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品都摆得好好的,我们在里面拜佛念经,还有人为你巡逻等等,这需要很多人去护持才能够达成。我们生活在世间,生活在寺庙里,背后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每天要吃掉很多的菜,吃掉很多的米,如果没有人供养钱财,或者市场上面没有这些东西都不行,市场上能长期提供充足的食品,这要有人去工作,同时社会也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如果社会不安定,经常闹饥荒、闹瘟疫,甚至发生战争,发生动乱,你还能不能住在庙里面安心学习佛法?不要说那么远,若社会治安不好,寺庙经常被偷被盗,经常有恐吓电话打到庙里来,你就不敢住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这里安住,其实有很多人为我们付出,很多人对我们有帮助,对我们有恩。如果我们天天住在寺里面无所事事,好像佛法学了没有什么味道,这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太不知道“暇满人身”的意义了。
平时常常有很多居士从很远的地方坐车来到寺院研讨佛法,讨论完以后再坐车回去,他们本身也有工作,但他们对佛法都很渴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渴求?因为他们知道做人确实是很痛苦、很不容易,在家要交房租,要交水电费、取暖费、煤气费,小孩子读书、社会上应酬等等都需要钱,那就要去工作,工作也不好找,有 时报酬又低,只有拼命去工作!拼命工作不等于能够有好日子过,更不要说若是得了病,还要到医院去花钱诊治。所以他就能够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人生的味道,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痛苦,什么叫做佛法。我们在寺院里住,一切都是现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人不知道所有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功德 加持,是希望我们安稳地学修佛法。《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又说:“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华严经》说:“善男子,我普观察阎浮提内贫穷众生,为饶益故修种种行,随其所愿悉令满足。先以世间珍宝饮食充足其意,复施法财令其欢喜、令修福行、令生智道、令增善根力、令发菩提心、令净菩提愿。”我们若对佛菩萨没有真实的信心,不知道珍惜佛菩萨给我们的暇满条件,自己的生命就会非常苍白,就不会有什么动力,因为不知道做什么,方向目标都是非常不明确的。
所以,我们出家了就要做好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要向那些佛法学得比较好、修行比较用功、出家时间比较长的法师学习、看齐。《佛说阿含正行经》说:“佛言:诸比丘转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痴者当问慧者,展转相教;问慧者,如冥中有灯火,无得阴构作恶,无得诤讼。”眼睛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也不要总是看 别人的过失。要看别人的长处,看别人的优点,看别人的功德,自己内心里边慢慢就会积聚功德。反过来,你看别人的过失,就把别人所有的垃圾全都装到自己心里去了,自己就成了垃圾筒,这个是很要不得的。《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心生故种种法生。”你是怎么认知问题的,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你的问题。对一个问题的认 知本身就有很多的角度,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佛法去认知,根据业果去认知,你自然而然就会很好理解,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埋怨自己。《发觉净心经》说:“不求他过,于菩萨乘富伽罗所,有犯罪处而不发觉,于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吝惜,舍离恶言。弥勒,是为行菩萨乘富伽罗等具足四法,于后未来五百岁时,不损不害,当得免脱。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
大家年纪轻轻就出了家,都是未来法门的龙象、佛教的栋梁!《阿育王传》说:“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致雨电雷霹雳,故其虽小而不可轻也。”如果受戒成为比丘,更是七众之首,人天皈依。我们要有责任心,要有信心,要发大心,以后才能够成为修学并进的法师。一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心愿,没有这样的信心,希望自己要成为一个高僧大德,要成为法门龙象,以后怎么能成呢? 因为你毫无准备,没有内在的自我要求,当然就每天得过且过、悠悠晃晃过日子,一个月、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为什么我们同时出家的人,过了二年、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有些人就不见踪影了,有些人得过且过,而有些人却精进用功,大有成就,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成就不成就,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判断:即内心当中对佛法的体悟,内心里的一种成长、一种承担。我们要有承担心,只有护持常住事业,才能够在这个境界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心灵得到成长。如果没有承担心就不可能成长,只有真正的承担,才会有真正的成长。大家共住在常住,常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肯发心去做。当然诸位已经做了不少,但尽量能够越做越多、越做越好,这才说明我们是一个越来越有用的人。常住需要我们去做事情,在家善男信女需要我们去做事情,社会需要我们去做事情,这说明我们有用,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带来快乐,因为你是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人家才会来找你。反过来,你没有那种心,人家自然不会去找你。你帮助不了别人,人家也不会去找你。你功夫不到,虽然想去帮助别人,不但帮不了人,可能还会害了别人,而且还会害了自己。这些都是佛法的内涵,我相信大家以后会体会到。
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学戒律,就要立志成为圣贤,成为高僧大德,要根据佛陀的教法如理如法去行持,这样的话,自己的生命才会越来越如意,越来越有价值。你不要去看别人怎样、整个佛教如何,每个人造的业,以后每个人自己会去承受。我们现在造什么业,以后就感什么果,我们现在不造业,以后就没有果。所以,我 们要不断去造作善业,造作无漏的善业,我们才会得到无漏解脱的圆满果报!
