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

  學誠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輕的同學,大家發心出家有種種的因緣,都是非常的難得。《佛說出家功德經》講述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緣:毗舍離國有一位王子叫鞞羅羨那,貪著五欲享樂,佛對阿難說:“我知此人貪五欲樂者,不久命終,卻後七日,當舍如是眷屬快樂,決定當死。阿難,如此人若當不舍欲樂、不出家者,命終或能墮于地獄。”阿難就去告訴王子,王子說:“我當出家!且聽更六日受樂,第七日中,我辭家眷屬,定必出家。”到第七天,王子害怕死後墮落,去求佛出家,清淨持戒,一日一夜後果然就死了。阿難問佛,鞞羅羨那比丘死後生到哪裏?佛說:“此鞞羅羨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厭世出家……成辟支佛。”又說:“譬四天下,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滿中阿羅漢若稻麻叢林,若有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花香璎珞、幡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偈頌贊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爲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以是因緣,善男子當應出家修持淨戒。諸善男子諸須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應留難出家因緣,應勤方便勸作令成。”

  《大寶集經》也說:“舍利弗,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刹。何謂一法?是菩薩應當樂學不動如來爲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願:我當所在生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爲欺诳十方諸佛。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 舍利弗,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爲十?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叁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産;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爲諸天之所歎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若菩薩常樂出家,獲得如是十種功德。是故舍利弗,菩薩志求菩提、欲度衆生,常當出家。是名菩薩成就一法。”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說:“諸法欲爲根本。”譬如說我們內心裏想要一支好的鋼筆,一塊好的手表,一臺好的電腦,就會想方設法去買,去借錢或讓別人寄錢過來等等,把電腦、手表買回來後,我們會很認真地收藏保管,生怕它丟掉。而我們在出家學佛的路上,在寺廟裏面,對于佛法是我非常需要的,善知識、同行道友 是我非常需要的這個概念,卻很不容易培養起來。師、法、友在自己心裏面可能還沒有一部筆記本電腦重要,沒有一部手機重要。久而久之,我們內心裏面就沒有佛法的影子,沒有善知識、同行善友的概念,心裏面有的只是無明、只是無知、只是黑暗,如果這樣的話,何必要到寺院裏來受苦,何必要穿這身衣服,又何必名爲出家人!

  所以,一開始出家就要把這些問題考慮清楚:我爲什麼要來寺院?爲什麼要讀佛學院?出家的目的何在?然後要怎樣出家、怎樣學習?有人也許會說我自己學,如果自己學的話,那你在家也可以學,能不能學得下去?這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我們學佛法幹什麼?學佛法有什麼好處?學佛法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幫助?我們學佛法不是爲了要在現世生活當中過好日子,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叁世諸佛都是以苦爲師,他真正體驗到人生是痛苦的,真正體驗到世間是無常的,因爲無常所以看破。世間上面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痛苦本身是痛苦,快樂很快過去,也會變成痛苦,《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說:“死皮筋作樂,令衆有歡喜,無常急若輪,智者知非樂。……一切璎珞等,莊嚴身受重,作舞動形軀,皆是虛诳攝。歌詠作戲者,譬如號叫聲,此等皆無常,思之有何樂?……樹若欲倒時,枝葉不相濟;死時亦如是,受用不能救。”我們對這個世間的真相能真正地認識清楚,內心裏面就會覺得世間上的一切都不值得留戀,都是痛苦的,就不會去追逐世間上的五欲六塵。所以,我們常常談到要棄舍對現世種種快樂幸福的追逐。如果我們出家人,還是天天去追逐世間的利益和快樂,就跟學修佛法的目的,跟自己的初發心相違背。《大莊嚴論經》說:“禁製于惡馬,禁製名善乘,不製名放逸。居家名牢系,出家爲解縛。汝既得解脫,返還求枷鎖,牢縛系閉處。……出家之標相,心與相相應,爲不相應耶?”我們只有認識到世間是無常、痛苦的,才會真心信敬叁寶,真切想到要去持戒修善。《法苑珠林》講述一個故事:“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王,信敬叁寶,常作般遮于瑟大會。王至會日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請衆僧,聖衆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自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敕諸臣,各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人首,得已各敕詣市賣之。余頭悉售,夜奢人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衆人見已,鹹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夜叉羅刹,雲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罵辱已,來詣王所而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罵辱,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複語言:若無買者,但當虛與。夜奢奉教,重赍入市,唱告衆人:無錢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難售,虛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爲貴。王言:若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奢惶怖,俯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衆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叁寶。”

  《六度集經》也說:“壽命甚促,無生不死,寶非己有,數致災患,不如布施以濟貧乏。世榮雖樂,無久存者,不如棄家,捐穢濁、執清潔,被袈裟、作沙門。……人命至短,恍惚無常,當棄此身,就于後世。無生不死,焉得久長?是故當絕悭貪之心,布施貧乏,撿情攝欲,無犯諸惡。”

  人的生命很有限,很無常,甚至年紀輕輕就死去也是常有的事,誰也不知道死亡哪一天會到來,所以要“念死無常”。這個無常觀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挂在心裏,要時時想著可能我今天會死、晚上會死、過一個小時以後會死,這才叫作“念死無常”,不是說把這個“無常”讀一遍,而是你內心裏真正有死亡無常的感受和恐懼。《六度集經》說:“人命譬若織機經縷,稍就減盡,天(人)命日夜耗損若茲,憂多苦重,焉得久長?人命譬若牽牛市屠,牛一遷步,一近死地,人得一日猶牛一步,命之流去又促于此。人命譬若水從山下,晝夜進疾,無須臾止,人命過去有疾于此,晝夜趣死,進疾無住。”《佛說處處經》說:“佛語比丘:當念身無常。 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間極可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叁十歲。佛複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複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複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複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複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因爲無常隨時會來臨,我們有沒有做好面對無常來臨的准備?接下來怎麼去准備?就是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我們要體會暇滿人身的難得,如《龍樹菩薩勸誡王頌》說:“如是無常亦非久,無歸無救無家室,生死勝人須厭背,並若芭蕉體無實。海龜投木孔,一會甚難遭,棄畜成人體,惡行果還招。金寶盤除糞,斯爲是大癡,若生人作罪,全成極憃兒。生中依善友,及發于正願,先身爲福業,四大輪全獲。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親,善士依佛故,衆多證圓寂。邪見生鬼畜,泥黎法不聞,邊地蔑戾車,生便癡啞性,或生長壽天,除八無暇過,閑暇既已得,爾可務當生。”

  我們有什麼樣的暇滿人身呢?《瑜伽師地論》說:“雲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于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雲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其中“勝處淨信”是指對佛法有淨信心,如《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勝處淨信?謂如有一于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毗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爲勝處淨信。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毗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很多人還沒有淨信,但既然出了家,對佛法至少有一定的信心,而且通過努力,在寺院中容易培養起淨信。除此以外,對“自圓滿”的其它四項,我們一般都是具足的。對“他圓滿”的前四項,我們不具足,但我們在僧團中,有善知識和善友,大家都經常學修佛法,這四項可以算作隨順具足;而第五項“他所哀愍”,《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他所哀愍?他謂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這個我們是具足的。大家想想看,我們具備這樣的暇滿人身有什麼難得?就拿平常的情況來看,你能夠認識字就很了不起了,世間還有很多人字都不認識;能夠聽懂法師講的佛法 就非常了不起;你現在在寺裏面能夠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時間學習,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每天過堂的時候能夠吃到飯菜,早晚我們在大殿裏作功課,有人清掃衛生、點香、點燈,把供水、供花…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