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天、幾天就可以讀很多經文,乃至看好幾遍。但是在“行”方面,我們可能用幾年、幾十年都不容易有很明顯的成效。要轉變一個人的習氣,乃至徹底對治,那是非常難的。反過來說,我們只要在一個煩惱上對治有功夫、有經驗、有心得,那麼在其它煩惱的對治上,也會有經驗、心得。同時 就是說,去幫助別人、去利益別人,也會有經驗。
我們的內心有兩種狀態:明與無明,一個光明、一個黑暗。它既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它既有智慧,也有煩惱。學佛就是要讓智慧不斷得到啓發,只要智慧起來,無明黑暗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它們兩個剛好是相對的。
在教理方面說,哪個宗派、哪部經、哪部論、哪個法門是什麼意思,這方面講起來是很複雜的,但是你真正去實踐,所有的法門都能夠統一,所有的法門最終都趨向于佛果,都是讓人成佛,都是讓人斷煩惱、證菩提,都是一樣的;內容都是戒定慧,都是叁寶,都是對治叁毒,都是聞思修,講來講去都能夠會通。《華嚴經》說:“如來自觀察,甚深微妙義,隨彼衆生根,普雨甘露法。爲開諸法門,無量難思議,悉歸入寂滅,平等真實觀。……十方諸世界,一切群生類,善逝智慧海,皆悉能潤澤。各各勤方便,修習諸法門,一切修行者,疾得智慧光。”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聽聞、思維教理,然後照著去修行、體會,讓問題越來越少。剛開始可能沒有問題,學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問題越來越多;然後呢,慢慢把這些問題去掉;再後,慢慢就會好起來,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不需要說,在幾年內就要了脫生死、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我們踏踏實實一天 一天地學,一天一天地進步。如《修行道地經》說:“菩薩學道……譬如有人少小仕進,始爲困貧,轉得大富,求爲丞尉,遂成令長,進二千石,稍到州牧,四征公卿大臣,轉至帝王、轉輪聖王、天帝梵尊。爲菩薩道次第學者亦譬如是,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縛製六情,除去叁毒陰衰之蓋,向空、無想、無願之法,至不退轉、近成具事一生補處,猶如磨鏡,洗治平鐵,稍稍令細,遂複發明。”
我們現在來到寺院出家,信仰佛教,學習佛法,成爲人天師表,是可喜可賀的事,但還有很多世俗的觀念和習慣需要慢慢改過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家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是在很多“習慣”中度過的。有很多生活的習慣是因爲承襲傳統形成的,也就是過去人怎麼生活,現在人就怎麼生活。因爲我們的父母、老師、朋 友、社會等等,都是這樣習慣性地延續下來,我們也跟著這樣做;甚至我們的思考方法、思維模式、語言表達的方式也是這樣的。這種習慣性的力量很大,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都是在這樣一種習慣中度過的。我們上學,希望考得好成績;畢業以後,希望找到好的工作,賺很多的錢,在社會上有比較高的地位,讓自己的生活比較富足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不斷地灌輸給我們,久而久之人們也就接受了這樣的一些觀念。而我們自己的心力、思考的能力卻越來越差,思維也就越來越被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了。
我們每天都在思考思維,其目的是要得到什麼?世俗社會引導我們的是剛才談的那些內容。佛教的思考思維是要我們得到什麼呢?它是要讓我們積聚資糧,讓我們解脫,讓我們成佛。我們解脫什麼呢?解脫無明,解脫煩惱,解脫內在的問題,解脫內心的障礙,然後廣泛培植福德智慧的資糧,不斷種植成佛的因,慢慢就會成佛。這是佛法引導我們思考和思維的結果,跟世間中人思考思維的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所以說,佛法和世間法告訴我們用心的方法和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認識了佛法,出了家,成爲了僧團一員以後,下一步要怎麼走,應該都很清晰。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准備怎麼做、怎麼思考,因爲只有經過你的認真思考抉擇以後,才會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言語和行爲,才能改變習慣。我們的思想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地思考,沒有做過明確地判斷,所有的行爲都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爲有意義,是因爲我們的思考有意義。因爲我們是通過自己的心思維到這樣做有功德、那樣做有過失,而去選擇做與不做,有過失的要防範,有功德的要去多做。
當然,我們有沒有這種能力去思考、抉擇,也是需要考慮的。社會上不學佛的人,內心中沒有那種力量,不能判斷孰是孰非。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培養和不斷增長這種思維判斷事物正確與否的能力。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如何來認識自己生命的問題,如何來充分發揮生命的潛能,來創造更加幸福、快樂、美滿 的人生。
我們怎麼來思考,怎麼來思維,才能得到這些佛法的結果?思考、思維、觀察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特點,智慧是以心來進行系統地、深入地思考與思維。我們內心要做到非常系統、深入、清淨、正確地思維佛法,需要專注的力量、禅定的力量。要獲得專注、禅定、一心不亂的功夫,必須要靠戒律,如《大智度論》說:“ 戒爲撿粗,禅爲攝細。複次,戒攝身口,禅止亂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複次,破戒之人,結使風強,散亂其心,其心散亂則禅不可得。持戒之人,煩惱風軟,心不大散,禅定易得。如是等種種因緣,是爲持戒生禅波羅蜜。”戒的前提,就必須要有信心,如《解脫道論》說:“雲何破波羅提木叉法?謂 無慚無愧,于如來離信。”《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說:“信能爲諸善根本,無有善品離信而成。”我們在學佛法的過程中,只有培養對叁寶的信心,學會不斷地放棄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觀念、片面的思想、錯誤的認識,善于接受佛法清淨的、正確的觀念,這樣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正確地思考、抉擇,然後影響和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然的話,我們一定會在世俗社會的生活、工作、思維的習慣體系當中循環,無法出離,煩惱障與所知障也就會越來越重。
所以,修學佛法首先是要培養我們的信仰,培養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何爲叁寶?佛是圓滿證悟宇宙真谛,並要救拔一切衆生的人;法就是佛陀所講的道理;僧是根據佛陀所講的法而成立的僧團。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爲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淨的。
那麼如何來培養自己的信仰?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
首先要把自己原來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什麼原因呢?世間所有的書籍、知識、經驗,告訴我們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汙性,可能還會成爲生死輪回之因,甚至有些還是世間動亂紛爭之因。所以說我們在世間上所接觸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完全都是錯誤的。而佛法僧叁寶的概念,本身是清淨的、無染的、盡虛空遍法界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汙心去理解清淨法。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沒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舍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受不進來。因爲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東西障礙住,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淨無爲的佛法。如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 說:“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會先會不可語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依文解義不可會道……隔小于大不可見道,執穢爲淨不可知道。”
