非常虔誠地到寺廟、到媽祖廟去乞求,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他們都是很虔誠的,但是爲什麼到了最後,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有的孩子沒有考上?這是一種迷信呢,還是他們心不夠誠?或者是因爲別的什麼原因?

   法師:至于說我們去拜菩薩,爲什麼有些得到保佑,有些沒有得到保佑,有些能夠求得到,有些求不到?這一方面來看,是你求得誠心不誠心;另一方面,每個人的業力不一樣,福報也是不一樣的。不等于說我們每個人去求一下,每個人最後的答案都一樣,那是不可能的。因爲寺廟又不是保險公司,每個人所受的果報都是他自己的業決定的,是不是?總的來講,菩薩對衆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你考不上,是因爲不用功,題答不出來。你的卷子分數不夠,學校當然不會錄取。題目答得出來,分數夠了,你自然就被錄取了。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是很自然的,對不對?其實這些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考得上,更不可能說你不讀書,求一下菩薩,你就考得上,那麼大家都可以不要讀書了!這是邪執,自作自受。

   同學:法師您好!我本人對佛學了解是很膚淺的。我有個問題,是關于“佛性本清淨”的問題。我們人的本性是很清淨的話,那麼那些塵埃無明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說,在我們獲得這種無明之後,通過修習佛法可以剔除這些無明、達到涅槃的話,那我們怎麼能夠保證,在我們達到涅槃之後不複歸到那種無明狀態呢?

   同學:法師您好!我有這樣的疑問,我上大學之後走了很多地方,總感覺社會太不公,大部分人生活太苦,當然我也覺得我的人生也很苦。怎麼樣才能解脫這種痛苦呢?或者說,我能做些什麼才能幫助世界上大部分人解脫這種苦?

   一個回合下來,同學們提問的興致越發高漲,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

   同學:聽說您的老師是弘一法師的弟子。我覺得貪瞋癡中,斷貪、瞋是好理解的;癡,我認爲是執著,對于名利的執著,這個也容易斷除;但是執著于情的話,我覺得就很難斷除。弘一法師出家前也有過爲情困擾的經曆嗎?是什麼樣的機緣而出家呢?忘情是把個人的情感轉移到對衆生的情感嗎?

  法師笑著說:這個世間上的感情都是虛幻的,都是不真實的。爲什麼呢?因爲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執著。執著爲好,就會産生快樂;執著爲不好,就會産生痛苦;如果不執著,內心就會非常麻木、非常陌生——這是指你內心對外界客體的認識,這就關系到佛教對內心的認識問題。通常的人,從我們佛法的觀點來看,他的思想是混亂的,並且自己不曉得這種錯亂。我們常常以一些混亂的觀念、意識,來主導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常常會由一些很偶然的、很莫名其妙的觀念來主導,然後就會由此引發對外在境界的追求,形成瞋恨等等。比如你對一個人看不順眼,很討厭一個人,就是因爲內心中的瞋恨,實際上可能對方也不知道,他也不會覺得你對他怎樣不好;反過來說,你可能對對方很好,對方也不一定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回饋你。如果說你對他那麼好,他卻對你不好,甚至是應付你;或者反過來說,你今天認爲他非常好,過兩天他又變掉了,你又會怎麼樣呢?所以說,我們的思想沒有一貫性,經常是在變化的。

   同學:我提一個關于吃葷吃素的問題:比如中藥裏有些用動物的材料作藥引,或用酒做藥引,法師能不能吃?另外,現在科學證明,植物也有感情,那麼植物是不是也不該吃呢?

   法師:至于吃葷吃素的問題,如果說動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那我們除非不吃飯。如果當藥的話,這在戒律裏面也是開許的。我們不吃動物,是從佛教的慈悲觀念出發的,目的是爲了長養人的慈悲心。在南傳、藏傳佛教裏,跟我們漢傳佛教不太一樣,他們也不一定都吃素。但是漢傳佛教就規定要吃素。並且在佛教的觀念裏面,不吃葷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樣:不吃葷是指不吃蔥、蒜、韭菜之類的才叫不吃葷,不吃肉只是說不食肉,跟不吃葷不一樣,但是我們通常把不吃葷就當成不吃肉。既不吃葷又不吃肉,才是吃素。吃齋又不一樣,在吃素的基礎上,根據戒律,過午不食才叫做吃齋。這也就是說,我們對佛教的許多認識常常是錯誤的。在社會上,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誤解程度就更深了。所以,社會上流傳的很多觀念,不一定是對佛法的正確認識,不能從中了解佛教的道理。我們佛教有很多戒律、很多教規,這些都是爲了維護四衆弟子修道,維護大家如法學修的。

   同學:法師您好!144天前,我上大叁的弟弟去世,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世界上真的有因果報應嗎?爲什麼我家都是好人,還要遭受這樣的痛苦呢?並且,人死了,真的有靈魂存在麼?爲什麼我會一直感覺我弟弟還在眷戀著我們家呢?

   法師:因果肯定是有的,但至于自己怎樣痛苦,這都來源于執著。所謂執著就是自己想不開。人死了,就是換一個地方住,如同換一件衣服穿,他會再去投胎轉世的。人有生老病死,遲早都是會死的。有些人20歲就死了,有些30歲,有些40歲,有些能活到一百歲,最後還是要死,只是我們通常習慣性地覺得人一定要等到70、80歲才會死,而不會覺得20、30歲死也是正常的。實際上有些人死得更早,有些人可能還沒有落地就死了…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