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學誠

  一、皈依內涵勿忘失,深信業果依法行

  我們皈依叁寶,在皈依的儀式上要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在皈依學處中講到,乃至舍命因緣,也不能棄舍叁寶。如法皈依叁寶肯定能夠保證一、兩生不墮惡趣,但是不能保證千百生都不墮惡趣,也不能保證究竟解脫生死。我們希望生生世世不墮惡趣,乃至究竟解脫生死輪回,最關鍵的是皈依法。具體地說,皈依法的內涵就是要深信業果,依著業果抉擇取舍、斷惡修善,因爲所有苦樂的果報,都是由我們自己所造的善惡業決定的。否則,今生今世皈依了叁寶,可以得到叁寶的庇護,就如同一個罪犯做了很多壞事,本來會被法院判刑,卻得到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庇護,暫且可以免除眼前的製裁,但如果不忏悔、不改過,還一直爲非作歹,終究還是會受到懲處的,甚至性命都難保。學佛也是如此,如果說今生皈依了叁寶,但是沒有如法修行,沒有真正依著業果抉擇取舍、斷惡修善,仍然隨順自己的無明煩惱造作惡業,最終難免還會墮入惡趣,輪回受苦。因此,對于業果的如理取舍是很重要的。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假如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全部都報”,業果是真實不虛的,沒有人能夠不受業果法則的約束。《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說:“非山非海中,無有地方所,亦不在空裏,能避于先業。如影隨人去,無有安住者。善惡業不亡,無上尊所說。”(卷第十八)《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說:“是故衆生,莫輕小惡,以爲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談起業果的道理,似乎大家都知道,但是要真正了解,哪些因會産生什麼果,哪些果是什麼因感得的,就很不容易了。我們只有這樣分析、抉擇,才會做到“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如果對業果法則不清楚,就沒有辦法取舍,行爲就沒有一個正確的標准。

  沒有辦法取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相信有六道輪回、叁世因果。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的時候,就開示了有情輪回六道的最基本教義。六道也稱 爲六趣,亦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分屬叁善道與叁惡道。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六道衆生,對于普通人來講,人、畜生可以看到,地獄、餓鬼道的衆生,以及阿修羅、天人,就不容易看到,要有特殊功夫或特殊業力的人才能夠看到。我們造了善業,就會生到叁善道,造了惡業,就會生到叁惡道。投生到善道或惡道以後,還會繼續造業、感果、輪回,如此一生又一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生生相續,一直在六道裏面輪轉。梵語“補特伽羅”,翻譯爲“有情”,中文的意譯是“數取趣”,就是數數往來于六趣中的意思。這就是衆生外在的生命輪回狀態。

  一個人死了以後還會去投生,死後的狀態與生前的形象都不再有關系了,這時就進入到中陰身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根本無明的一種狀態,根本無明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然後就是“行”開始起作用了。我們生命最初的活動,不是第六意識心在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根本無明,然後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就是十二因緣在流轉。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解釋的十二因緣,是衆生內在的生命輪回狀態。內在與外在生命輪回的原理,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诠釋六道輪回的現象,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知道了生命的真相是六道輪回以後,還要進一步了解業感緣起的道理,這樣才能夠知道如何取舍。這就需要廣閱經論,對于造業感果的道理求發定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中,對因果報應有如下的講述:

  “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若有衆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出佛身血,毀謗叁寶,不敬尊經,亦當墮于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侵損常住,玷汙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悭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叁寶者,說盲聾喑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回地獄報;若遇汙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回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饑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阙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如是等閻浮提衆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粗略說。”

  二、斷貪瞋癡破無明,依戒定慧得解脫

  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能夠得到暇滿人身,又有因緣聽到正法,是非常希有難得的,值得好好珍惜,讓暇滿人身發揮最大的功用。作爲人,就應該明白做人的意義:人生何去何從?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生的宗旨目標究竟何在?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古人說人人都可爲堯舜,佛教講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因此,出離輪回、成就佛道就是人生究竟的宗旨。

