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P2

  ..續本文上一頁、供品都擺得好好的,我們在裏面拜佛念經,還有人爲你巡邏等等,這需要很多人去護持才能夠達成。我們生活在世間,生活在寺廟裏,背後有許許多多的人爲我們服務,我們每天要吃掉很多的菜,吃掉很多的米,如果沒有人供養錢財,或者市場上面沒有這些東西都不行,市場上能長期提供充足的食品,這要有人去工作,同時社會也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如果社會不安定,經常鬧饑荒、鬧瘟疫,甚至發生戰爭,發生動亂,你還能不能住在廟裏面安心學習佛法?不要說那麼遠,若社會治安不好,寺廟經常被偷被盜,經常有恐嚇電話打到廟裏來,你就不敢住了。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在這裏安住,其實有很多人爲我們付出,很多人對我們有幫助,對我們有恩。如果我們天天住在寺裏面無所事事,好像佛法學了沒有什麼味道,這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太不知道“暇滿人身”的意義了。

  平時常常有很多居士從很遠的地方坐車來到寺院研討佛法,討論完以後再坐車回去,他們本身也有工作,但他們對佛法都很渴求。爲什麼會有如此的渴求?因爲他們知道做人確實是很痛苦、很不容易,在家要交房租,要交水電費、取暖費、煤氣費,小孩子讀書、社會上應酬等等都需要錢,那就要去工作,工作也不好找,有 時報酬又低,只有拼命去工作!拼命工作不等于能夠有好日子過,更不要說若是得了病,還要到醫院去花錢診治。所以他就能夠真正體驗到什麼是人生的味道,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痛苦,什麼叫做佛法。我們在寺院裏住,一切都是現成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很多人不知道所有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功德 加持,是希望我們安穩地學修佛法。《大智度論》說:“問曰: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戒十善八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薩受身種種,或時受業因緣身,或受變化身,于世間教化,說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種類法、居家法,憐愍衆生,護持世界,雖無菩薩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緣故皆從菩薩有。……世間諸富貴皆從二乘道有,二乘道從佛有,佛因菩薩有。若無菩薩說善法者,世間無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獄啼哭之聲。”又說:“釋迦文佛本誓:我出惡世,欲以道法度脫衆生,不爲富貴世樂故出。”《華嚴經》說:“善男子,我普觀察閻浮提內貧窮衆生,爲饒益故修種種行,隨其所願悉令滿足。先以世間珍寶飲食充足其意,複施法財令其歡喜、令修福行、令生智道、令增善根力、令發菩提心、令淨菩提願。”我們若對佛菩薩沒有真實的信心,不知道珍惜佛菩薩給我們的暇滿條件,自己的生命就會非常蒼白,就不會有什麼動力,因爲不知道做什麼,方向目標都是非常不明確的。

  所以,我們出家了就要做好出家人應該做的事情,要向那些佛法學得比較好、修行比較用功、出家時間比較長的法師學習、看齊。《佛說阿含正行經》說:“佛言:諸比丘轉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癡者當問慧者,展轉相教;問慧者,如冥中有燈火,無得陰構作惡,無得诤訟。”眼睛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也不要總是看 別人的過失。要看別人的長處,看別人的優點,看別人的功德,自己內心裏邊慢慢就會積聚功德。反過來,你看別人的過失,就把別人所有的垃圾全都裝到自己心裏去了,自己就成了垃圾筒,這個是很要不得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心生故種種法生。”你是怎麼認知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你的問題。對一個問題的認 知本身就有很多的角度,所以我們需要根據佛法去認知,根據業果去認知,你自然而然就會很好理解,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埋怨自己。《發覺淨心經》說:“不求他過,于菩薩乘富伽羅所,有犯罪處而不發覺,于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吝惜,舍離惡言。彌勒,是爲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四法,于後未來五百歲時,不損不害,當得免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莫于他邊見過失,勿說他人是與非,不著他家淨活命,諸所惡言當棄舍。”