我們常常講的“善”和“惡”,都是從世間法立場上來談的,而真正從無相無爲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善和惡的,是沒有善惡形相、沒有善惡概念的。也就是說,善和惡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範圍內、在世間法裏面有。
那麼,什麼叫善、惡呢?一般人認爲善和惡是對立的,可以從行爲的動機來判斷,可以從行爲的過程來判斷,可以從行爲的結果來判斷,可以從行爲所引發的其它行爲的結果來判斷。但是佛法談到善的行爲和起因,跟世間法是有所區別的。佛法裏面所談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惡,也就是說不能造惡業,不能去做這些有過失、有損于人、有害于世間的行爲。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去造作這些惡業,善心、善緣、善行才能夠慢慢培養起來、積聚起來。通常人忽略了這一部分,他會說,我去做 一點好事,拜拜佛、念幾卷經,或者向廟裏捐幾個錢就行了,但實際上卻還默默無聞地在造惡業。惡業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麼有辦法入心呢?所以,佛教裏面特別注重忏悔法門,忏悔就是忏除前愆、不造新惡,不斷悔過,發心不二過。只有把造惡業的心停掉了,才有辦法行善。也就是說,要行善,就必須止惡。要止惡的話,必須首先要培養起對叁寶、對佛法的真實信心,否則遏製不了無邊的惡業。在世間上,佛法認爲是惡的,而不少人恰恰認爲是善的。比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以強淩弱等等的很多行爲,根據佛法來講都是不好的,在世間上面卻都被允許存在,被認爲是合理的,佛法的觀點並不如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認識是很局限的。如《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講:“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衆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于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頭乳牛施婆羅門,計四十年四萬頭牛,諸婆羅門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 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爲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王白佛言:……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一者傲慢妒弊,事無粗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叁者遊獵嬉戲,苦困人民,傷害衆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蔥蒜,恐被呵責,行詐僞故。是爲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
第二,從我們的生命曆程來看,整個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過叁萬六千五百天,何況還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說頂多活叁萬天左右,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義上,不然佛法就學不進去。也就是說眼前的境界、現前的利益和快樂,這些都是無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質,更不要說我們還常常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利益和快樂,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兩個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學佛都是不易得力的。
我們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後,第二步才能談到學習佛法的義理。前面這些沒有建立的話,學義理是非常空洞的,學來學去不會有一個很強的真實感。
義理要怎麼學呢?首先,學習佛法義理要著意跟自己的行爲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在社會上,一個企業、一個公司,要發展業務,肯定要研究理論。但理論是爲公司企業發展服務的,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對公司的發展沒有多大用處。治理國家、治理企業,要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與方法。佛教的團體也是一樣,我們所學習的教理要適合于出家衆、在家居士用功修學,用佛法不二的義理來指導我們實踐、行持。
其次,要依靠團體,在團體中學習、體會和實踐義理。我們常常覺得理論太高深,太玄妙,容易造成佛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這是很劃不來的。所以大家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與快樂,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對別人的意義和作用。反過來說,自己也能夠分享到別人的心 得、經驗,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只有通過這種利他的過程,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樣,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暢通了。《大乘理趣 六波羅蜜多經》說:“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諸惡知識,世間不善及惡名聞由惡友生。諸善法利、名聞福德,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淨戒莊嚴法身。” 《瑜伽師地論》說:“毗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爲依,奢摩他支屍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于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屍羅圓滿之所攝受,于增上屍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于爾所時堪忍譏論;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于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于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 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于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爲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又爲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爲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爲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
總之,我們已經出家,要多體會世間無常苦,珍惜出家暇滿身,但又不能著急亂來。要發起正精進,依循信解行證的次第穩步學修,逐步放棄世間概念,觀察體會叁寶功德,培養對叁寶的信心,依靠團體,努力學習、實踐佛法,內心必定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喜樂,也越來越能住持佛法,自利利他,不負爲人出家一場。
來源:《法音》2007年第5期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