  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能夠覺悟的心,通過心來主導言語和行爲,造種種的業;反過來說,所有的身語表現,都是內心活動的體現。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心,讓心時刻緣著光明面,緣著善法,並依著戒定慧用功,善業就能不斷累積,如同古人講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逐步就能夠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反之,如果不能夠了解自心、把握自心,就很容易被無明煩惱所覆蔽,貪瞋癡叁毒就會不斷引發惡業,漸漸積累、增長,就會退步墮落,在生死中不停地流轉,如宗喀巴大師《往生極樂淨土願文》中所說:“無明障取舍,瞋劍斬善趣,貪索系生死,業水漂有海。”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初學佛頭幾年,心力很強,沖勁很大;幾年之後,心力慢慢減弱,意志也消沈下來,沒有了善法欲,什麼都不願意去想了,再好的佛法都不想要了。當善知識、同行善友指出我們的缺點、毛病,希望有所改善的時候,或者提出建議,希望事情能夠做得更好的時候,就會說: 我就是這樣子了,我改不了了;事情就是這個樣子,我沒辦法處理,跟我沒什麼關系……然後找種種的理由保護自己、逃避責任。這就是內在無明煩惱的一種表現,明明知道自己很多思想及行爲是錯的,似是而非,不如理、不如法,是有責任的,是可以改善的,還堅持說我就是這個樣子了,事情就是這個樣子了。言外之意就是你看著辦,或者你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學佛久了,如果疲掉了,走不上去了,就會變成這種相狀:好像我就是這個樣子,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差也差不到哪裏去,人會慢慢變得消沈、懶惰、因循,做事情怕麻煩,內心沒有善法的力量。對于煩雜、瑣碎、基礎性的工作不願意去做,能混就混,同行之間則互相推脫、逃避責任。

  以上種種的行相,也就是內在無明的一種寫照。其實我們也很清楚這些都是自己內在心識活動的一種表現,但是很難了解心是何物?心裏面到底有多少東西——有多少好東西?有多少壞東西?對于心的本性、功能、特點的認識與了解不足,就造成好的、善良的一方面不能得到發揮,但惡的、無明的一方面 卻時時刻刻在出現。這就說明對自己的本心完全不了解,無明無知的源頭,就是有情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

  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佛法告訴我們,心性的本質是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但是空並不等于說什麼都沒有,就猶如空氣一樣,它看起來什麼都沒有,但如果真的沒有空氣,我們的生命就會“嗚呼哀哉”了。空氣是有的,有它的成分,有它的功用。佛法中講空性的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觀待因緣而存在的,沒有獨立存在、恒常不變、天生如此的東西。《中論》說:“問曰:雲何知一切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諸行虛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卷第二)

  既然如此,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無明不會永遠是無明,煩惱不會永遠是煩惱,無明可以變成智慧,煩惱可以轉爲菩提。用功修行,開發戒定慧,就猶如點亮一盞內在的明燈,照破內心無明的黑暗,認清自己的本心。然後,好的、善良的一方面就能夠發揮出來,對于外在人、事、物的種種緣起、現象,才有能力判斷和做出正確的分析與抉擇。否則,就猶如一個盲人,雖然有眼睛,但是看不到東西,就會處處碰壁。無明也是如此,因爲無明、煩惱把眼睛遮蔽住了,就看不清楚東西,只會看到一些形象、形狀,然後根據自己的情緒進行取舍,這樣就有問題了,就容易壞事。

  舉例來說,在過去也好,現在也好,很多寺廟裏邊,常常會出現一種狀況:有些人對大法師很尊重,對一般的僧衆就很忽視、輕視,甚至觀過,這種狀況比比皆是。其實在一個叢林裏邊,一般人很難看清楚哪個人修行好,哪個人修行不怎麼樣。只有功夫比別人高的人,才能夠知道別人的修行程度,凡夫根本看不出來。對于在家居士們而言,由于沒有長期同出家的法師們相處,只是有時來寺廟一下,住幾天就走,更不可能知道法師們的修行程度。甚至住在同一個寺廟的僧人,有時候也…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與現代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