  大家年紀輕輕就出了家,都是未來法門的龍象、佛教的棟梁!《阿育王傳》說:“諸經皆雲: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致雨電雷霹雳,故其雖小而不可輕也。”如果受戒成爲比丘,更是七衆之首,人天皈依。我們要有責任心,要有信心,要發大心,以後才能夠成爲修學並進的法師。一開始如果沒有這個心願,沒有這樣的信心,希望自己要成爲一個高僧大德,要成爲法門龍象,以後怎麼能成呢? 因爲你毫無准備,沒有內在的自我要求,當然就每天得過且過、悠悠晃晃過日子,一個月、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爲什麼我們同時出家的人,過了二年、叁年、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有些人就不見蹤影了,有些人得過且過,而有些人卻精進用功,大有成就,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成就不成就,要根據佛法的標准去判斷:即內心當中對佛法的體悟,內心裏的一種成長、一種承擔。我們要有承擔心,只有護持常住事業,才能夠在這個境界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心靈得到成長。如果沒有承擔心就不可能成長,只有真正的承擔,才會有真正的成長。大家共住在常住,常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肯發心去做。當然諸位已經做了不少,但盡量能夠越做越多、越做越好,這才說明我們是一個越來越有用的人。常住需要我們去做事情,在家善男信女需要我們去做事情,社會需要我們去做事情,這說明我們有用,能夠給別人帶來利益、帶來快樂,因爲你是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所以人家才會來找你。反過來,你沒有那種心,人家自然不會去找你。你幫助不了別人,人家也不會去找你。你功夫不到,雖然想去幫助別人,不但幫不了人,可能還會害了別人,而且還會害了自己。這些都是佛法的內涵,我相信大家以後會體會到。

  所以,我們出家學佛學戒律,就要立志成爲聖賢,成爲高僧大德,要根據佛陀的教法如理如法去行持,這樣的話,自己的生命才會越來越如意,越來越有價值。你不要去看別人怎樣、整個佛教如何,每個人造的業,以後每個人自己會去承受。我們現在造什麼業,以後就感什麼果,我們現在不造業,以後就沒有果。所以,我 們要不斷去造作善業,造作無漏的善業,我們才會得到無漏解脫的圓滿果報!

  

  我們學習佛法需要很長的時間,按部就班,不能快。太快的話,容易會有反面的作用,欲速則不達。我們常常把佛法比喻成陽光、雨露、空氣,或者要喝的水、要吃的菜,因爲這些東西能夠滋養我們的色身;而佛法則能滋養我們的法身,是我們精神方面最重要的食糧。這些東西我們每天都需要,不是哪一天需要哪一天不需 要,如果哪一天沒有了,就會有問題。《佛說阿含正行經》說:“常念師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獄中有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囚黠慧常念賢者恩。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經如人念飯食……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就像飲食讓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力量,佛法讓我們的心態能夠平靜,能夠安穩,能夠有很多體會,內心裏面有力量。內心有力量的話,就能夠去承擔很多很多的東西,如大地一樣,就有力量承載一切;如大海一樣,能夠包容一切。內心有力量,就能夠面對一切境界,在這些境界中不迷惑。因爲不迷惑,我們就能夠對外在的事情認識得很清楚,這就是常常談到的善觀緣起,也就是對緣起法的通達。究竟通達緣起法,就是證悟空性。緣起法的通達,不僅僅是說我們能看到眼前這些事物的緣起,而是說知道這個因以後會導致什麼果,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想要來生比這一生好,希望脫離生死輪回,都需要有相應的因種。我們更長遠的目標,也就是佛果,就更需要種成佛的因。比如我們需要蘋果、梨、香蕉、茶葉,需要種相應的種子,才能得到這些果實。而且,這些因要種得越早越好,種得越多越好。種正因是非常重要的。

  爲什麼有時候我們分辨不清楚什麼是正因、什麼是邪因呢?那是因爲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和認識還不夠,在內心當中不能夠很清晰地認識到:這種行爲能夠集聚資糧,那種行爲會有不好的果報。即使我們造了一些善業,如果沒有回向到無上正等菩提,那麼有可能它就變成了人天小果。人天小果也可能升天,也可能後世有福報,然而這不是我們的目標和歸趣。

  但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熏習這些概念,理解起來會有些困難。現在就要多多了解、熏習這些概念。佛種從緣起,接受了這些概念,不斷發心,不斷去種成佛的種子,這樣,我們面對種種境界,都是集聚成佛的資糧。如果沒有各種各樣境界的話,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都不能得到累積。

  當然,我們第一步學習的時候,肯定是學文字,從文字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我們的成就、成果,也就是教理行果的次第。

  教理行果的第一步,就是要信教。“教”就是說,我對一部經,對一部論,覺得可信,學了之後,對自己有利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這樣才會去學。然後才能理解這裏面到底在講什麼、講些什麼道理。然後我們才會去行,行的時候,一點一滴去對照身心的實踐,最後就是成就佛果。

  教理行果說的是信解行證的次第,後面的這些成就、這些結果、這些心得,又要用前面的教理來印證,印證我們的心得、成就有沒有偏離佛法。教理行果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次第。

  通常情況下,我們要麼處在第一個層次,要麼處在第二個層次,就是一般大家都會在“教”與“理”的層次上。文字就是“教”,理解文字就是“理”,這些還比較簡單,真正到“行、證”才比較難。而教理行果,最關鍵的都是在“行”這個部分。如果我們的“行”做不起來的話,我們前面的“信”跟“解”很難落實,“ 信、解”跟“行”配套,那是很不簡單的。

  拿“信”跟“解”來說…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