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天、几天就可以读很多经文,乃至看好几遍。但是在“行”方面,我们可能用几年、几十年都不容易有很明显的成效。要转变一个人的习气,乃至彻底对治,那是非常难的。反过来说,我们只要在一个烦恼上对治有功夫、有经验、有心得,那么在其它烦恼的对治上,也会有经验、心得。同时 就是说,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也会有经验。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状态:明与无明,一个光明、一个黑暗。它既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它既有智慧,也有烦恼。学佛就是要让智慧不断得到启发,只要智慧起来,无明黑暗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它们两个刚好是相对的。
在教理方面说,哪个宗派、哪部经、哪部论、哪个法门是什么意思,这方面讲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你真正去实践,所有的法门都能够统一,所有的法门最终都趋向于佛果,都是让人成佛,都是让人断烦恼、证菩提,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戒定慧,都是三宝,都是对治三毒,都是闻思修,讲来讲去都能够会通。《华严经》说:“如来自观察,甚深微妙义,随彼众生根,普雨甘露法。为开诸法门,无量难思议,悉归入寂灭,平等真实观。……十方诸世界,一切群生类,善逝智慧海,皆悉能润泽。各各勤方便,修习诸法门,一切修行者,疾得智慧光。”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听闻、思维教理,然后照着去修行、体会,让问题越来越少。刚开始可能没有问题,学一段时间以后,可能问题越来越多;然后呢,慢慢把这些问题去掉;再后,慢慢就会好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需要说,在几年内就要了脱生死、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踏踏实实一天 一天地学,一天一天地进步。如《修行道地经》说:“菩萨学道……譬如有人少小仕进,始为困贫,转得大富,求为丞尉,遂成令长,进二千石,稍到州牧,四征公卿大臣,转至帝王、转轮圣王、天帝梵尊。为菩萨道次第学者亦譬如是,稍稍发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缚制六情,除去三毒阴衰之盖,向空、无想、无愿之法,至不退转、近成具事一生补处,犹如磨镜,洗治平铁,稍稍令细,遂复发明。”
我们现在来到寺院出家,信仰佛教,学习佛法,成为人天师表,是可喜可贺的事,但还有很多世俗的观念和习惯需要慢慢改过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家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在很多“习惯”中度过的。有很多生活的习惯是因为承袭传统形成的,也就是过去人怎么生活,现在人就怎么生活。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朋 友、社会等等,都是这样习惯性地延续下来,我们也跟着这样做;甚至我们的思考方法、思维模式、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这样的。这种习惯性的力量很大,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都是在这样一种习惯中度过的。我们上学,希望考得好成绩;毕业以后,希望找到好的工作,赚很多的钱,在社会上有比较高的地位,让自己的生活比较富足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不断地灌输给我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一些观念。而我们自己的心力、思考的能力却越来越差,思维也就越来越被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了。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维,其目的是要得到什么?世俗社会引导我们的是刚才谈的那些内容。佛教的思考思维是要我们得到什么呢?它是要让我们积聚资粮,让我们解脱,让我们成佛。我们解脱什么呢?解脱无明,解脱烦恼,解脱内在的问题,解脱内心的障碍,然后广泛培植福德智慧的资粮,不断种植成佛的因,慢慢就会成佛。这是佛法引导我们思考和思维的结果,跟世间中人思考思维的是两个不同的结果。所以说,佛法和世间法告诉我们用心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认识了佛法,出了家,成为了僧团一员以后,下一步要怎么走,应该都很清晰。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准备怎么做、怎么思考,因为只有经过你的认真思考抉择以后,才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才能改变习惯。我们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没有做过明确地判断,所有的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有意义。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心思维到这样做有功德、那样做有过失,而去选择做与不做,有过失的要防范,有功德的要去多做。
当然,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去思考、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社会上不学佛的人,内心中没有那种力量,不能判断孰是孰非。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和不断增长这种思维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越来越清楚,如何来认识自己生命的问题,如何来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来创造更加幸福、快乐、美满 的人生。
我们怎么来思考,怎么来思维,才能得到这些佛法的结果?思考、思维、观察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特点,智慧是以心来进行系统地、深入地思考与思维。我们内心要做到非常系统、深入、清净、正确地思维佛法,需要专注的力量、禅定的力量。要获得专注、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夫,必须要靠戒律,如《大智度论》说:“ 戒为捡粗,禅为摄细。复次,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复次,破戒之人,结使风强,散乱其心,其心散乱则禅不可得。持戒之人,烦恼风软,心不大散,禅定易得。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为持戒生禅波罗蜜。”戒的前提,就必须要有信心,如《解脱道论》说:“云何破波罗提木叉法?谓 无惭无愧,于如来离信。”《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信能为诸善根本,无有善品离信而成。”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中,只有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学会不断地放弃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观念、片面的思想、错误的认识,善于接受佛法清净的、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正确地思考、抉择,然后影响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然的话,我们一定会在世俗社会的生活、工作、思维的习惯体系当中循环,无法出离,烦恼障与所知障也就会越来越重。
所以,修学佛法首先是要培养我们的信仰,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何为三宝?佛是圆满证悟宇宙真谛,并要救拔一切众生的人;法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僧是根据佛陀所讲的法而成立的僧团。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净的。