我们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按部就班,不能快。太快的话,容易会有反面的作用,欲速则不达。我们常常把佛法比喻成阳光、雨露、空气,或者要喝的水、要吃的菜,因为这些东西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而佛法则能滋养我们的法身,是我们精神方面最重要的食粮。这些东西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是哪一天需要哪一天不需 要,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就会有问题。《佛说阿含正行经》说:“常念师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狱中有死罪囚,有贤者往请囚,囚黠慧常念贤者恩。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经如人念饭食……佛告诸比丘:道不可不作,经不可不读。”
就像饮食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力量,佛法让我们的心态能够平静,能够安稳,能够有很多体会,内心里面有力量。内心有力量的话,就能够去承担很多很多的东西,如大地一样,就有力量承载一切;如大海一样,能够包容一切。内心有力量,就能够面对一切境界,在这些境界中不迷惑。因为不迷惑,我们就能够对外在的事情认识得很清楚,这就是常常谈到的善观缘起,也就是对缘起法的通达。究竟通达缘起法,就是证悟空性。缘起法的通达,不仅仅是说我们能看到眼前这些事物的缘起,而是说知道这个因以后会导致什么果,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想要来生比这一生好,希望脱离生死轮回,都需要有相应的因种。我们更长远的目标,也就是佛果,就更需要种成佛的因。比如我们需要苹果、梨、香蕉、茶叶,需要种相应的种子,才能得到这些果实。而且,这些因要种得越早越好,种得越多越好。种正因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分辨不清楚什么是正因、什么是邪因呢?那是因为我们对佛法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在内心当中不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集聚资粮,那种行为会有不好的果报。即使我们造了一些善业,如果没有回向到无上正等菩提,那么有可能它就变成了人天小果。人天小果也可能升天,也可能后世有福报,然而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和归趣。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熏习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现在就要多多了解、熏习这些概念。佛种从缘起,接受了这些概念,不断发心,不断去种成佛的种子,这样,我们面对种种境界,都是集聚成佛的资粮。如果没有各种各样境界的话,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不能得到累积。
当然,我们第一步学习的时候,肯定是学文字,从文字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我们的成就、成果,也就是教理行果的次第。
教理行果的第一步,就是要信教。“教”就是说,我对一部经,对一部论,觉得可信,学了之后,对自己有利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样才会去学。然后才能理解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讲些什么道理。然后我们才会去行,行的时候,一点一滴去对照身心的实践,最后就是成就佛果。
教理行果说的是信解行证的次第,后面的这些成就、这些结果、这些心得,又要用前面的教理来印证,印证我们的心得、成就有没有偏离佛法。教理行果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次第。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处在第一个层次,要么处在第二个层次,就是一般大家都会在“教”与“理”的层次上。文字就是“教”,理解文字就是“理”,这些还比较简单,真正到“行、证”才比较难。而教理行果,最关键的都是在“行”这个部分。如果我们的“行”做不起来的话,我们前面的“信”跟“解”很难落实,“ 信、解”跟“行”配套,那是很不简单的。
拿“信”跟“解”来说…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