那么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
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所有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污性,可能还会成为生死轮回之因,甚至有些还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所以说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完全都是错误的。而佛法僧三宝的概念,本身是清净的、无染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如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 说:“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秽为净不可知道。”
我们常常讲的“善”和“恶”,都是从世间法立场上来谈的,而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形相、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那么,什么叫善、恶呢?一般人认为善和恶是对立的,可以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过程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可以从行为所引发的其它行为的结果来判断。但是佛法谈到善的行为和起因,跟世间法是有所区别的。佛法里面所谈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恶,也就是说不能造恶业,不能去做这些有过失、有损于人、有害于世间的行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造作这些恶业,善心、善缘、善行才能够慢慢培养起来、积聚起来。通常人忽略了这一部分,他会说,我去做 一点好事,拜拜佛、念几卷经,或者向庙里捐几个钱就行了,但实际上却还默默无闻地在造恶业。恶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么有办法入心呢?所以,佛教里面特别注重忏悔法门,忏悔就是忏除前愆、不造新恶,不断悔过,发心不二过。只有把造恶业的心停掉了,才有办法行善。也就是说,要行善,就必须止恶。要止恶的话,必须首先要培养起对三宝、对佛法的真实信心,否则遏制不了无边的恶业。在世间上,佛法认为是恶的,而不少人恰恰认为是善的。比如损人利己、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等等的很多行为,根据佛法来讲都是不好的,在世间上面却都被允许存在,被认为是合理的,佛法的观点并不如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认识是很局限的。如《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讲:“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 愿佛垂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大王当知,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合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何谓方便?谓善知识。何谓善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王白佛言:……如世尊说,祸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恶业,受苦报耶?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种罪。何谓六种?一者傲慢妒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事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禁闭宫女,不得从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罗门,偷食酒肉、五辛葱蒜,恐被呵责,行诈伪故。是为六事罪业因缘,生地狱中。”
第二,从我们的生命历程来看,整个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天,何况还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说顶多活三万天左右,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一个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义上,不然佛法就学不进去。也就是说眼前的境界、现前的利益和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质,更不要说我们还常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利益和快乐,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只要把这两个问题想通了,对佛法的信仰才能够真正培养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学佛都是不易得力的。
我们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后,第二步才能谈到学习佛法的义理。前面这些没有建立的话,学义理是非常空洞的,学来学去不会有一个很强的真实感。
义理要怎么学呢?首先,学习佛法义理要着意跟自己的行为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社会上,一个企业、一个公司,要发展业务,肯定要研究理论。但理论是为公司企业发展服务的,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治理国家、治理企业,要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佛教的团体也是一样,我们所学习的教理要适合于出家众、在家居士用功修学,用佛法不二的义理来指导我们实践、行持。
其次,要依靠团体,在团体中学习、体会和实践义理。我们常常觉得理论太高深,太玄妙,容易造成佛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是很划不来的。所以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别人的意义和作用。反过来说,自己也能够分享到别人的心 得、经验,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只有通过这种利他的过程,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畅通了。《大乘理趣 六波罗蜜多经》说:“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诸恶知识,世间不善及恶名闻由恶友生。诸善法利、名闻福德,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净戒庄严法身。” 《瑜伽师地论》说:“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 离;如是厌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又为修集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为欲证得彼对治果,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总之,我们已经出家,要多体会世间无常苦,珍惜出家暇满身,但又不能着急乱来。要发起正精进,依循信解行证的次第稳步学修,逐步放弃世间概念,观察体会三宝功德,培养对三宝的信心,依靠团体,努力学习、实践佛法,内心必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喜乐,也越来越能住持佛法,自利利他,不负为人出家一场。
来源:《法音》2007年第5期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